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标题:凌晨四点,一家密云农场被洪水吞噬作者:食通社发表日期:2025.7.30来源:微信公众号“食通社Foodthink”主题归类:洪灾CDS收藏:公民馆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特大暴雨再次袭击北京。这一次,洪灾席卷北部山区。密云水库上游出现1959年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流量,达到6550立方米/秒——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水库上游多个村镇被淹,内涝严重。目前已通报密云和延庆遇难30人。此次洪灾让人真正担忧的,不止于强降水的破坏性,更在于这种极端灾害已经超出了预警系统的应对能力,更何况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此类灾害在未来还会增加。以清水河为例,其发源于河北省兴隆县雾灵山,流经密云区的北庄镇和太师屯镇,再向下汇入密云水库。密云此次经历了两轮极端降雨,第二轮暴雨其实主要下在了兴隆县——然而山区由于地形陡峭复杂,往往会快速形成洪峰、却难以被及时监测。27日晚至28日凌晨,上游山洪冲入清水河,在本周一凌晨、人们还在睡梦中时,席卷了下游密云的北庄镇和太师屯镇。位于北庄镇清水河边的搜狐农场,450亩土地被洪水全部吞噬。以下是农场主甄睿的自述。1 死里逃生水是28日凌晨四点钟来到农场的。大家都还在睡觉。半小时内水就涨到了一米。再过半小时,涨到了两米。我们没有接到任何撤离通知,两位同事被困在了农场。之前大家都没当回事,是因为就在前一天下午,另一位工作人员离开农场回家时,看到河水还没有任何问题,虽然水势很汹涌、很急,但是离河岸还有三四十公分的距离,觉得水不可能出来。而且28日凌晨三点钟左右,河对岸民宿的一个老板也出来看了,河水也还是在河里的。到了凌晨四点,一个同事听见玻璃碎裂的声音。那是附近一个玻璃房被冲坏了。他起身一看,屋里水已经淹了二三十公分、外面淹到五六十公分了。玻璃房外一片汪洋大海。他赶快给另一个睡在门口的同事打电话,那位同事接到电话时已经没办法正常通信了,只能看见对方打进来电话,但是听不到声音。门口那位同事就感觉到不对,出来一看,洪水已经从桥上漫出来,正往农场的方向冲。他俩赶紧往外跑,但当时已经跑不动了。农场里的水有七八十公分,及腰深。他就凭感觉往高处跑,跑着跑着,双脚已经离地,在洪水里被卷出去三四百米,一直卷到我们园子西南角,那里有一处比较高的山坡,刚好离河也远,他抱住一棵树爬到了高坡上,这才能沿着坡走到园子最南侧,把农场的围网踹开,走到大路上。整个过程不超过半小时。◉28日凌晨农场同事死里逃生之后,用手机拍下的农场最后一个瞬间。他们逃出来是凌晨五点多,给我打电话,让我赶紧通知镇上,因为担心镇上不一定知道水成这样了。我给值班镇长和其他当地朋友打电话,但打着打着信号就没了,通信全断了。上周我在外地,没回来,那天早晨正准备返京,一上午我就一直在打电话。他俩跑到了一位本地同事的家里(在相对安全的高处)。我那两天根本睡不着,只想无论如何把他们都尽快接出来,太危险了。但是国道全冲毁了,没水没电没网,什么都没有。更何况当时预报周一晚上密云还会下雨。雨是下了,好在一直是小雨,河水也没有再涨。周二早上高速通车,我把他俩接回市里,他俩身上有一些划伤,卷入洪水的同事呛了一些水,万幸的是没有生命危险。他俩受了惊吓,要返回老家休养一段时间。这个冲击确实很大,难以想象这么短时间内洪水就冲过来,把整个农场夷为平地,说是死里逃生一点不为过。现在高速是开着的,本地人能转移的都转移了,对于还留在本地的村民,政府也有救援,比如直升机投放补给包。但整个乡的损毁非常严重,人员伤亡我估计也不会少,凌晨4点来水,这么大的水,又这么突然,很多人还在家中睡觉,也没有接到撤离的通知。◉洪水将农场的痕迹几乎抹平,只剩下被冲垮的路基,泡在水里的烂泥和少量建筑垃圾。2 洪水冲走三千万农场450亩地,暴雨后整个夷为平地。我们面积大,业务也丰富多元,每年都有100多个会员来租地,有自己的家庭小菜园,农场为会员固定配送。