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罷免觀察》專訪東海大學政治學系主任 張峻豪:綠營輸在「想翻盤」

Wait 5 sec.

Newtalk新聞 全台關注的「大罷免」第一波投票於7月26落幕,目標對象24席藍委及停職中的新竹市長高虹安全數安全下莊。面對這場由民間團體主導、民進黨間接助攻的政治行動,不僅未能掀起倒戈浪潮,反而暴露出動員結構的斷層與民意走向的轉變。東海大學政治系系主任張峻豪接受Newtalk記者專訪時指出,此次罷免行動未能打動中間選民,加上國民黨成功營造「危機感」動員支持者,形成一次由「反感」推動的投票行動。國民黨打「危機牌」 深藍與邊緣選民被成功催出張峻豪分析,國民黨這次在選前大打「危機訴求」,刻意放大徐巧芯、羅廷瑋、傅崐萁等人選情「危險」的訊息,即便從2024年總統大選與區域立委的投票結果來看,這些人原本就具有穩定票源。「像羅廷瑋在台中拿了52%的得票,傅崐萁更在花蓮贏了13%,但國民黨依然高調宣稱他們可能被罷免,實則是創造恐慌感,喚起深藍與本已沉寂的選民意識。」他指出,這樣的策略性話術成功讓支持者「怕輸」,因此積極出門投下「不同意」票。中間選民拒絕翻盤政治 對民進黨「選後不服輸」產生疑慮NewTalk記者提問道:「這次有7個立委的不同意票比2024年當選立委的得票數還要高,24個被提案罷免立委選區同意票,除了雲林的丁學忠之外,其餘選區的都低於賴清德的得票數,您推論中間選民此次選擇投『不同意票』表示不信任民進黨,是依據哪些社會背景或經濟變動,來推論說這些中間選民做出這樣的抉擇?」源東海大學政治學系主任張峻豪。圖:唐復年/攝張峻豪表示,很多人對民進黨的不信任感,正是因為他們選輸後馬上就想翻盤。他說明,這屆國會於去年2月初開議後不久,大約5月間即有民進黨支持者掀起連串罷免行動,讓不少民眾感到「選完還不認輸」,甚至產生「整天搞政治、不顧民生」的觀感。他指出,這些被罷免的區域,如台北、台中、花蓮等,原本就是賴清德得票偏低的地方。「當地民眾的反感程度,自然更容易被挑動起來。」中間選民最關注的其實是經濟、民生議題,當民進黨無法在短期內展現有效治理與改善民生的能力,罷免自然無法號召。青鳥無頭、組織鬆散 新興公民團體動員力有限NewTalk記者問說:「這次罷免行動提案主要由公民團體帶動,組織鬆散、缺乏主要領袖,您認為這會是促使這次罷免失敗的成因嗎?」張峻豪認為,此次罷免行動多由「青鳥行動」及地方素人團體發起,缺乏明確領導核心。這是罷免動能無法有效轉化為選票的主因之一。「我與一些社會學者交流後,他們觀察到,這次罷免出現明顯的『去中心化』現象。」他指出,許多主導罷免的直播主、教師,雖具熱情與號召力,卻不具備穩固組織與資源整合能力,無法與政黨既有的地面動員網絡抗衡。他說,「你可以發起行動、上街遊行,但到了投票日,能不能讓人去投票是另一回事。」儘管未來這些公民團體可能與民進黨有更多合作可能,但以目前觀察來看,「這次的動能是不足的」。罷免制度無需改革 但勿作為翻盤捷徑NewTalk記者也提問說:「對於這次罷免的結果,您認為未來是否有需要制度改革或罷免法制提高」?張峻豪則表示:「我不認為罷免制度需大幅修改,它本就是憲法賦予人民的權利。」他認為,重點不在制度設計,而在於如何使用。「如果政黨把罷免當作翻盤工具,反而會引發民意反撲。」他以這次經驗為例指出,民眾其實已展現出對權力分立與政黨制衡的接受度,將罷免過度政治化,最終損害的是發起者自己。2028選舉誰主沉浮?鐘擺效應與兩岸變局成關鍵最後NewTalk記者也提問說:「針對這次的罷免過程與結果,您作為政治系的系主任與教授,您會如何教學生看待此事件?以及這次罷免結果是否會影響到2028年總統大選民進黨的士氣削弱,反之國民黨勢力大增?」張峻豪則表示,大罷免雖以民進黨慘敗收場,但不能就此斷言國民黨勝利。「這次結果是民進黨失分,不等於國民黨加分。」他表示,真正的考驗將在2028年總統大選。「到總統選舉階段,『兩岸關係』仍是選戰主軸,抗中保台的議題雖暫失動能,但並未失效。」他也提醒,當美中貿易戰再起、國會卡關、美台信任度動搖等議題浮現時,民進黨若無有效應對策略,選民將轉向其他選項。「2028年是另一場新的決斷,中間選民的走向才是關鍵。」他強調,台灣選舉的鐘擺效應極強,2018國民黨大勝、2020民進黨反彈,都是前例。「政治的關鍵不是喊口號,而是理解民心。」延伸閱讀:感謝民眾黨讓反罷擊出「全壘打」 盧秀燕:沒有你們我們做不到三子過關 盧秀燕:政治應不分黨派、消除仇恨7藍委同意罷免票破25% 黨政人士:國民黨踐踏公民的怒火不熄滅專論》726大罷免大失敗的警訊:民進黨輸的不只是這一場專論》否決型民主與空轉政府 有名無權的執政權該如何?罷免觀察》專訪東海大學政治學系主任 張峻豪:盧秀燕接黨主席得概括承受個別立委犯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