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用户研究只是做访谈、跑问卷?其实它是一场跨越几十年的认知迭代:从工业思维到人本设计,从调查工具到战略决策,它的“前世今生”才真正定义了你用它的边界。这篇文章不教你怎么做用户研究,而是先告诉你它到底是什么。嘿,朋友。很高兴你能点开这篇文章。如果你正准备,或者刚刚踏入用户研究这个行业,我想,我们或许可以一起花几分钟时间,像看一部老电影一样,回头看一看,聊聊我们所在的这个行业,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这可能听起来有点务虚,但相信我,这会是一件特别有意思,也特别有价值的事。它不只是为了让你在以后跟圈子里的前辈聊天时,能不露怯地接上几句,显得自己好像很懂。更重要的是,了解了咱们这行的“根”,你才能更深刻地明白我们今天埋头做的这些访谈、问卷、数据分析,到底是为了什么,心里也才更踏实,更有方向感。好了,泡杯茶或者咖啡,咱们的寻根之旅,现在开始。一切的开始,要从“市场研究”说起用户研究,并不是什么横空出世的新鲜事物。想要聊它,我们必须得先聊聊它的“前身”,一个我们更熟悉的名字,叫“市场研究”,平时大家说得更多的可能是“市场调研”。这东西其实是个“舶来品”。我总觉得,它的发展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时间拉回到改革开放那会儿,国门刚刚打开,很多跨国公司带着好奇和期待进入中国。其中有一家公司,你肯定听过,就是宝洁(P&G)。我常常想象那个年代的场景,宝洁的团队来到一个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的市场,面对的是一群刚刚开始接触商业社会的中国消费者。他们当时带来了一套在咱们看来非常新鲜的玩意儿,就是系统的市场调研方法。他们没有急着把货铺满商店的货架,而是先花大力气去研究,去问,去听。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洗发水?是喜欢泡沫丰富的,还是味道清香的?他们喜欢什么味道的香皂?愿意为一管牙膏付多少钱?正是靠着这种现在看来再正常不过,当时却非常超前的做法,宝洁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海飞丝、飘柔、潘婷、玉兰油……这些名字,几乎构成了我们这一代人关于日化用品的最初记忆。从街头巷尾到家家户户,研究的种子,就这样被带到了中国。因为这个,宝洁的市场研究部,在圈内也被很多人尊称为中国市场研究的“黄埔军校”。这个比喻一点也不夸张。它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顶尖调研人才。后来,这些人从宝洁走出来,去了各行各业,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把“研究”这件事带到了所有地方。那时候的研究,更多是想搞清楚一些宏观的问题,这个东西,人们买不买?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谁会是我们的消费者?这些问题,就是“市场研究”要回答的核心。它属于庞大的咨询行业里偏向执行的下游,像我们常听到的尼尔森(NielsenIQ)、益普索(Ipsos)这些全球巨头,就是做这个的。互联网浪潮来了,“用户研究”诞生了故事讲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已经有了市场研究,为什么后来又冒出来一个“用户研究”呢?这就不得不说到第二次,也是更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生活方式的浪潮,互联网。时间大概在2010年前后,我记得那时候我刚拥有自己的第一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几乎是一夜之间就呼啸而来了。BAT(百度、阿里、腾讯)这些我们熟悉的互联网大厂,还有后来的字节跳动、美团、拼多多,它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积累了天文数字的用户量。对这些公司来说,情况完全变了。用户不再只是一个遥远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消费者,他们是产品的核心资产,是每天都“活”在自己产品里的人。日活跃用户(DAU)、用户时长、留存率这些冷冰冰的词,直接关系到一家公司的生死存亡。这时候,大家的研究焦点,也悄悄发生了变化。以前的市场研究,关心的是宏观的“市场”和“消费者”,而现在,大家更关心那个具体的、正在和我们的产品发生互动的“用户”。大家开始问一些更细致,也更“贴身”的问题。