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做产品靠经验,未来AI产品靠这5条底层原则

Wait 5 sec.

过去十年,产品靠经验和直觉;未来十年,AI产品将靠系统化的底层逻辑。本篇提出5条核心原则,带你从“造感觉”到“造系统”,迈向真正可扩展、可复制的产品策略。作为一名每天都在评测 AI 工具、研究产品体验的产品经理,Echo 常常被问一个问题:“AI 产品的设计逻辑,和传统产品有什么本质不同吗?”答案是: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同。AI 并不是颠覆一切的黑魔法,它依然要遵守那些最基础的产品设计原则。只是——它让我们有机会重做一遍。这篇文章,Echo 想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讲讲目前做AI产品最有效的 5 个设计原则。5 条 AI 产品设计原则尊重传统设计理论,不盲目颠覆选择高频、繁琐、容错强的场景降低输入成本,避免问答式交互控制AI占比,留足人机协作空间输出“参考答案”,而非标准答案下面展开讲讲,每一条背后,都有一个真实产品撑腰。1.尊重传统设计理论,不盲目颠覆AI 不等于一切重来。用户的心智没有变,对产品的预期也没变。AI 能力再强,也不能牺牲熟悉感和操作心智。传统的产品结构和可用性原则,如⽤户体验要素、尼尔森⼗⼤可⽤性原则,依然是底线。尼尔森⼗⼤可⽤性原则1. 系统状态可见性2. 系统与现实世界匹配3. 用户控制与自由4. 一致性与标准化5. 错误预防6. 识别而非记忆7. 灵活性与效率8. 美观且简约的设计9. 帮助用户识别、诊断和修复错误10. 帮助和文档2.选择高频、繁琐、容错强的场景AI 最适合落地的场景,必须满足 3 个关键词:高频 × 繁琐 × 容错强。Echo 常用的判断方式是:这个任务用户做得够多吗? 做起来烦不烦? AI 做错了,用户能不能轻松发现/修改?正面案例:Gamma.app(AI 做 PPT) 高频:很多人每周都要做演示; 繁琐:排版、结构、找图都很烦; 容错强:AI 给错一个标题,用户能马上改。 所以它做得轻、快、有用——不会替你写论文,但能帮你快速起草一套还像样的 PPT。反面案例:Numbers Station(AI 数据分析) 场景选得太重:让用户上传数据库 → 生成洞察 → 输出结论。 问题是:AI 误判一个字段,用户可能根本发现不了。 这类高风险、高结果依赖的任务,不适合早期落地。别想着把最复杂的事交给 AI,选对场景,比功能先进更重要。3.降低输入门槛,避免“答题式”交互Echo 见过太多工具,打开就丢给用户一个空白输入框:“请描述你想要什么。”这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一道“不会写”的主观题。举个正面案例:Notion AI 不是新建一个“AI 页面”,也不是让你打开另一个 App,而是把 AI 集成在原本的文字工作流里。你写一段文字,它在底下浮出建议:“继续编写?”、“添加摘要?” 用户完全不需要改变操作路径,AI 只是润物细无声地出现。再看一个反面案例:Spellbook(AI 合同工具) 一上来就让用户输入一段复杂 prompt:“请以加拿大商业法的标准,帮我检查这份 NDA 第四条。” 普通用户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写,典型的“AI 强,交互弱”。AI 产品不是考试工具,而是写作搭子。交互形式越简单,用户留存越高。4.控制 AI 占比,让用户参与决策别让 AI 抢了用户的存在感。用户希望 AI 来帮忙,不是来替他做主。正面例子:Krea.ai(AI 视觉草图工具) 用户上传手绘草图 + 关键词,AI 实时生成图像,但整个过程中,用户可以滑动控制风格强度、局部生成比例、重新打光等。 控制权始终在用户手里。反例:Runway Gen-2(AI 视频工具) 虽然效果惊艳,但交互是“上传 prompt → 等 30 秒 → 看 AI 生成的视频”,完全黑盒体验。 很酷,但不一定适合需要控制精度的商业用户。AI 工具不该太“自我”,越是给用户参与感,用户越能信任它。5.提供参考答案,而非“唯一解”AI应提供参考答案而非标准答案,特别是在专业领域或可能产生误导的场景。因为AI可能出错且无法承担后果。看一个负面案例:美国律师虚构案例事件——2023年律师使用ChatGPT生成法律简报,包含6个虚构案例引用,被法官罚款5000美元,判定为”恶意行为”和”虚假陈述”。解决办法:在产品页面增加免责声明,如内容由AI大模型生成,也可以添加”请仔细甄别”等提示语。正面案例:豆包、kimiEcho 的最后建议如果你正在做一个 AI 工具,或者考虑怎么把 AI 能力接入现有产品,建议你反复思考这两句话:AI不应该是替代用户,而是增强用户。一个AI工具,仍然是一款“产品”,设计逻辑不能缺席。真正好用的 AI 工具,从来不是炫技的,而是那些“用完让人省事”的。回到最本质的问题:你有没有让用户“更轻松地完成目标”?本文由 @AI蓝发魔女Echo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