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行動的下一步? Y’s Day「週三青年日」探討大罷免的意義與展望

Wait 5 sec.

Newtalk新聞 30日晚上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教授協會、台灣青年世代交流協會、台灣青年基金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勵志協會以及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等單位等團體,共同於思享森林咖啡廳舉辦Y’s Day「週三青年日」第116場(「看見台灣」系列第37場),主題:「大罷免的意義與展望:公民行動的下一步」。主持人、台灣青年世代交流協會理事長陳俐甫表示,全世界少有幾乎半個國家同時進行罷免投票的情況,這是台灣特色。目前仍有地區尚未投票、部分地區則已有結果,盼在週三青年日分享、交流彼此經驗,讓公民社會更加成熟進步。台灣智庫研究員胡瀚雯表示,7月26日台灣罕見地同時舉行針對24位國民黨立委與1位縣市長的罷免投票,雖未通過,卻仍寫下民主新頁。此次罷免行動延續自太陽花運動與青鳥行動,展現台灣公民社會對親中立場的持續反對與中國勢力入侵的擔憂。胡瀚雯指出,罷免、公投、遊行與網路輿論,皆為民眾監督政治、表達民意的重要管道。雖然7月26日這場罷免未果,但8月23日的罷免投票與核三公投,將再一次提供台灣社會展現公民意志的機會。鼓勵大家踴躍投票,以行動對抗中國威脅,守護民主價值。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林宗弘分析本次罷免投票,發現支持台灣政府增加國防經費和不支持「中配六改四」者,即使支持國民黨,都傾向投下同意票,因此罷免未通過並非民眾反對「抗中保台」路線,而是反映藍營派系對地方(尤其偏鄉)的控制力量。花蓮和台東有7個村里沒有開出任何一張同意票,而在所有同意罷免遠大於不同意的地區,則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不同意票。換言之,回歸政黨對決是罷免未通過的最大決定因素,公民團體功敗垂成,但努力是有成果的。林宗弘表示,男性與高齡族群似乎偏向不同意罷免,而投票前發酵的「普發一萬」議題,未納入調查題目,但所得對罷免與否的影響不顯著。林宗弘說,應以地方派系控制來解釋本次選舉結果,說服國際,而不是民眾對兩岸和國防因素的意向改變甚至「親中」。全國代理教師工會理事長黃湘仙強調,罷免不是仇恨,而是政治人物本來就該被選民檢視和選擇,這是基本權益。她在爭取代理教師權益的過程中發覺立委職權的重要性,因而開始留意國會動態,進而參與罷免不適任立委的行動。黃湘仙認為,南投的地理區隔大,類似苗栗花蓮,且青年人口外流嚴重,讓政治發展受限。因此公民團體善用資源,策略性地從歷年民進黨得票率高的地區著手開展連署。志工已發起「山城群策公共事務協會」,盼讓難能可貴的公民力量在南投長久延續。台灣原住民族青年公共參與協會理事長Savungaz Valincinan分享,本次罷免活動展現前所未有的公民社會力量,「是真正的民主運動」。全台數十個罷免團體都由志工組成,展現多樣面貌,大家貢獻各自的專業,讓台灣更接近自己理想的樣子。雖然數據顯示罷免投票反映藍綠基本盤,但過程中有許多「非量化」的經驗值得大家關心。「結果只是結果,我們也要看見過程,看見台灣沒有放棄公民參與的力量。」Savungaz Valincinan呼籲所有公民持續行動,持續溝通傾聽,理解意見不同的台灣人,播下種子,等待發芽。與談結束後,主持人和青年們也針對「統戰節點」、「罷免投票的性別因素」、「第二階罷團如何因應第一階的投票結果」、「罷免失敗是否喪失對抗藍白的武器」等提出問題,與談者也深入地一一分析與回答。 Y’s Day「週三青年日」系列活動會持續舉辦,8月6日週三青年日主題是「『日』漸保守?參議院選後的日本政局走向與印太局勢」,邀請王文岳(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謝文生(綠洲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徐浤馨(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助理教授)、王尊彥(國防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胡瀚雯(台灣智庫研究員)一同參與。延伸閱讀:羅智強眼睛痛怪賴清德 吳思瑤:政治人物應調配工作與休息專論》如何從「大罷免大失敗」中反敗為勝 洪聖斐觀點》大罷免沒成功 民進黨應強化與社會對話林濁水批沈伯洋「極端疑神疑鬼」駐德代表謝志偉:是你在裝神弄鬼籲賴清德找罷團撤回823罷免!王世堅送柯建銘衛生紙:好好擦屁股民進黨路線之爭?林濁水批「極端疑神疑鬼」 沈伯洋回擊「前輩都不用求證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