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标题:释永信落马,是佛门商业化的溃败作者:关不羽发表日期:2025.7.27来源:独角鲸工作坊主题归类:释永信CDS收藏:公民馆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2025年7月27日,少林寺管理处通报,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正在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这位备受争议的“佛门CEO”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试炼。“佛门CEO”的称号,源于外媒的“误会”。2002年,美国探索频道为释永信拍摄了电视片《新少林方丈》。此时释永信接任少林寺方丈也才3年。尽管1999年接任方丈时,释永信就为少林寺注册了公司(即后来的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但是此时还没有大展拳脚。接任方丈后,释永信提倡“少林学”、办少林寺红十字会和少林慈善基金,建“少林寺网站”。种种举措中规中矩,并没有明显的“商业化”迹象。此时外媒对少林寺的兴趣,也不是“商业化”,而是其代表“中国功夫”的大IP。这部纪录片在翻译成英文版时,“方丈”被译成了“CEO”,单纯是因为“方丈”这个汉传佛教术语很难找到对应的英语词汇。无心之举,却一语成谶。少林寺最初卷入“商业化”争议,是2008年的淘宝开店,售卖一些少林元素的产品。这种如今看来“小打小闹”的商业运作,当时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商业化”在中国本来就是有原罪的,何况是“方外之地”的佛门呢?只不过当时刚实现温饱的中国社会还没有后来的高度洁癖,主流舆论还是自己有“原罪”也允许别人有“原罪”的包容态度,所以,少林寺这场“淘宝开店风波”很快就过去了。2010年,又闹出了“上市事件”,说是释永信要把少林寺搞成上市公司。释永信公开承诺“要对少林寺下一个1500年负责,永不上市”。其实,这事从头到尾就是个乌龙。我国的宗教管理制度下,宗教机构的产权勉强算是很模糊的集体所有制,压根不可能上市。但是,少林寺同时还是地方政府管理的景区,景区的管理公司怎么办、是不是上市,释永信说了可不算,至少在明面上是这样的。2009年地方政府和一家香港企业搞了一个嵩山景区开发和管理的合资公司,给了这家公司景区门票和停车场的40年特许经营权,但是经营范围不包括少林寺等文物保护单位。讲白了就是打了个“少林概念”擦边球,这种动作当然不会受到少林寺方面的支持。景区门票收入归地方政府,寺庙分不到钱却要背骂名,是很多名山古刹和地方旅游部门的长期矛盾,少林寺也不例外。反之,庙产的各项收益,有形的、无形的,也令地方政府心动不已。总之,庙是和尚的、山是地方的,因此产生的“寺地关系”瑜亮情结由来已久,十分普遍。少林寺也不例外。少林寺的商业化屡屡闹出大新闻,也与这种摆不上台面的利益纠葛关系颇深。当然,无论是经营能力还是品牌价值,地方政府的商业化运作都远远不如“佛门CEO”。即便有门票收入旱涝保收,这家合资的景区管理公司都没有搞出什么名堂,自始至终都没有触及少林寺的核心资产,最终在疫情期间被国资接盘,成为国有独资的地方国企,惨淡收场。反观,释永信的商业化运作,却是风生水起。以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从品牌授权、文化旅游开发,家大业大,备受关注。2022年,该公司的关联企业以4.5亿元拍下郑州地块,更有“进军房地产”之嫌。不过,熟悉房地产行情的都知道,这个节骨眼上拿地,与其说是“进军”,不如说是“护盘”。既然做大做强了,社会责任要尽,官方责任更少不了。中国的CEO一定要“懂事”,佛门的也未能免俗。除了“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旗舰店,释永信还是18家少林寺入股企业的股东。这些个人名下的股份并非个人财产,只是因为宗教机构不是法人,无法入股,所以需要释永信以个人名义代持。所以,他并不参与公司管理,也不拿分红。不过,这一尘不染的“代持”仅仅是理论上的。2015年,释永信最为倚重的弟子、武僧团总教头释延鲁反戈一击,大张旗鼓地举报释永信,就揭露其实际掌控公司、侵占寺院收入。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释延鲁是竹筒倒豆子,把释永信数落了个遍。从早年的因破戒而“迁单”(强制还俗)的“合法性”,到双重户籍、娶妻生女的个人生活问题,统统爆了个遍。这场师徒反目,闹得沸沸扬扬。官方调查组最终给出结论,孩子是领养的,双重户籍不存在,只留了一个“财务漏洞”的小尾巴。大和尚的“懂事”,是有回报的。2015年的风波也闹到了海外。释永信接受了BBC的专访,当采访者提出“公开收入、公开账务”时,大和尚一时语塞,结结巴巴地以“我们不是独立的……我们要考虑很多很多因素”回应,场面颇为尴尬。对各种传闻中的问题,他也没有给出正面答复,只回了一句“要有问题,早就成问题了”。十年之后,“早就成问题”的问题,终于“有问题”了。竟与十年前师徒反目时的爆料,严丝合缝。这一次,大和尚终于陷入了“破鼓万人捶、墙倒众人推”的万劫不复。释永信有问题吗?不问可知。这年头,查人的都没问题,被查的都有问题。但是,这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吗?显然不是。佛门清净之地,却也是要吃饭的。门票收入归地方政府,寺庙得找食吃,化外之人也离不开柴米油盐,“商业化”的动力是天然的。少林寺这样的超级IP,诞生“佛门CEO”并非偶然。然而,宗教机构复杂、模糊的产权和管理权,注定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名义上都是庙里的,实际上都是当家的说了算。“我说即法”和家大业大的耦合,要能做到一尘不染,得有转世真佛的定力。然而,真佛超脱轮回,能来趟这摊浑水吗?信仰在彼岸,俗世皆凡人。少林寺也在滚滚红尘中,谁又能在红尘外呢?佛门、衙门都是门,有门就有路,有路总有人会走,清规戒律再多,也关不了门、堵不了路。道德洁癖的陈义再高改变不了普遍的现实,纯洁神圣的信仰改变不了普遍的人性,这就是现实。唯有合理的制度才能关上不该开的门、堵住不该走的路。唯如此,才能让和尚念好经、CEO干好“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