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毒的蚊子引发这“热带病”,南方网友加班加点看科普

Wait 5 sec.

原标题|基孔肯雅热暴发,到底有多难受作者|莫奈发热、关节肿痛,当这些症状出现的时候,人们还不太在意;随后,关节痛的情况弥漫全身,身上还开始出了一些皮疹——这时候人们就意识到,应该不只是普通的流感或者发热类疾病。这些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正在被越来越多人熟知。7月份,南方多个城市都被这个名字绕口的急性传染病刷屏,不断有网友分享他们得了基孔肯雅热的经历和感受,让人们对这种此前知之甚少的“热带病”有了新的认识、敬畏和防范。基孔肯雅热重症发生的高风险人群实际上,基孔肯雅热虽然传播速度快,但是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而且能在一到两星期后自行恢复。更值得重视的,是基孔肯雅热有可能带来的后遗症,以及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类似的病毒将不再罕见。01带毒的蚊子基孔肯雅热最开始进入公众的视线,源于7月8日,佛山顺德区监测发现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病例,患者从斯里兰卡务工返乡。随后,更多的本土病例出现。截至7月26日24时,广东省累计有4824例病例,其中,已治愈出院和解除医学观察的有3224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发热、关节痛、皮疹,这是基孔肯雅热的三个典型症状。从发病情况来看,它跟普通的感冒确实有些相似,不过基孔肯雅热所伴随的皮肤和关节痛的信号会更明显。该病毒的传播,源于一种体型瘦长的蚊子——伊蚊,包括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它们的身上有着一格格的白色斑点,前者也叫花斑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图源:云南疾控其中,埃及伊蚊是跟人更亲近的“家蚊”,它们主要栖息在避风、阴暗的地方,像卧室的床底、墙角、碗柜背后等等,就连悬挂着的汗渍衣服都会藏着其身影。蚊子虽然脆弱,一旦温度改变就会很快消失,但是他们的繁殖能力强,尤其是伊蚊,一周左右的时间就能繁殖下一代,而且24小时都处于活跃状态,这让它们“作恶”时间大大增长。蚊子带上基孔肯雅病毒(CHIKV)以后,就变得凶狠多了。首先,病毒会在蚊子体内增殖,随后,在蚊子叮人以后,人也被感染了,基孔肯雅病毒在人体内又会大量繁殖发育,等病毒达到一定量时,释放到循环系统,器官逐渐有了反应。病毒达到一定量时,释放到循环系统,器官逐渐有了反应/图源:华山感染大约一到两天后,人体可感的症状逐渐出现,也就出现了上述的发热、出疹或者关节痛的不适。一般来说,病毒在人体出现症状的10—12天内就会消退,最长不会超过一个月的时间。所以,人和人之间的正常接触并不会传染该病毒,但是蚊子会通过叮咬进行传播。尽管,这是基孔肯雅第一次大范围被国内大众熟知,但在医学界,它早就被监测和认识到了。1952年,基孔肯雅热在非洲首次被发现,马孔德语Chikungunya的意思是“痛得将身体弯起来”,形容得病的患者会痛得将身体蜷曲。然而,这个病毒是怎么漂洋过海,逐渐传播开来的?根据华山医院感染科的文章,2005年左右,在印度洋西部的留尼汪岛上,基孔肯雅热来了一场惊人的大暴发。全岛近三分之一的人感染,这次疫情中,病毒发生了一个重要突变,从主要靠“埃及伊蚊”传播变得更容易通过“白纹伊蚊”传播。这个改变一下子扩大了传播范围,从此病毒不再是非洲、亚洲的小众疾病,而是全球都能传播的传染病。基孔肯雅病毒传播周期因此,一般而言,基孔肯雅热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近年来,流行范围有扩大的趋势。即使是在中国,基孔肯雅病毒此前也并不陌生。2008年,中国首次发现输入性的基孔肯雅热病例,2010年10月,南方就曾出现小范围的社区疫情。02感染与防治今年以来,广东的天气普遍多雨、炎热,知乎医学科普博主李旸告诉南风窗,下雨过后,由于当地普遍潮湿,积水很难散去,给蚊子带来了天然的繁殖场所。顺德区疾控中心的调查也发现,70%的病例居住地周边500米内存在未及时清理的积水容器,如废弃轮胎、花盆托盘等,为蚊虫孳生提供了温床。蚊子的活动有相对活跃的高峰期,资料显示,日出前后和日落前是白纹伊蚊叮咬的高峰时段。所以,有不少社区发布通报,希望居民能相约在同一时间段一起点燃蚊香,目的就是希望能在高峰期将蚊子“赶尽杀绝”。而相对好的消息是,目前顺德报告的病例均为轻症。尽管病例还在增长阶段,但是在社会防控力度增加的情况下,基孔肯雅热也逐渐为公众所了解,预防力度也在增加。基孔肯雅热防控孳生地“五清五倒”/图源:佛山疾控此外,同样是由蚊子带来的病毒,登革热也会被与基孔肯雅热进行比较,那么,两者的不同在哪里?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风湿科医生聂顺利告诉南风窗,登革热的流行区域会相对更多一些,以他所在的武汉市为例,长期会接诊到登革热的病人,但基孔肯雅热的病例则很少接触;同时,感染登革热的情况通常会更严重,因为患者会出现出血的情况,程度严重的话还有血浆渗漏的风险。