人们用不用我们的App?他们是怎么用的?是在上下班的地铁上用,还是在深夜的被窝里用?他们用的时候,在想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是觉得很爽,还是用得想骂人?你看,问题的核心,慢慢地从“买不买”(What),变成了“为什么用”和“怎么用”(Why & How)。场景变了,我们关心的问题,自然也变了。为了回答这些全新的问题,一个更聚焦、更垂直的岗位就诞生了。它的研究对象不再是模糊的市场,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绪、有痛点的具体用户。这个岗位,就是“用户研究员”(User Researcher),也就是我们。甲方和乙方,两种江湖,两种修行在这个行业里,我们常常会听到两个词,甲方和乙方。这听起来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门派,其实还真有那么点意思。简单来说,乙方,就是那些专业的研究咨询公司,比如前面提到的尼尔森、益普索,还有很多本土的优秀公司。他们就像是“外部专家”或者“雇佣兵”,给各行各业的甲方公司提供专业的研究服务。甲方,就是那些有自己产品或服务的公司,比如我们天天在用的App背后的互联网大厂、我们用的手机制造商、开的汽车公司等等。用研同学作为公司的正式员工,直接为自家的产品和业务服务。虽然大家用的研究方法论是相通的,但工作的感觉、成长的路径,真的很不一样。我总觉得,在乙方工作,像一个游走的侠客,今天在快消品的江湖里闯荡,明天又去金融行业的山头探秘,见多识广。而在甲方,则更像一个门派的守护者,你对自己门派的一草一木、一招一式都了如指掌,功力深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能看到很多人在甲方和乙方之间跳来跳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现阶段的修行方式。求职时,别被五花八门的岗位名弄晕了等你真的打开招聘软件,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可能会有点懵。你会看到各种各样听起来很高大上的岗位名字,比如“用户洞察 (User Insight)”、“消费者市场洞察 (CMI)”、“体验研究 (Experience Research)”等等。别慌,这太正常了。你要记住一个我刚入行时,一位前辈告诉我的原则,别太在意名字叫什么,关键是看岗位职责(JD)到底写了什么。如果JD里明确提到了,需要你运用访谈、问卷、可用性测试这些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去研究用户、分析需求,为产品或营销决策提供支持,那八九不离十,这就是你想找的岗位,只是换了个马甲而已。当然,不同的名字也确实暗示了工作的侧重点。比如“产品用研”可能更贴近产品功能迭代,天天和产品经理泡在一起。“体验用研”可能更关注NPS、满意度这些体验指标的监控和运营。“战略用研”则会更宏观一些,研究的是行业趋势、市场机会这些比较大的命题。总之,我的建议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仔细读JD,准没错。新人入行,第一步怎么走?聊到这里,我们来谈一个最实际的问题。对于刚入行,特别是感觉自己学历、专业背景不够亮眼的同学,第一步到底该怎么走?你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好像只有那些有一定规模的大公司,才有专门的用研岗位。是的,因为用研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垂直岗位,对很多中小公司来说,单独养一个用研团队成本不低。但这不代表他们不做研究,这些研究工作,很可能就由产品经理、运营,甚至创始人自己兼任了,或者,他们会选择一个更高效的方式,就是把研究项目外包给专业的乙方公司。所以,如果你的梦想是进互联网大厂做用研,但暂时因为各种原因还够不着,我非常真诚地建议你,可以考虑一个“迂回战略”,就是先去一家靠谱的乙方公司。甚至,就算你的背景足够优秀,能直接拿到大厂的offer,我也觉得先在乙方锻炼几年,会是一个非常棒的选择。为什么我这么说呢?首先,好的乙方公司,真的有一套非常成熟、标准化的做事方法。它就像一个新兵训练营。你会在很短的时间里,把研究的整个流程,从接收客户需求、写研究方案、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招募用户、执行访谈,到熬夜分析数据、写报告、给客户做汇报,完整地跑上好几遍。你的专业技能会得到最扎实、最系统的训练,这就像练武功先蹲马步,基础会打得非常牢。其次,你的视野会特别开阔。