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跟你描述天气有多热呢,这么说吧,俺奶奶都开空调了。”“心静自然凉”——这句被中国老人信奉半个世纪的夏日哲学,在2025年的酷暑面前彻底失效。每年夏天高温来袭都能看到空无一人的室外篮球场,精心打理的空气刘海出门就变成条形码。“天气太热,都想找个人冷战一下。”但今年夏天热得更加凶猛:已知长辈是最耐热的人,扇了一辈子扇子的他们都忍不了了。曾经年轻人们为开空调和长辈斗智斗勇,怕老人中暑,只换来一句“出汗排毒,再热就喝点绿豆汤”。现在的大热天让老人也没法心静了,只会说“来,孙女,给奶奶看看这个空调怎么开”。01到底有多热?老一辈人主动开空调了,望周知大暑已至,今年夏天让网友直呼是近年来最热的。小红书上,“天气热到奶奶都要开空调了”话题也配合气温“火”起来了。爷爷奶奶省钱省了大半辈子,现在到了站在地上觉得烫脚的时候,实在是禁不住高温了。他们翻出来空调遥控器,颤颤巍巍牵着孙子孙女到空调底下,“这样是打开了不?”年轻人想“给大家揭秘一下最近有多热”,刚走进卧室就看见奶奶拿着遥控器,“叮”一下打开了空调。图片来源:小红书 @芭比小郭老旧到发黄的空调上下吹着风,轰隆隆的外机声下,奶奶确认空调工作后潇洒离去,留下张着嘴巴震惊不已的我们。看来,蒲扇到了只能扇出热风的时候,奶奶也逃不过开空调的真香定律。此时你回头一看,发现她正躺在沙发上,面前摆着小平板,戴着挂脖耳机,悠哉悠哉地看剧。经过她身边,说不定可以随机解锁咱奶辣评。图片来源:小红书 @Jeungjui黑白波点套装,边充电边看剧;同款五分裤,粉色的无袖,配上粉色的平板,头发花白但审美一直年轻。除了电视剧,奶奶也在空调房里也享受上了霸总短剧。注:室温21度,咱奶追剧热情似火。“时髦奶奶”之外,朴实的爷爷奶奶也有自己的清凉之道。不止是主动开了空调,仔细一看,奶奶手上攥着的是蜜雪冰城柠檬水。小甜水价格亲民又解渴降温,老年市场也是被饮品行业闯进来了。家里还没安空调?不怕不怕,爷爷赶个集的事儿,空调就买回来了。来不及货比三家,也不去别的集上转转,高温下爷爷直接“冲动消费”,速归、速装、速用,一切从快从简。因为,开空调实在是太能提升爷奶生活的幸福指数了。怕老人们自己不主动开空调,杭州的社区志愿者上门看望老人,还会专门检查。大爷大娘们的回复堪称人间清醒:(不开)你想热死我啊?紧接着大娘开始了严谨的推理:中暑生病吃药上千块,一个夏天电费最多几百块。电费远少于潜在的医药费,开空调大胜。上班族出门打工,有时候寻思看看家里的老人在干啥,也发现奶奶“偷偷”把空调打开了,还指着监控叫你不要多管闲事。图片来源:小红书 @走着瞧怎么会多管闲事呢?长辈开空调,年轻人高兴还来不及。毕竟曾经为了开空调,几代人斗智斗勇,“死犟”的爷爷奶奶说“不热,不开”,留下我们苦苦劝说,撒泼打滚,场面堪比遥控器保管权版本的《继承者们》。02“对症下药”,那些年让长辈开空调的三十六计“奶奶开空调了,你以为是想开了,其实是没招了。”今年夏天的高温下,不少人纷纷发帖说自家老人中暑住院。图片来源:微博 @现代快报开空调,既是为了让一起生活的每个家庭成员都舒舒服服地度过夏天,更紧要的是防止长辈中暑以及之后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所以,年轻人不达目的不罢休,使尽浑身解数也要让这个夏天至少降温到二十六度。正经的知识普及、科普视频的“对轰”、硬核的检查还有善意的谎言都能成为他们的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明显,以情动人往往不够奏效,否则也不会衍生出后面的N种对策:长辈们在你的“卖惨”下铁面无私,“我说不用就不用”。图片来源:抖音 @你好拽哦这种时候,必要的科普以及适当的“夸大”也许能够让他们回心转意。“奶奶,不开空调中暑的话,医疗费就不少呀!”此乃先入为主,以“医疗费”支出远超电费,直击爷奶痛点——为了少花冤枉钱,开空调反而成为性价比之选。“爷爷,你知不知道热射病啊?太热了估计就会得,严重的话可能会住院甚至死人的。”此乃渲染效果,以科学研究导入,伴之健康威胁,“吓唬”长辈可能有效。住在武汉的运动员杨威就发视频吐槽岳母高温天气关空调,并用热射病的新闻劝导老人。劝导讲求的是语言的艺术,但长辈往往是不听劝的那一批。此时,你可以采用“魔法对轰”,在欢天喜地一家亲里转发医生视频——对,就是和“转发给孩子,受益无穷!”