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雷军“Are You OK”鬼畜刷屏、网友把“疯狂星期四”写成段子宇宙,品牌才发现:最能撩动人心的创意,早已不在会议室,而在亿万用户的键盘和脑洞里。上半年,从海尔CEO的表情包到雪碧兑茶的野生配方,一场“用户共创”的营销革命正在重写品牌资产的定义——谁能让用户玩起来,谁就拥有了最值钱的流量护城河。回想一下,今年上半年,有什么营销案例让你印象深刻?我来说几个:两会期间,海尔CEO周云杰因一张与雷军同框时严肃表情的抓拍而意外走红,网友们的梗图创作热情,硬是把一位传统企业家推成了“流量明星”。3·15晚会曝光劣质卫生巾问题后,无数网友涌入小米雷军的社交媒体评论区,强烈呼吁小米跨界出品卫生巾,甚至连“小米SU吸”的P图和广告语都一并奉上。4 月,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仅仅因为一张身穿自家外卖工服的照片,就被网友发现撞衫猪猪侠,最终在全网的听劝声中,促成了京东外卖与这位童年顶流的合作。视线转向国外,以可口可乐为例,作为昔日的创意大户,今年上半年并未给市场带来太多惊喜。反倒是两个充满野生智慧的民间创意,在社交媒体上悄然流传:一杯平平无奇的健怡可乐,被上班族们演绎为从冰箱取出的“冰箱香烟”,走红社交网络;而将雪碧与茶包结合的新奇喝法,成为年轻人探索味蕾的DIY乐趣。发现了吗?这些真正让人记忆犹新、津津乐道的营销,其主角都不是品牌方,而是普通用户。长久以来,我们挂在嘴边的品牌资产,总是指向由品牌主导、自上而下精心构建的价值体系,但在此刻,我突然意识到,这个概念的底层逻辑,已经彻底变了。01 用户正在创造品牌资产 传统营销理论中,品牌资产是一套由企业绝对主导的价值体系,包括LOGO、Slogan、TVC、代言人等一系列动作,目的是在消费者心智中堆砌出一个单向输出的权威形象。企业的使命是塑造认知,而用户只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然而,互联网彻底瓦解了这种单向叙事逻辑。当用户成为内容的创作者、传播者和意义解读者时,品牌资产的构建逻辑发生了逆转。敏锐的平台方早已洞察到这一趋势。2019年,阿里巴巴提出“消费者资产”的概念,其核心要义在于:“让企业的关注点从自我的品牌建设,转移到与消费者互动的过程中去。”此后,字节跳动、小红书等大厂也提出的人群资产的概念。尽管提法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内核是一致的:用户在互动中创造的内容,正在成为品牌资产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早在PC互联网时代的2008年,星巴克的首席信息官克里斯·布鲁斯诺建立了“我为星巴克出主意”(mystarbucksidea)网站,在那里星巴克的消费者们被邀请为公司业务提出意见建议。令人意外的是,用户不仅未在平台抱怨点单效率低等痛点,反而主动提供解决方案。克里斯·布鲁斯诺坦言:“我们需要用一种真诚的方式,将这些创意与建议融入到我们的商业流程,融入产品的发展、体验的增长以及店面的设计之中。”星巴克这个例子,精髓已经是让用户参与成为品牌资产,到了移动互联网世代,这种模式被彻底激活。2014 年,海尔为复苏海尔兄弟IP搞了一个新形象征集大赛,这次大赛很快走偏,很多设计作品成了“毁童年”的存在,“基情满满”的作品比比皆是。海尔在发现这个问题后,并没有强行纠偏,而是暗中顺水推舟,默许这些走偏的作品在非官方渠道持续发酵,引爆了更广泛的社交讨论。海尔最终选择的形象当然是符合品牌形象的,但其引发的在非官方渠道蔓延的“基情大赛”的影响力早已引爆社交网络。再说近几年最典型的两个案例。第一个是雷军的“Are You OK”。这句略带口音的英文出自雷军本人,但真正让它成为国民级记忆符号的,是B站上无数网友极具创意的二次剪辑和鬼畜创作。回头来看,这个最初显得有些尴尬、不太正面的瞬间,如今已然沉淀为小米品牌最亲民、最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之一,其本质就是一笔极其重要的品牌资产。另一个则是肯德基的“疯狂星期四”。它最初仅是一个常规的每周四特价活动,但在某个节点,网友们自发创作出各种情节曲折、结尾都指向“V我50”的“疯四文学”,并使其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疯狂星期四”因此火爆全网。