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端协同到AI办公:钉钉鸿蒙版的进化之路

Wait 5 sec.

在操作系统格局趋于固化的今天,钉钉为何仍愿意投入两年时间深度适配鸿蒙?在与华为共建生态的过程中,钉钉不只是追求多端协同,更是在探索一个更流畅、更智能的办公未来。这不仅是一场技术挑战,也是一场面向下一个十年的战略布局。在中国数字化办公领域,钉钉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截至 2023 年底,钉钉的用户数已达 7 亿,包括企业、学校在内的各类组织数达 2500 万;付费 DAU 为 2800 万,软件付费企业数达 12 万。同年,钉钉决定深度投入适配鸿蒙系统,并成为首批鸿蒙原生应用代表之一。“为什么做?”是很多人一开始的疑问。在移动系统格局基本定型的背景下,无论是微软、三星,还是其它厂商,想再造一个能撼动iOS和安卓的系统都颇为艰难。但钉钉团队却判断出了一个明确趋势:中国一定需要第三个操作系统,鸿蒙是最有机会的那个。这并非一次简单的“站队”,而是一次基于行业趋势、产品定位与长期价值的深度战略抉择。华为设备的用户与钉钉的用户群体存在高度重叠,这一庞大的用户基数值得钉钉为之投入;甚至还有用户因为钉钉的功能没有适配鸿蒙,面临是否要“退机”的困扰,这从侧面印证了钉钉在鸿蒙生态中的必要性。因此,当鸿蒙系统走向成功时,钉钉必须紧密跟上,这是其产品长远价值的必然要求。明确了“要做”之后,“何时做”成为下一个关键问题。一、技术攻坚:原生适配的三大突破从安卓平移到鸿蒙原生,并非简单的代码“翻译”,而是一次彻底的技术重构与体验再造。在这一过程中,钉钉与华为团队联合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实现了多个关键突破。1. 分屏交互优化:告别“平行世界”的运行时动态调整在平板和折叠屏等大屏设备上,如何高效利用屏幕空间,是提升生产力体验的核心。传统安卓系统主要采用“平行世界”的方式来解决应用在大屏上的适配问题,即同时显示应用的两个界面。然而,这种方式存在局限,尤其是在界面的动态调整上体验不佳。钉钉在鸿蒙原生开发中,摒弃了这一方案,转而采用原生方式实现左右布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项微小但至关重要的创新。这项创新的核心在于左右分屏中间的一条分割线。在鸿蒙原生版钉钉中,这条分割线不仅可以被用户自由拖动,以调整左右两个窗口的比例,还能通过技术手段,将整个屏幕从左右分屏状态一键切换为全屏状态。这一功能在安卓系统上很难实现“运行时动态切换”,体验上存在割裂感。在鸿蒙原生开发的初期,这一功能也并不存在。当钉钉团队提出此需求后,华为的开发团队给予了快速响应与支持,在紧接着的下一个版本中就上线了该功能。这个看似微小的细节,却带来了用户体感的巨大提升。团队收到了明确的用户反馈,有用户表示,在升级到鸿蒙5.0系统后,发现钉钉的这个新功能“感觉很好”,并反过来询问为何在旧的兼容安卓的鸿蒙4.x系统上无法实现同样的流畅体验。这充分说明,一个微小的技术细节优化,能够直接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体验差异。这个案例也凸显了双方紧密协作的价值——相较于问题本身,发现问题后,双方能够快速定义、找到解决方案并迅速落地交付的响应机制,更为重要。2. 多任务上下文保留:让工作流在切换中无缝延续在复杂的办公场景中,用户需要在不同任务间频繁切换,例如,一边参加视频会议,一边查阅相关文档;或是在撰写周报时,需要随时回复重要的即时消息。在传统的移动应用设计中,当用户切换Tab或应用时,上一个任务的“上下文”——即用户当时的操作状态和页面信息——很可能会丢失,当用户切回时需要重新加载和定位,这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为了解决这一痛点,特别是在空间更充裕的折叠屏和平板设备上,钉钉鸿蒙版对多任务处理机制进行了底层重构。其核心目标是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如何利用折叠屏展开后多出近一倍的空间,增强多任务并行处理能力。