在乙方,你真的不知道下一个项目会是什么。今天你可能还在研究年轻人为什么爱喝无糖饮料,明天可能就要去跟开着新能源汽车的车主聊天,后天又在帮一个银行App做可用性测试。你会了解到不同行业的商业逻辑和语言,这在职业生涯的早期,是千金难买的宝贵财富。相比之下,如果一毕业就直接进了大厂,你很可能会成为一颗“螺丝钉”。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只是一个事实。你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负责一条产品线或一类研究,比如,你可能连续两年你都在做App首页的满意度调研。你当然能把这个领域研究得非常深,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但你的视野和技能广度,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在乙方踏踏实实干上几年,有了几个拿得出手的项目经验,锻炼出了一身扎实的专业能力,这段经历,会成为你将来跳槽去任何一家顶级甲方的有力跳板和职业背书。至于薪酬,通常来说,同级别的甲方会比乙方高出一些。比如一个应届生进大厂,起薪可能就挺可观的。但这些都只是个大概范围,跟你个人的能力、所在的城市和公司情况都有很大关系,不用太过焦虑。有时候,绕个弯,是为了更快地到达目的地。我们为什么需要用户研究?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聊了这么多行业、职业的话题,在文章的最后,我想和你一起,回到一个最根本,也最触及灵魂的问题。我们到底为什么需要用户研究?公司花钱、花时间、花人力去做这件事,究竟图什么?我想,如果只用一句话来回答,那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帮助我们避免“闭门造车”。你可以想象一个场景,一个团队,里面有顶尖的工程师和设计师。他们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充满激情地熬了很多个通宵,做了一款自己觉得“完美”的产品。结果上线后,市场反应冷淡,根本没人用。团队里的人都百思不得其解,“我们明明觉得这个功能很酷啊,为什么用户就是不用呢?”这就是“闭门造车”的典型悲剧。他们精心造了一辆华丽的马车,却从来没有走出房间,去问一问用户,你到底想去哪儿?你喜欢走什么样的路?你觉得什么样的座位坐着最舒服?用户研究,就是那个推开门,走出房间,去真正和用户聊天、去观察真实世界的过程。具体来说,它的价值体现在几个层面。首先,它能确保我们做的产品,是用户真正需要的。我们不再是凭着“我以为”去猜测,而是真的双脚踩在用户的土地上,去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工作、他们的困惑和渴望。一个基于真实需求做的产品,才有了坚实的根基,才能在市场的风雨中站稳脚跟。其次,它也能提升设计的可用性,让产品不只是看起来好看,更要用起来“好用”。你肯定有过那种对着一堆按钮的遥控器,却怎么也找不到开关的抓狂经历吧?这就是可用性的问题。用户研究,特别是可用性测试,就是拿着放大镜,去发现和清除掉这些让用户不爽的“绊脚石”的过程。每解决一个问题,用户的体验就顺畅一分。最后,它还能帮我们科学地评估产品的体验质量。产品上线后,后台的数据告诉我们这个月的留存率下降了5%,但它很少告诉我们为什么。用户研究通过回访、满意度调研,就能找到数据背后的答案。可能是某次更新后总闪退让用户失去了耐心,也可能是某个支付流程太复杂让用户最终放弃。这些来自用户的真实声音,是指导我们进行产品优化的最好方向。走出迷宫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听用户的声音。所以你看,聊到最后,用户研究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也很朴素。它就像一盏探照灯,在产品还是一片混沌的探索期,帮我们照亮用户的真实需求,让我们去做正确的事。 它又像一把精细的手术刀,在产品设计开发的过程中,帮我们精准地切掉那些影响体验的可用性问题,让我们能把事情做正确。 它更像一面镜子,在产品上线后,清晰地映照出用户的真实感受和评价,让我们知道如何才能持续做得更好。放弃用户研究,就像在黑暗的大海里航行,即使船只再坚固,也随时可能因为偏离航道而触礁。而拥抱用户研究,就是为我们的航行,配备了最可靠的罗盘和海图。希望今天这番关于“寻根”的聊天,能让你对自己未来的路,看得更清楚一些。记住,无论你选择走哪条路,持续地学习,保持好奇,永远真诚地面对你的用户,这才是你在这条路上,最硬的底气。本文由 @蒋昌盛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