此外,“双重感染”的情况也值得重视。也就是说,一个人同时、或在很短的时间内先后感染了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急性情况下,基孔肯雅热的危险性不如登革热大,但如果两者都存在,那情况就更严重了。”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图源:广州日报值得一提的是,聂顺利认为,实际上,基孔肯雅热并不吓人,可防可治。但遗憾的是,以前足够正视和了解该病的医生并不多。临床上,基孔肯雅热被误诊的情况比较普遍。他提到,在这次新闻出来之前,平时关注基孔肯雅热的医生不多,“如果医生都不知道这个病,就没办法去诊断它。”在急性发作期以外,基孔肯雅热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带来的后遗症。03“后遗症”更值得关注基孔肯雅热特别的地方在于,它停留在血液里的时间不长,一般是10天左右就会被清理掉。但是,病毒还会在关节里“作怪”。聂顺利告诉南风窗,人们需要关注基孔肯雅热带来的慢性关节炎后遗症。“由病毒引起的慢性关节炎并不多,基孔肯雅热是其中一个。根据目前的统计,发生的概率在40%~80%,学者认为它跟基因、年龄等因素有关,但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原则上讲主要还是跟年龄有关。”基孔肯雅病毒不仅在关节里停留的时间长,而且会改变滑膜、肌腱等组织,带来长时间的关节炎症。所以,有些病人有着风湿关节炎的症状,但是类风湿因子却是呈现阴性的结果,就有可能是以前感染的病毒留下的后遗症。“对风湿科医生来说,由基孔肯雅热引起的慢性关节炎,需要跟抗体阴性的类风湿关节炎进行相互鉴别,不然会引起混淆。”基孔肯雅病毒不仅在关节里停留的时间长,而且会改变滑膜、肌腱等组织,带来长时间的关节炎症/截图自:广州日报医学界关于基孔肯雅热的了解逐渐增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其实也因为外部环境的流行强度变高。今年以来,留尼汪岛再度暴发基孔肯雅疫情,这个地方人口有87万,至今有5.44万人确诊,其中28人死亡。这一轮疫情,还蔓延至南美洲、欧洲等地。此外,印度、孟加拉国也纷纷出现了基孔肯雅热传播的情况。流行的范围越广,人们在旅行、出外务工时受到感染的机会也就增加。7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警告,基孔肯雅热病毒正在全球多地扩散,已有119个国家报告病例,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发布警告,基孔肯雅热病毒正在全球多地扩散另一个“帮凶”,是气候变暖,加速了蚊媒病毒的传播。寨卡病毒、登革热病毒、基孔肯雅热都是蚊媒病毒,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从海拔和纬度上看,蚊媒病毒的传播范围都在增加。一般认为,寨卡和登革热病毒在日平均气温30℃左右传播最快,现在,能达到这些气温的地区在增多。中国绿发会的一篇科普文章提到,随着气候变暖,以前人们认知里的凉爽地区也会出现蚊虫,巴西南部城市就是典型的例子。根据预测,到2050年,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的病毒传播季节将延长两三个月,另一座城市累西腓将延长两个月。这一次输入中国南方的基孔肯雅热病毒类型,是一种印度洋流行株,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刘起勇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印度洋型特别容易被伊蚊传播,传播效率特别高,很多因素叠加起来,导致我们这次疫情超过了历史上几次小的暴发流行”。病毒如此猖狂,医学界也想了各种办法攻克病毒。2023年,法国药企Valneva研发了一款名为Ixchiq疫苗,获得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使用,这是全球首款基孔肯雅病毒疫苗。获准临床使用的人群为18岁及以上、感染风险较高人士,但是,在实际使用阶段,一些老年人出现了不良反应,引起了全球公共卫生部门的警惕与注意,现在,疫苗还没进入广泛应用阶段。法国药企Valneva研发的Ixchiq疫苗目前为止,多数烈性蚊媒病毒均无有效疫苗和针对性治疗药物。基肯孔雅热没有专门的特效药,只能在发病后进行对症治疗,缓解病痛。蚊子给人类带来的困扰,可以想象还会持续。李旸告诉南风窗,消灭积水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之一。比如,人们习惯把闲置的花盆、水桶放在室外,其实可以反扣在地上,避免带来无法消散的积水。“无积水就无蚊虫,无蚊虫就无基孔肯雅热”,在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小册子上,写着这么一句话。文中配图部分来源于网络一 周 热 点 回 顾2025 Vista看天下廉 价 “ 次 抛 首 饰”,被 爆 有 毒外 卖 大 战,没 有 赢 家AI 短 剧,占 领 1.6 亿 人 屏 幕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