技术实现的关键在于:当用户在多个Tab页之间切换时,系统能够完整保留每一个Tab的工作上下文。例如,用户可以在一个Tab中与同事聊天,聊到一半需要切换到另一个Tab去查看一份复杂的文档,当他再次切回聊天窗口时,页面会完整地保留在之前聊天的状态,无需任何重新加载。同样,看到一半的文档,在切换任务后返回,依然会停留在之前阅读的位置。这种“状态保留”机制,在折叠屏和平板电脑上都得到了统一实现,为用户带来了PC级的多任务处理体感,让工作流在不同任务的切换中能够无缝衔接。这一设计不仅打破了传统移动应用单线程操作的局限,更让大屏设备的生产力潜能得到了真正释放,是鸿蒙版钉钉与安卓版在用户体验上一个显著的区别点。3. 音视频联合开发:共建并开源WebRTC生态音视频通话是办公协同的核心场景。在钉钉启动鸿蒙原生开发的初期,华为鸿蒙在WebRTC(Web Real-Time Communication)这一关键的音视频技术生态上,尚不健全,存在一些问题,无法直接满足钉钉高质量、高稳定性的通话需求。面对这一技术空白,双方没有选择绕道而行,而是决定共同投入,进行一场深入的联合开发。这次合作是典型的双向共建模式。一方面,华为投入了大量的开发、测试及技术支持人力,甚至有核心人员直接驻场到钉钉,与钉钉团队一起进行了超过11个月的封闭式开发。华为帮助钉钉攻克了在鸿蒙系统上实现WebRTC音视频通话时遇到的诸多技术难题。另一方面,钉钉也反哺了鸿蒙生态。在解决了自身应用的需求后,钉钉与华为合作,将这套在鸿蒙上适配和优化过的WebRTC解决方案开源,贡献给了整个鸿蒙生态系统。这一举措意义深远。它意味着,后续其他开发者在鸿蒙上开发需要音视频功能的应用时,可以直接从开源生态中获取到一个经过钉钉海量用户场景验证过的、成熟稳定的WebRTC版本,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接入难度和开发成本。这次联合开发不仅解决了钉钉自身的业务难题,也为行业内其他应用解决同类问题提供了范例,是钉钉作为头部应用,与平台方共同繁荣生态的一次成功实践。它体现的不仅是技术上的攻坚,更是一种开放与共赢的生态合作理念。二、场景革命:设备驱动的办公进化鸿蒙的全场景分布式特性,为钉钉在不同设备形态上进行场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钉钉与华为联合进行了数十个特性适配,旨在利用设备自身的形态和能力,重塑办公体验与效率。1. 会议流转的创新视频会议是办公协同的最高频场景之一。钉钉鸿蒙版围绕会前、会中、会后的全链路,深度融合鸿蒙系统特性,打造了无缝流转的会议体验。数据载体与硬件切换的无缝衔接: 在会议过程中,多任务处理是常态。当与会者需要一边开会一边查阅文档时,可以利用鸿蒙的画中画特性,将会议视频窗口缩小并悬浮于其他应用之上,实现了会议画面与工作窗口的共存。这种设计保证了用户在切换工作上下文时,会议连接不中断,信息不丢失。更具革命性的是对特殊硬件形态的适配。以折叠屏为例,当用户将手机折叠一定角度放置在桌面时,系统会自动触发适配。此时,屏幕上半部分继续显示会议画面,而下半部分则自动转换为会议操控区,方便用户进行静音、共享屏幕等操作。这种交互方式充分利用了折叠屏的物理形态,让设备本身成为更便捷的会议工具。设备接力与场景延伸:办公场景并非局限于单一设备。用户可能在上班路上用手机接入会议,到达办公室后,希望切换到屏幕更大的平板或智慧屏上继续。通过鸿蒙的应用接续技术,这一切换过程变得异常简单。用户只需将手机靠近另一个鸿蒙设备,会议便能无感地流转到新设备上,整个过程无需中断和重新拨入。这一功能打通了设备间的壁垒,让会议可以跟随用户在不同物理空间中灵活流转,真正实现了跨设备协同。从入会路径的便捷化(如通过系统日历一键入会),到会中多种形态的无缝切换,再到会后利用闪记等AI能力进行总结,钉钉鸿蒙版将系统能力与办公场景深度绑定,创造了连贯、高效、灵活的会议新体验。2. 分布式文件系统的便捷在文件处理方面,鸿蒙的分布式文件系统也为钉钉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打通了用户个人名下不同鸿蒙设备之间的文件传输。具体而言,得益于系统的分布式文件能力,用户可以在手机上,非常轻松地访问并传输平板上的文件到钉盘或聊天中,整个过程如同操作本地文件一样快捷。