肯德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股力量,顺势在2021年底举办了“疯四文学盛典”以示回应,并于2022年正式注册了“疯狂星期四”的商标,标志着这个由用户创造的“梗”被官方认证,正式IP化。现在,请回想一下,你还记得肯德基的官方Slogan是什么吗?但你一定记得“疯狂星期四”和那些令人捧腹的段子。在近几年,后者作为品牌资产,对品牌认知度和消费的贡献,恐怕要远大于任何一条官方发布的广告。所以,品牌资产的积累,已经悄然完成了主导权的交替:从过去由品牌方主导和建设,决定性地转向了由用户主导和创造。02 当用户成为主角,品牌收获了什么?当品牌资产的权杖从品牌方交到用户手中,它为品牌带来了一系列传统营销模式难以企及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更高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品牌官方发布的广告,无论多么精美,都天然带有一层“王婆卖瓜”的滤镜,它们描绘的是一个经过精心包装的美好生活。而用户生成的内容则恰恰相反,它源于生活,充满了未经修饰的真实感。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消费者早已对商业宣传产生了抗体,他们更倾向于相信来自同伴的、真实的推荐和分享。一个普通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真实体验,其说服力往往远超一个光鲜亮丽的明星代言。就像我们在开头提到的“冰箱香烟”,对一个疲惫的上班族来说,健怡可乐能“提供一个心安理得的摸鱼理由”这个用户赋予的概念,远比官方宣传它“多解渴、多好喝”更能触动心弦,因为它连接的是真实的情绪和场景。●更强的参与感和忠诚度UGC的本质,是用户从品牌的旁观者转变为共创者的过程。这种角色的转变,满足了人们内心深处渴望参与、表达和被认同的需求。“疯狂星期四”之所以能火,正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舞台,让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尽情发挥创意、互动玩梗,成为这场集体狂欢的一部分。当用户投入时间、精力和情感去创造与品牌相关的内容时,他们实际上是在与品牌建立一种更深层次的连接。这种“这是我们一起玩出来的”的主人翁意识,会转化为极高的品牌粘性和忠诚度。他们不仅会消费品牌,更会自发地维护和传播品牌,因为这亦是在守护自己的作品。●多维度拓宽品牌内涵品牌方想象的功能和内涵,往往是聚焦和单一的。而UGC的魅力在于,它能从品牌意想不到的、千奇百怪的角度来解读和演绎品牌,丰富和拓展品牌的内涵边界。一个经典案例是“Kindle盖泡面”的调侃。这句玩笑话表面上是在吐槽Kindle的闲置,但从传播效果看,它却在无形中强化了Kindle“尺寸恰到好处、轻巧便携、随处可用”的产品特性,甚至意外地为产品增加了一丝实用的生活气息。同样,雪碧兑茶,这类用户自创的新奇喝法,也为产品解锁了全新的消费场景和体验维度,让一个成熟的单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快的传播速度与更广的覆盖范围传统的广告传播路径是中心化的,即品牌作为中心点,向外辐射。而UGC的传播则是去中心化的、自下而上的。当一个富有创意的用户内容被点赞、转载、模仿和二次创作,它就会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在朋友圈、微信群、短视频平台等无数个社交节点上迅速扩散,形成病毒式的裂变效应。文章开头提到的海尔CEO走红案例,从一张照片引发热议,到全网玩梗,几乎就在一天之内完成。这种传播速度和广度,是任何传统媒体投放都难以企及的。●降低品牌营销成本最后,也是最显而易见的一点,成功的UGC营销能以极低的成本实现巨大的传播效果。品牌无需投入大量广告费和媒介费,只需找到合适的契机,激发用户的创作热情,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宣传回报。雷军的“Are You OK”和肯德基的“疯狂星期四”,这两个现象级的品牌营销,如果让品牌方自己策划执行,投入数亿预算恐怕也难以达到如今家喻户晓的效果。而事实上,它们几乎没有花费品牌方太多的营销费用,却沉淀为了极其宝贵、且难以被对手复制的品牌资产。03 新牌局下,品牌如何行动?