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体火遍全网,从工具到助手,人人都想参与。但在动手之前,你是否思考过:一个智能体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本篇文章将回归初心,透视热潮背后的本质提问,为产品人提供冷静的构建指南。最近,我和一位做AI智能体的同行聊天。他很困惑:为什么有些智能体一上线就火爆,有些却无人问津?我说,你先回答我一个问题:在做这个智能体之前,你有没有去看看,市场上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专家?他愣了一下。这个问题,藏着智能体成败的关键。如果一个领域没有专家,要么这个需求不够刚需、不够高频,要么这个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是工程软件,而不是AI智能体。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市场是最好的验证器。如果一个问题真的痛、真的急、真的值得解决,一定会有人专门去做这件事,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没有专家的地方,往往意味着两种情况:第一种,伪需求。看起来很重要,实际上用户并不愿意为此付费。第二种,工程问题。这个问题需要的是标准化的流程、确定性的算法,而不是经验和判断。比如,报税。这是一个有大量专家的领域,因为它既刚需又复杂。做一个报税智能体,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但如果你要做一个”帮你选择今天穿什么衣服”的智能体,你会发现,市场上几乎没有”穿衣搭配专家”这个职业。为什么?因为这个需求不够刚,大部分人随便穿穿就行了。智能体的本质那么,什么是智能体的本质?智能体,本质上是人类经验和知识的数字化载体。它不是凭空产生智慧的,而是通过学习大量的人类经验、案例、知识,形成自己的”专业能力”。没有人类的经验做支撑,智能体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你想想,那些成功的智能体,哪一个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Claude能写代码,是因为它学习了无数程序员的代码经验。法律智能体能起草合同,是因为它吸收了无数律师的专业知识。医疗诊断智能体能辅助诊断,是因为它学习了大量的病例和医生的诊断经验。有专家的地方,就有经验。有经验的地方,就有智能体的机会。三个判断标准基于这个逻辑,我总结了判断一个智能体值不值得做的三个标准:第一,专家密度这个领域有多少专家?专家越多,说明需求越真实,市场越大。比如,财务顾问、心理咨询师、营销专家,这些都是专家密度很高的领域,做智能体就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第二,经验复杂度这个领域的专家经验有多复杂?经验越复杂,越难标准化,智能体的价值就越大。如果一个专家的工作可以用简单的规则和流程搞定,那用传统软件就够了,不需要智能体。第三,知识密集度这个领域需要多少专业知识?知识越密集,智能体的门槛越高,护城河也越深。比如,医疗、法律、金融,这些都是知识密集型行业,一旦做成智能体,竞争优势会很明显。从专家到智能体的路径那么,如何从专家身上提取经验,打造智能体呢?我建议三步走:第一步,找到头部专家不要找普通专家,要找这个领域最顶尖的那批人。他们的经验最丰富,方法最有效。第二步,结构化提取把专家的经验、方法、案例,用结构化的方式提取出来。不是简单的问答,而是要挖掘背后的逻辑和框架。第三步,持续迭代智能体不是一次性产品,要根据用户反馈和新的专家经验,持续优化。记住,智能体的生命力,来源于它背后专家经验的深度和广度。最后的话做智能体,不要想着颠覆专家,而要想着如何让专家的经验触达更多人。真正的智能体,应该是专家经验的放大器,而不是专家的替代品。有专家的地方,才有智能体的未来。这,就是智能体的唯一判断标准。作者:谢金钟,微信公众号:谢金钟本文由 @谢金钟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