流程需求分析是系统化工程,需立足业务目标与痛点,通过明确边界、拆解流程、识别场景、梳理规格四步法,导出清晰的需求规格,为流程解决方案设计筑牢基础,让流程设计有章可循。经过前面一系列的流程专题的介绍,大家也能够清晰了解到,流程架构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如果只是站在流程本身去看待流程设计这个问题,你会发现无从下手。但如果你是站在一个项目、一个产品的维度来看待这件事,就会变得非常简单,至少也是有了落脚点。因为讲产品、讲项目的太普遍了,这就进入了大家的舒适区。典型的IPD开发流程就可以用来设计流程。当然,在流程设计之前,需要先做好对业务的分析,包含:业务目标、业务痛点、现有流程(AS-IS)、用户访谈记录、系统现状、关键绩效指标等等内容。接下来就可以做流程的需求分析了。需求分析阶段的核心目标是要:系统化、结构化地导出清晰的流程需求规格;为设计满足业务期望(解决痛点)的流程解决方案奠定坚实基础。需求分析四步法分别是:第一步:定边界第二步:拆解流程第三步:识别场景 第四步:梳理规格接下来讲解一下这四个步骤。第一步,定边界这个步骤的目标是明确分析的范围,避免范围蔓延,聚焦核心价值流。这个阶段的关键交付物:顶层价值链、边界说明文档。具体怎么做呢?首先是要确定本次分析涉及的核心业务领域,比如:订单到现金、采购到付款、研发到上市。接下来绘制顶层泡泡图:其中每个“泡泡”代表一个端到端的高阶业务能力或核心价值流阶段 ,比如商机管理、售后服务;用箭头清晰展示泡泡间的主要流程流向和价值传递。明确标注起点和终点。接下来继续定义边界:范围内In-Scope:清晰列出本次分析包含的具体业务环节、组织范围、系统范围、地理范围。范围外Out-of-Scope:明确排除哪些相关但不在本次分析范围内的环节、组织、系统、地域;边界假设:记录任何影响边界的假设条件。再往下就是识别关键干系人:明确该边界范围内涉及的主要业务部门、关键用户角色、IT系统负责人。最后是评审与确认:与核心干系人(业务负责人、产品负责人、架构师)评审边界定义并获得正式签署。第二步:拆解流程第二步的目标是将顶层业务能力逐层分解为可管理、可分析的子流程和活动,并理解整个业务过程。这个阶段的关键交付物包括,分层级泡泡图 (L1-Ln) 、泡泡图详细说明文档。具体怎么做呢?首先是选择分解的起点:从顶层泡泡图中的一个泡泡开始。接下来构建下层泡泡图 (L2):将选定的高阶能力 (L1泡泡) 分解为5-9个关键子流程 (L2泡泡);明确子流程间的逻辑顺序 (串行、并行、选择分支) 和交互点;标注关键输入/输出物 (如:申请单、审批结果、发货通知)。再往下是描述业务过程:为每个L2泡泡撰写简明描述:说明该子流程的目的、主要活动概览、触发事件、结束状态;识别该层级涉及的主要角色/岗位。接下来判断是否继续分解 (应用退出标准):退出标准:粒度达标:当前层级的泡泡已代表一个单一、明确的业务目标,通常对应一个用户故事或一个可独立执行的流程步骤;规则清晰: 该层级的业务规则和决策点能够被相对清晰地识别和描述。责任明确: 该层级的活动能明确归属到一个主要角色或岗位。痛点可定位: 能够在该层级有效关联和定位已知的业务痛点。如果不符合退出标准,则重复步骤2.2-2.4。继续对L2泡泡进行L3分解,依此类推 (L3, L4… )。最后是文档化:维护清晰的层级关系图 (表明L1->L2->L3…的归属)。泡泡图说明文档包含:各层级泡泡定义、目的、输入输出、主要角色、简要活动描述、已知痛点初步映射。第三步:识别场景第三步的目标是识别影响流程执行路径的各种业务场景,确保流程解决方案能覆盖所有业务过程。这个阶段的关键交付物包括:业务场景清单、活动/场景关系矩阵、业务场景图 (流程图/状态图)。详细环节与操作:一是识别业务要素 (驱动场景的因素): 针对当前分解层级 (如L3/L4) 的每个活动/决策点,识别:业务对象状态,比如订单状态=待审核、已批准、已拒绝;业务规则/条件,比如金额>10万需上级审批;异常/变体,比如客户信息不全、库存不足;外部事件,比如法规更新通知;用户角色差异,比如内部员工 vs 合作伙伴。接下来生成场景清单:基于识别的要素,组合出该活动/决策点下的所有典型场景和边缘场景。使用 Given-When-Then 格式描述场景。清晰定义前置条件、触发事件、预期结果/流转。简单示例:场景ID: SC_OrderApproval_HighRiskGiven: 客户信用等级为C级 (高风险)And: 订单金额 > 50,000 RMBWhen: 销售代表提交订单审批Then: 系统自动路由至区域总监审批And: 触发高风险客户审核流程接下来是做场景与流程匹配:将识别出的场景映射到对应的泡泡图层级 (L2/L3/L4) 和具体活动/决策点。建立 活动/场景关系矩阵 (行:活动/决策点, 列:场景, 单元格:关联性)。之后是场景建模:绘制包含分支、合并、事件的详细业务场景流程图,清晰展示不同场景下的路径。或使用状态图展示关键业务对象 (如订单、合同) 在不同场景下的状态变迁。最后是循环: 对每个需要详细分析的层级 (通常是L3/L4及更细粒度) 执行步骤3.1-3.4。第四步:梳理规格第四步的目标是基于细化的流程分解和场景分析,详细定义流程需求规格,为设计解决方案和识别Gaps提供精确输入。这个阶段的关键交付物: 流程需求规格说明书 (PRS)。详细环节与操作:详细描述业务步骤: 针对达到退出标准的最底层活动 (通常是L4/L5):步骤编号与名称: 清晰唯一标识;角色/执行者: 明确负责执行的角色或岗位;详细操作描述: 具体说明用户/系统在该步骤做什么;输入: 所需的文档、数据、信息、触发事件;输出: 产生的文档、数据、信息、状态变更、触发事件;所用系统/工具: 明确支持该步骤的IT系统或工具。定义业务规则与管控要求 (原子化):业务规则:清晰、无歧义地描述控制流程逻辑的条件、计算、决策逻辑;类型: 验证规则、计算规则、路由规则、授权规则、合规规则。管控要求:KPI指标: 该步骤/流程需满足的效率、质量、成本等指标;控制点: 必要的审批、复核、审计点;合规要求: 必须遵循的内外部政策、法规、标准;风险控制要求: 针对识别的风险点的控制措施。关联痛点与Gaps:明确指出当前步骤/规则在AS-IS流程中是如何导致业务痛点的 (建立因果关系);清晰描述该步骤/规则在AS-IS状态与需求期望之间的具体差距 (Gap)。最后,整理需求规格说明书 (PRS)。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产品人卫朋】,微信公众号:【产品人卫朋】,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