这种传输的性能和稳定性主要由华为系统底层保障,钉钉更多的是结合这一系统能力,提升了文件在个人多设备间流转的效率。这同样是“互联互通”理念的体现,即通过系统能力,让数据在全场景、跨设备状态下高效、无感地流转。三、AI融合:系统与应用的协作范式在AI时代,操作系统与应用如何协作,共同为用户提供智能服务,是一个核心命题。钉钉鸿蒙版通过与华为小艺智能体的深度联动,探索出一种“系统AI”与“业务AI”分工协作、能力互补的新范式。1. 双AI的分工与协作逻辑小艺和钉钉AI助理,并非简单的竞争关系,而是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小艺作为系统级AI,它的优势在于可以被用户在任何系统场景下唤醒,它更“懂系统”。而钉钉AI助理,则深植于钉钉应用内部,它是一个更“懂企业、懂办公”的业务AI。用户的实际需求往往是跨越系统和应用的。因此,真正的智能体验需要打破两者之间的壁垒,让两个AI协同工作,取长补短。钉钉与华为正在联合尝试打通系统AI与应用AI,最终目标是让用户无需关心指令由谁执行,只需提出问题,就能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2. 安全边界下的数据协同:小艺拉会的加密机制实现AI协作的一大前提是保证数据安全与用户隐私。在“邀请会议”这一典型场景中,双方建立了一套精密的、基于加密和数据脱敏的协作流程。由于小艺本身不懂企业的组织架构和人员信息,钉钉需要向其“贡献”数据。但这一过程并非明文传输。钉钉会将用户的近期联系人等数据,在本地进行脱敏和加密处理后,再提供给小艺。例如,当用户说“小艺,拉上张三开会”,小艺并不直接理解“张三”是谁。但它能通过钉钉提供的加密信息库,匹配到“张三”这个语音指令对应的加密标识。随后,小艺会带着这个加密标识拉起钉钉应用,并将信息传递给钉钉。钉钉在自己的安全环境内解密,识别出“张三”在企业内的真实身份,最终将正确的人员拉入会议中。整个过程中,用户的真实业务数据始终保留在钉钉内部,小艺只接触到加密后的索引信息,在实现便捷操作的同时,严格保障了企业数据的安全。此外,在日程提醒场景中,也应用了类似的协作机制。钉钉可以将用户的日程同步到系统日历,但同样是在严格的数据安全前提下进行。这样小艺就能理解用户的工作安排,并在会议开始前,通过系统级通知提醒用户,让系统AI变得更懂“你”的工作。四、结语与展望从最初基于趋势判断的战略投入,到联合开发中的技术攻坚;从围绕设备形态的场景创新,到AI时代下系统与应用的深度融合,再到直面生态建设的现实困境,钉钉鸿蒙版的进化之路,是中国头部应用与国产操作系统深度共建的一个缩影。展望未来,钉钉与鸿蒙的合作将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迈进。在多端协同上,随着华为“1+8+N”全场景生态布局的推进,钉钉将探索在智慧屏、手表、车机等更多设备形态上的服务模式,通过多终端协同,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办公方式。在安全领域,钉钉希望利用鸿蒙系统在安全方面的优化改进,为政企、央国企等对安全有更高要求的客户,提供更可靠的办公解决方案。在AI方面,持续探索端云AI结合,创造一个融合系统与办公的次世代办公方式,是未来最主要的方向之一。放眼更广阔的生态,随着OpenHarmony的发展,未来可能出现更多基于其衍生的定制系统和硬件,钉钉也已开始接触相关合作,为支持更广泛的国产化生态埋下伏笔。这条进化之路道阻且长,但方向清晰。钉钉正通过一次次的技术迭代与场景创新,不断逼近其最初的愿景——在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真正“让工作像呼吸一样自然”。参考资料:钉钉用户体验 《纯血鸿蒙版钉钉的三大体验亮点》 2024.12.13采访:Nairo 撰稿:Aine 监制:Nairo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编辑@Aine 原创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