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评论|谁在发声?因何失语?

Wait 5 sec.

相关阅读:旧闻评论|最该接受谴责的是武大有个不成敬意的感觉,如果在朋友圈多转一些武大那件事的信息,比如判决书内容这些,就会发现它们被出于礼貌的冷处理了,偶尔会有出面呛一声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无人点赞或评论。我在朋友圈发自个拍的人像图片时,也会感受到这个气氛。在这件事迎来转折之后,杨景媛及其周边的人和物,都遭到猛烈的谴责,她的硕博前后的经历被编织到一个巨大的阴谋当中——该阴谋与学术门阀的自我繁殖有关,甚至被标记女权话语权的内部传承——而编织这些的主要舆论人群,是厌女的那类人。CDT 档案卡标题:谁在发声?因何失语?作者:照相的宋师傅发表日期:2025.7.30来源:微信公众号“旧闻评论”主题归类:性别对立主题归类:女权主义CDS收藏:公民馆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要弄清楚追杀杨景媛的“主要”人群并不难,他们的的画像不难描绘:多数是微博上活跃的国家主义者、民族主义者,就是过去俗称“五毛”“自干五”的那群人。他们在反对女权的长期经验中,终于赢得了舆论上的正面形象,而这要拜他们的对手已然蜕变成激进女权这个事实。杨景媛输了一审官司,为这些活跃的反对者提供了强烈的驱动。而这些人并不忌惮在这件事上做点脏活,比如向浸会大学写举报信,给武汉大学及其教育主管部门打去举报电话——他们曾将这些手段用在自由派身上,现如今枪口有了新目标。对杨景媛的围追堵截,从其论文、学历、导师渊源等角度全方位开盒,是那些秉持自由主义原则的人不愿为、不屑为的。这些人一度是早期女权主义的同行者,即使眼见着后者日益蜕化成他们不喜的样貌,他们也不愿意加入到征讨队伍中。这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谴责杨景媛与谴责武大,成为本次舆论中区别度很大的两个立场。围殴杨景媛的自干五们,对她的恨意超过对武大的厌恶,尽管也会攻击武大。而在泛自由派那里,只是谴责武大而不会仇恨杨景媛,边界感很强。盯住杨景媛不放的人,正在将自身对女权主义的敌视,转化为对武大、浸大这些高校的仇视,要算一算总账。而这种带着偏执狂风格的舆论打法,令泛自由派望而却步。这种权衡与划界,让后者因为无法一碗水端平,公众形象备受煎熬。如果泛自由派在大连工业大学中对李欣莳的声援是合乎正义的,为什么他们不能对武大肖明瑫抱以同样多的支持?这种反差无形中暴露了,泛自由派网友将性别意识凌驾于权利意识之上的特征,他们的头脑中依旧残存女权主义的认识框架。从汤兰兰、李星星以来,到清华、川大女生冤枉男生性骚扰,再到成都地铁偷拍事件反转后陷入僵局,而后到武大图书馆中的侵权纠纷,激进女权在迸发出能量之后,已然陷入被舆论全面围剿的阵中,杨景媛事件意味着某些重要的阶段性终结。这种阶段性终结,包括但不限于:泛自由派知识群体在性别议题上失去话语权优势,即使倾向于女权的机构媒体记者,也因为被遏制的采访能力,无法延伸议题或设定新议程,以拓宽性别议题的腾挪空间。女权观念对新一代记者的影响受到持续削弱。更大的图景是,在性别话题的中心地带,正被带着厌女情结的人群占据。而这一现实,只会越来越厉害地拖累女性在公共舆论中的地位,让女性的权利话语变得艰难。杨景媛这种毫无道德自律的利己主义者,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公众对女性的认识与判断。武大事件或许也加深了这样一种观感:当女权观念及其影响下的个人走向激进的时候,只有同样的疯狂才能制止她们。很多年以来,社交媒体都是女权传播的主阵地,但武大这件事之后,舆论对无论激进还是温和女权,都将会有下意识地盖戳反对。到了现在,原本失去反对者、进而失去价值感的自干五群体,在正面硬刚、一路追杀女权的战斗中,获得了广泛的自由。在舆论上阻止女权主义的传播,在具体事件中阻止女权意识的象征意义,已经让他们在武大一事中有了收获感,他们甚至可以想象彻底的胜利。作为早期女权潮流的同行者与支持者,泛自由派博主、记者、大V,已经无法公开声援,他们的沉默如雷,见证了那句古话:时间真是一种奇异的炼金术。某种意义上,原来的自干五取代泛自由派分子,变成舆论中扛起正义大旗的人。泛自由派聚集的机构媒体及其周边同人群体,已经被具体女权事件压制得死死的,他们的存在感变成一种近似于前互联网时代的稀薄状态。挫折会制造并积蓄敌意,泛自由派在不断被收缴、持续折损的议题中失语,却无法靠异议解困,他们可能不再知道自己是谁了。【引用图已经艺术家秃头倔人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