的同款视频,只不过此时攻守易势,受众变成了长辈。“专家呼吁老年人一定要开空调”,“转到家庭群,告诉爸妈别舍不得开空调”。标题醒目,主旨鲜明,专家呼吁,可信度极高。这一方法可能也会遭遇瓶颈:你点开了0次长辈发的竖屏短视频,换位思考,他们也未见得喜欢看你发的。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光说不做假把式,那就直接上手开吧。不过,怎么才能让一个庞大的机器运转起来?如果我们用“暗渡陈仓”这一招,意思是不让长辈发现空调打开:从“五感”出发,空调无异味,不能吃,挂在墙上也没人摸它,所以最紧要解决的就是“听”和“看”。现在很多空调都有静音功能,设计初衷是为了降低噪音,特别是在小房间里,好让大家享受优质睡眠。在此处语境下,静音功能的另一大卖点呼之欲出:长辈听力不够敏锐,声音越低,越不容易被他们关掉。同样,有一位孙女为了防止老人看到亮着的空调显示屏,用一块黑胶布贴在同色的屏上,成功蒙混过关。看不见,就是没开,掩耳盗铃到了现代变成偷感降温。来源:抖音 @河北音乐广播除了在空调上“动手脚”,想根治这一问题,年轻人还发明了针对长辈的“中学班主任检查大法”。第一招是突袭。比如,前两天演员陈龙就去妈妈家“突击检查”了有没有开空调。就像中学晚自习悄悄走到教室后门的班主任,一张脸无言地挂在窗边——妈妈没开空调果真被抓个正着,只能准备好迎接我们的批评教育。图片来源:抖音 @演员陈龙第二招就是盯梢。小红书一位博主家里的姥姥因为不开空调中暑住院了,本以为姥姥会吸取教训,但她得知住院费用后更不愿意开了——既然已经花了那么多钱,更得能省则省。怎么适得其反了?博主急得直接前往姥姥家,以“我太热了我就要开空调”为理由赖着不动,从下午一直待到晚上。姥姥说“你快回家吧”,就不回,因为只要一走,姥姥保准就把空调关掉。老年人睡觉时间早,到晚上十点姥姥熬不住睡了,才放心地回了自己家。突击制和熬人制对人力资源要求较高,需要不定时地投入个人劳动。为解决老人开空调“费电费钱”的心病,最直观的还是打钱。打钱也有讲究:不能说“这个钱就是我给你开空调用的”,因为他们会自由支配。得做一个好的翻译,充分发挥解释的主观能动性:“公司里发了电卡,你不用这个钱就浪费了,不花白不花”。一招主客颠倒,“开空调费钱”摇身一变,成了“不开空调费钱”。所以,开空调到底多费钱,让咱爷奶这么头大,以至于一说要开空调就想把你赶出家门?图片来源:抖音 @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现在的空调分为定频和变频两种:前者以固定功率运行,达到特定温度后压缩机就会停止工作,等到房间温度升上来再开始吹冷风降温;变频空调的压缩机在达到设定温度后不会停止,而是低频运转,按照实际需求自动调节功率。根据小红书@行走的百科 博主科普,由于频繁停启,定频空调耗电可能会更多。从体验出发,“定频空调一天六小时就花了十多块,变频一小时不到0.5度。”定频空调是老一辈人更为熟知的空调类型。不论哪种空调,既然打开就意味着多了一笔额外的支出。耗电多、电费高,就成为他们对开空调“PTSD”的主要原因。而且,长辈不愿开空调,往往还有一层健康方面的顾虑。图片来源:抖音 @全能蒋同学出汗可以排毒,可以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而且,长期处在空调环境下,空气不流通,可能会导致头晕、关节酸痛等问题,这就是“空调病”。凉风对本身就患有关节疾病的老人更是“雪上加霜”。不过,这一问题还是可以通过调整空调温度、定时开窗通风解决的。印象中,爷爷奶奶总是摇着豁口的蒲扇看电视,老式吊扇在头顶“嘎吱”转圈,有时候甚至不愿开电扇。那会儿见到的“雪花”,还是电视信号不好导致的闪烁黑白点。到了今年,极端高温把“省钱”的账本翻了个面。现在开空调,入股不亏。这届年轻人用三十六计换来的清凉胜利,可算是让长辈体会到真香定律了。毕竟,在高温带来的不适面前,代沟是不存在的。有福必享,没苦也不要硬吃。东北3岁半超萌小女孩当街卖雪糕,大爷秒变夹子音,糖尿病人都来买,“论东北人有多稀罕小孩子”↓↓↓· 热 点 回 顾 ·一 周 热 点 回 顾2025 Vista看天下廉 价 “ 次 抛 首 饰”,被 爆 有 毒外 卖 大 战,没 有 赢 家冰 块 成 了 今 夏 的 高 价 网 红 单 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