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标题:佛山疫情又开始做核酸了,三年之后又三年?作者:李宇琛发表日期:2025.7.26来源:微信公众号“文立于尘”主题归类:新冠疫情CDS收藏:公民馆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文|立于尘佛山的夏天,核酸检测重出江湖了。起因是一种叫“基孔肯雅热”的病毒。这个名字拗口,像某种非洲部落的神秘咒语,但它的症状并不神秘,发烧、出疹、关节疼。传播途径也很清晰,不靠飞沫,不靠接触,全凭一种蚊子:伊蚊。截至2025年7月24日,佛山累计报告了超过4000例。官方通报紧跟了一句:均为轻症。但恐慌比病毒跑得快,熟悉的配方和操作,一夜之间就铺开了。先是40家医院挂出牌子,可以做基孔肯雅病毒的:核酸检测。人们还没反应过来,其他配套措施已经上线了。有网友说,自己家里人拿着佛山身份证去深圳旅游,被好几家酒店:拒绝入住。而他刚坐上车,还没开走,就看到窗外的人,已经提着喷雾器在对着地面消毒了。网上还流传着一张珠海高新区的排查表,标题是:佛山旅居史人员情况统计。“旅居史”三个字,像一枚时间的印章,把人们瞬间盖回了:三年前。那时的记忆,混杂着消毒水味、棉签的触感和手机屏幕上不断变化的颜色。佛山的朋友对这种阵仗并不陌生。去年闹登革热的时候,社区人员就曾挨家挨户敲门,检查阳台有没有积水。连咖啡馆里点缀情调的水培绿植,都会有干部上门,语重心长地劝老板处理掉。查一次还不算完,过两天还得再来查一次。现在,基孔肯雅热来了,行动升级了。社区、村委会的通知里,开始出现这样的建议:水生植物,建议弃养。为了彻底消灭蚊子,就要先消灭积水。而最彻底消灭积水的方法,就是消灭那些可能积水的容器。花盆、瓶罐,以及你家里那盆聊以慰藉的富贵竹。这逻辑很熟悉。就像如果某个地方有狂犬病,就号召把全城的狗都处理掉一样。令人疑惑的不止于此。现在,媒体和专家苦口婆心,教大家要远离白纹伊蚊,穿长袖长裤,喷驱蚊水。曾经,有报道自豪地介绍广州某地的:益蚊扩散站。工作人员从保温箱里,小心翼翼地捧出一盒盒因低温进入蛰伏状态的,白纹伊蚊。在正午的阳光下:将它们释放到绿化带中。他们说,这些是卧底,是守护居民健康的:秘密武器。这些过往,像嗡嗡作响的蚊子,在人们耳边盘旋。但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套宏大、严密、高效的系统再次被激活。有人在作者小晖的评论区发出灵魂拷问:核酸检测不就是正常的医疗手段吗?底下很快有人回复:隔离、方舱、大白、封条,也都是。还有网友回复,说他家的小孩,现在去珠三角的医院看病,发烧已多了一项检测登革热,上百块收费:强制的。人们反感的从来不是棉签本身。他们反感的是长期、反复、被强制的肌肉记忆。是那种一张通知就能让一座城市停摆,一个身份标签就能让你寸步难行的:无力感。是那种为了一个“万全之策”,就可以牺牲掉无数人具体生活的行事风格。北京、上海也陆续发现了输入病例,风声鹤唳。仿佛一夜之间,全中国的蚊子都成了重点监控对象。在这场喧嚣中,人们早已没有力气去关心4000多例轻症病人是不是很快就痊愈了,去关心那种能持续数月的关节疼痛,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大家更关心,那套熟悉的流程,会不会再次降临到自己头上。那只在佛山夏日空气中飞舞的伊蚊,并不知道自己搅动了多大的人间风雨。而我们的土地上,有一种看不见的病毒,它不经由蚊虫,也不经由呼吸,它寄生在记忆里。所以,人们恐惧的,早已不是蚊子,而是挥舞着电蚊拍的人。当一种手段本身成了目的,那么无论起因是一场肺炎,还是一次蚊叮,其结果都将并无二致。喧嚣总会过去,病也总会痊愈。但那种深入骨髓的条件反射,却会永远留下,等待着下一个被惊扰的夏天。李宇琛写于2025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