在新形势下,品牌方不应再固守于单向传播模式,而需要转变思维,放下身段,学习如何在这场由用户主导的狂欢中扮演一个聪明、讨喜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拥抱并引导,而非压制面对用户自发的、有时甚至是略带冒犯的二次创作,品牌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恐惧甚至动用公关手段去压制。有些梗和调侃往往不带恶意,反而是用户希望与品牌亲近的信号。压制只会激起用户的逆反心理,将品牌推向大众的对立面。一个聪明的品牌会展现出足够的包容度和幽默感,主动参与到用户的玩梗中。雷军本人后来在多个场合自嘲和重现“Are you OK”,这种大方的自嘲瞬间拉近了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海尔在新形象征集大赛中,面对“基情”满满的画风,没有选择一删了之,而是默许其发酵,成功将一场可能失控的危机,转化为一次现象级的社交传播。●埋下“梗”的种子高明的营销,不是直接告诉用户该做什么,而是提供能够激发创造力的原材料,埋下一些可供发酵的种子。如一个独特的名字或口号,肯德基的“疯狂星期四”这个名字本身就比平淡的“周四特惠日”更具戏剧张力和想象空间,为后来的“疯四文学”提供了天然的创作土壤。如创始人/高管的鲜明人设,在这个时代,一个有血有肉、有记忆点的创始人,是品牌最宝贵的原材料之一。从雷军的“Are you OK”,到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标志性的皮夹克,再到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的各种搞怪表情包,这些个人化的标签极易被用户捕捉,成为二次创作的绝佳素材。●学会接梗,接住流量当社交网络上已经出现关于品牌的梗或热门趋势时,考验的是品牌的反应速度和执行力。流量如潮水,稍纵即逝,品牌必须快速行动,才能接住这泼天的富贵。当刘强东身穿外卖服的形象被网友戏称为猪猪侠后,官方立刻行动,迅速与猪猪侠IP方达成合作,顺势推出联名活动。所谓“官方玩梗,最为致命”,这样的行动不仅满足了网友的期待,更将一次偶然的讨论热点,高效转化为了实打实的品牌营销。同样,当“雪碧+茶”的喝法在民间流传已久后,品牌方选择直接将其变为官方产品推向市场,也是一次成功的接梗操作。●建立长期对话机制最重要的一点是,与用户共创不应该是一次性的活动策略,而是一种长期的、融入企业血液的经营哲学。品牌需要建立常态化的对话机制,真诚地与用户互动,鼓励并展示有价值的UGC。这意味着,品牌要将用户真正视为“合伙人”。从产品开发阶段,就可以邀请核心用户参与测试、提供建议;在日常的社区运营中,要像一个策展人一样,定期翻牌用户的优秀创作,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当这种双向互动成为常态,用户与品牌之间就会形成一种牢固的、共生共荣的关系,共同构建起一道任何竞争对手都难以逾越的、由情感和文化组成的品牌护城河。结语:品牌,从“私有资产”到“开源项目”如果说传统的品牌资产是一个被精心打磨、封装完美的“私有资产”,其价值由企业所有和定义,那么未来的品牌,则更像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开源项目”。在这个“开源项目”中,品牌方提供的是最核心的“源代码”——过硬的产品、基础的价值观和视觉符号。而广大的用户,则是充满热情的“社区开发者”。他们基于这套源代码,不断地为其编写新的“插件”,比如“疯狂星期四”的段子、修复“Bug”,比如对星巴克的改良建议,甚至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新版本,如Kindle盖泡面。而这些由用户创造的内容——我们称为UGC也好、梗也好,还是Meme也好已成为品牌资产中最核心、最活跃、也最宝贵的部分。这可能也会颠覆品牌人的角色,们更像是“社区运营官”或“生态维护者”。他们的核心工作,不再是构思完美的广告语,而是如何维护好核心代码的稳定(保证产品质量),如何激励并引导社区中优秀的贡献,以及如何防止恶意代码的注入(应对公关危机)。因此,衡量品牌资产的标准,也将从静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转向动态的可参与度、二创活力和社群韧性。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寻空】,微信公众号:【寻空的营销启示录】,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