农场也种植了大面积的蔬菜、果树和粮食作物,其中主打就是鲜食甜玉米。我们每年会种十几个茬口的玉米,供应周期较长,从六月底到十月中旬每天早上都过来掰玉米,当天发,北京客户当天就能收到。这些客户几天没收到玉米,就来群里问怎么回事。他们是最早一批知道我们出事的人。此外还有五六十亩露营地和餐饮。现在也都没了。我们的农场就贴着清水河,是河滩地。之所以能有农场出现,是因为几十年前本地农业学大寨,垫起了三四十公分的土层。大家齐心协力造田,把这个条件给创造出来了。但我们刚接手时,种植条件还是非常差,土壤砂性非常大,粘性很差,我们为了种菜,花了很大力气改良土壤,包括加倍使用牛粪。◉农场业务多元,既有自营有机种植农产品,也有小块承包的家庭菜园、露营、餐饮等业务。这么多年来,我们已经把经常耕作的地块改良得差不多了。但是洪水把农场450亩土地上面三四十公分的土层全带走了,现在裸露在外面的全部是沙石,这是最致命的。怎么恢复呢?再去把这几十公分土垫起来?对一个农场来说,土没了,这意味着什么?还有冷棚,冷库,仓库,铲车,旋耕机,拖拉机……十几年的积累都没了。而且农场的基础设施,地面地基也全部损毁了,河堤路整个被冲毁,农场和河滩已经连成了一片,这块地以后就是河滩了。咱们完全不需要考虑它有没有重建的可能性了,因地制宜地去干点别的事,是唯一解决办法。◉就在二十天前,甄睿还在视频号高兴地吆喝今年的鲜食甜玉米,“熟悉的味道,十年的味道。”如果我们农场在蓄滞洪区,最后也许能得到一些经济补偿,那还能挽回一些经济损失,但对于这块我不太了解。我们给农场相关人员上了意外险,但没有买财产险。怎么能想到大水一下子把整个地方冲毁了的事情呢?谁能想到在北京发生南方那样的洪水?本地村民都是听长辈说1958年这里也发过一次大水,距离现在也五六十年了。真要发水,谁都扛不住。我们也打听了房山前年冲水的情况,很多我了解的朋友,他们的园区最后其实一分钱补偿也没有拿到。我们最后能不能拿到政府补偿?不知道。这两天我心里非常难受,情绪比较差,一直没法接受这个事情。农场运营了十几年,不算其他隐性投入,账面上能明确计算的投入就将近三千万, 一夜清零。我昨天去接同事,都没有去场地看,因为没办法去看。十多年一点一滴建起来,一夜之间什么都没有了。也不知道后续该怎么处理这些事情。◉洪灾当日下午,甄睿在朋友圈哀悼农场的消逝。这两天,我们朋友聊天,大家都在说“轮回”:农业学大寨之前,这块地的原貌可能就是这样,通过这次事故,又恢复到五六十年前。但我们现在需要反思,“人定胜天”的想法是不是有问题的?我们硬性改造大自然的做法是不是有问题的?北方整体暖湿化,雨带在北移。以后的气候趋势就是北方雨多,南方旱,这都是常态了,会直接影响到北方农场和民宿经营的选址,这次事情对大家都是一个教训。其实密云从7月23日起,已经被雨水包围一周了。据澎湃新闻,截至29日11时,北京的雨已经持续下了147小时。而在此轮北方降水过程中,北京只是受灾区域之一。23日以来的短短一周里,内蒙古、河北北部等多地出现特大暴雨。北方地区共有13个国家气象站降雨量打破历史极值,易县甚至“一天下完了河北一年的雨”。而清水河上游、河北承德兴隆县多地村民还处在失联状态,部分村子28日凌晨起开始撤离,有的年轻村民步行走到河北和北京交界处,老年人却在村中等待救援,承德滦平县因山体滑坡至少8人遇难。◉7月26-27日全国强降雨分布图。河北北部、北京和内蒙古一带为灾情中心。图源:中央气象台。人不一定“胜”天,但确实“改造”了天。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既助推了北方暖湿化的长期趋势,也带来了频率和强度更高的极端降水。一位灾害风险专家接受财新采访时指出,今年从6月下旬开始,北方的降水就严重偏多。6月下旬、7月上旬和7月下旬这三个时间段,北方的降水量都明显高于历史同期平均降水量。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也发现,常年华北雨季持续一个月,于7月18日开始,8月17日结束,但今年雨季7月5日就开始,是1961年以来历史最早年份,属于异常偏早。当防汛一贯偏弱的北方地区,开始遭遇越来越多、越极端的暴雨和洪水,我们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