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领域,模型的发布往往令人瞩目,但真正能将模型能力转化为实际业务价值才是关键。上周阿里连续发布了三个模型:通用语言理解模型、智能编程模型和推理与复杂判断模型。本文直接将这些模型应用于真实的电商评论分析业务流程中,供大家参考。上周模型圈挺热闹的,阿里三天连发三个模型。一个通用语言理解(Qwen3-235B-A22B-2507)、一个智能编程(Qwen3-Coder)、一个偏推理与复杂判断(Qwen3-235B-A22B-Thinking-2507)。我看到朋友圈有人在转榜单,有人在喊“这是全球最强开源模型”,但我关心的就一件事:这些模型能不能真正在一个业务流程里,被我拼进去。我就用这些模型拿来试一下高频的业务场景:“电商评论分析”。尤其是对于电商用户的差评挖掘、问题溯源、产品迭代建议。原本这块流程很重,数据量大、反馈杂、要人看要人标、还容易看漏。这次我试着把三个模型连着用了一遍,跑了个流程,发现能跑通了,而且效果还不错,下面分享下思路和提示词。我选的是某类女装产品在平台上收到的一批长文本用户反馈,主要集中在布料、颜色、版型、尺码误差等问题上。Qwen3-235B-A22B-2507 模型,用来结构化原始用户评论数据。我给了它一组用户评论,要求它帮我提取出每条评论里的:主要观点、情绪偏向、涉及的产品维度(如质感、颜色、尺码)、是否建议改进、是否涉及对比竞品。Qwen3-235B-A22B-2507 模型的能力是稳,识别主语关系很准,偏好“规范表达”的任务。原本人工打标要花 2 小时的评论,我用了 5 分钟就拿到了结构化表格,而且数据质量完全可用(下面是给个思路,真实数据已脱敏)Prompt 参考示例:你是一个用户反馈分析模型,请阅读以下评论列表,将其结构化为表格格式,字段包括:– 用户观点– 情绪(正向/中立/负向)– 涉及维度(如颜色、面料、版型等)– 是否建议改进(是/否)– 是否有竞品对比评论如下:1. 实物和图片差太多,颜色偏黄,穿上也没型。2. 买过另外一家差不多的版型,反而那个更舒服。3. 尺码正,布料也还不错,就是发货太慢了点。…Qwen3-235B-A22B-Thinking-2507 模型,用来做归因与建议生成。Qwen3-235B-A22B-Thinking-2507 模型的长处是能理解模糊场景下的因果链路。比如“颜色偏黄”这类反馈,它能结合上下文给出“图片光线不自然”“色卡描述模糊”这类归因建议,甚至能提出“优化摄影与图像处理流程”这种落地建议。Prompt 示例:你是一个产品用户体验分析专家,请根据以下用户反馈,输出每一类问题的根因分析与优化建议。反馈聚类如下:– 颜色偏差:用户表示实物比图片偏黄,质感不如预期– 版型偏小:部分用户表示尺码偏紧,尤其是肩部– 材质反馈:有用户说“穿上有点闷”“质地偏硬”请按以下格式输出:问题类型:问题归因:优化建议:Qwen3-Coder 模型,用来生成反馈 BI 面板或工具辅助脚本Qwen3-Coder目前在代码生成能力上可以媲美 Claude Sonnet ,是目前最强的开源代码模型。我尝试让模型写了个基础的 ECharts 脚本,用来把用户反馈的情绪分布、关键词词频、负面聚类按图表方式输出,用于周会展示。同时也生成了一个“可批量导入点评内容的预处理脚本和可视化工具”,格式转换+清洗,这一步以前都得工程师帮忙做。以上这三个模型的效果都可以在 https://chat.qwen.ai/ 快速体验到,Qwen3-235B-A22B-Thinking-2507 的启用只需要选中 Qwen3-235B-A22B-2507 后,开启深度思考即可。整个流程下来,有几个我自己的判断:很多人聊大模型,总想着能不能从 0 到 1 做个新功能,但做过业务的都知道,真正的价值往往藏在 1-N 的打磨和提效里。比如评论分析这个场景,大多数电商平台其实早就有情感分类、关键词提取、主题聚合这些模块了,但精度不高、效率堪忧、响应慢、还经常漏掉“用户真实在意的点”。这次阿里三连发的模型组合,恰好能在已有工作流里插进去,把每一环做到更细、更准、更稳:Qwen3-235B-A22B-2507 用来跑高并发的初筛任务,比如大批量评论归类、观点聚合、主诉提取,速度快、稳定性高,效果直接拉升一档;Qwen3-235B-A22B-Thinking-2507 能承接中高层分析任务,比如多轮用户意图还原、细粒度情绪偏好洞察,甚至能自动总结跨品类共性槽点,辅助产品迭代;Qwen3-Coder 则能把这些模型能力结构化封装成代码块,配合命令行工具和分析任务自动调度,真正实现一线运营“点一下就能出洞察”,而不是“写一堆描述和代码才能凑出个图”。你会发现,大模型不是替你做决定,而是帮你把原本杂乱、零碎的流程拧成一个“可复用、可监控、能跑起来”的AI+业务的效率提升流程。1-N 的提升,不是靠叠参数,而是靠“嵌入业务骨架”的能力。如果放到更大的格局看,阿里三连发,不仅仅是开源发布了三个模型,更是发布了一种方法论:怎么让开源大模型真正跑进产业体系里。美国闭源模型强调闭环体验,中国的开源生态则在卷结构化、可控性和复用性。而这一次,阿里是把“可用”这两个字,写在了每一行模型代码里。你不一定要用它们做大模型产品,但一定可以用它们做你业务里的关键环节。这也许比什么“行业格局”更重要。最强开源,不只是参数,更是落地能力。这,才是实战派真正关心的东西。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银海】,微信公众号:【AI产品银海】,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