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盟友到血仇:西夏地缘战略失误把自己玩成死局

Wait 5 sec.

本 文 约 4800字阅 读 需 要 15 分钟蒙古攻夏的战争在所难免。铁木真的蒙古部虽然统一了整个漠北草原,但连绵几十年的混战已经给社会生产力带来极大破坏。而在经济上,西夏对于新兴的蒙古来说,恰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西夏自从1119年与北宋停战算起,已有近百年时间没有爆发过大规模战争。由于承平已久,民不习兵、国不习战,毫无战争准备。因此,当成吉思汗先后征服克烈、乃蛮部后,原来与克烈、乃蛮接界的西夏整个北部边境已与蒙古接壤,也就很自然地成为成吉思汗下一个目标。初遇蒙古铁木真于1205年出兵,这是蒙古第一次进攻西夏,目的在于试探西夏之虚实,未有扩大疆域、据守城池的战略意图。同时,也因为蒙古兵是突然南下,西夏未能及时组织有力的抵抗。这场战事规模并不大,其历史意义在于开启了长达20多年的蒙夏战争之序幕。1207年,成吉思汗借口西夏不纳贡和嵬名安全废主自立(夏桓宗被堂弟嵬名安全,即夏襄宗废黜,在囚禁中去世),亲率蒙古铁骑,第二次踏进西夏。这一次,蒙古兵锋指向斡罗孩(兀剌海)城。“斡罗孩”是党项语“长城中通道”之意,它是西夏防御北方敌人的军事重镇,也是河套及宁夏平原的大门。斡罗孩城地势险要,又有西夏重兵把守,成吉思汗不得不进行一场全然陌生的攻城战。在过去的草原统一战争中,蒙古军擅长在开阔的原野、山地乘马鏖战,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规模的攻城作战(只有在灭塔塔儿部和乃蛮部时,遇到过攻取小寨的战斗)。蒙古军不得不舍骑就步,架云梯、运炮台,还向畏兀儿、契丹等各族人学习攻城技法,但在坚固的斡罗孩城下,蒙古军队还是打得十分艰苦。激战40余日后,蒙古军才攻陷此城,并派兵四处劫掠。但突然袭击的战机已经错过了,夏襄宗调集右厢诸路军,前来应战。按西夏军制,元昊“置十二监军司,委豪右分统其众”“诸军兵总计五十余万”,以后又陆续有改置或增置,故史载亦有“十八监军司”之说,实是具有军区性质的地方军事建置。右厢诸路军其数不少,在兵力上很可能对蒙古军占有优势——成吉思汗建号时一共分封了95个千户,可用之兵不过十万,而且不可能倾巢而出前来进攻西夏。在这种相当不利的军力对比下,再加上蒙古部队长期在外作战,粮草匮乏,成吉思汗便下令将大批财宝及制造兵器和手工业品的工匠带回漠北。“三年(1208)戊辰春,帝至自西夏。”成吉思汗率师返回蒙古草原。蒙古第二次进攻西夏的军事行动就此宣告结束。可以说,这仍然是一次武力试探行动。对蒙古称臣纳贡经过前两次出征,成吉思汗对西夏的地理、军情已经了如指掌。西夏的地理条件是一个天然的练兵场,山地、河川、沙漠、平川、城市、草原无所不有。蒙古军经两次伐西夏,在实战中已经锻炼和提高了自身的战斗力,特别在攻城战方面,已有初步的经验。成吉思汗为了在攻金之前,尽快降服西夏,消除侧翼威胁,西夏应天四年(1209)七月,再次引军南下,第三次进攻西夏。这是一次真正的大举进攻。蒙古铁骑再次进逼斡罗孩城。西夏方面也已有所准备,下令“严守州城,无令者出戍”,在全境范围内,采取以城为营、以战为守的防守战略,而把主力集中配置在中兴府地区,准备适当时机,与蒙古军决战。夏襄宗任命自己的世子李承祯为元帅,大都督府令公高逸为副元帅,率军5万迎战。无奈西夏军太平已久,早已不是当年李元昊手下攻辽伐宋的健卒。因此,西夏军队刚与长于野战、如狼似虎的蒙古军队交上手,就阵脚松动、全线溃退。高逸舍命抵抗,最后被俘,不屈而死。蒙古军队乘胜前进,再次包围斡罗孩城。该城由西夏太傅西壁讹答负责守卫,虽然斡罗孩城守军抵抗顽强,但成吉思汗有了攻城战争的经验,不久就攻占城池,西壁讹答被俘。斡罗孩城既失,蒙古军直捣西夏都城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夏军据守克夷门(约在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黄河大桥西岸的贺兰山尾端),挡住去路。此处“两山对峙,中通一径,悬绝不可登”,诚为天险。西夏在此原驻有兵力7万余。夏襄宗获悉蒙古军逼近的消息后,急忙复命嵬名令公率5万精兵增援克夷门,企图在这里挫败蒙古军队。“嵬名”是西夏皇室的姓氏,“令公”则是唐代以来对位高权重者的尊称。嵬名令公不是真实姓名,但其人的身份应是西夏的一位宗室重臣。他率兵抵达克夷门后,在山间埋设伏兵,待“蒙古兵至,嵬名令公自山坂驰下,击败之”。蒙古军遂退出山口,与西夏军队对垒相峙。于是,成吉思汗改变强攻硬夺的战法,转而不断向敌人阵地前沿派遣游兵袭扰。嵬名令公果然中计,率军出击,企图追歼游兵。这正是13世纪蒙古军队屡试不爽的战术:先以一支部队分散并逃跑,以诱使敌人穷追不舍。敌人奋勇追击逃跑的蒙古军队,以为自己马上就要胜利了;可是在后方看不到的地方,蒙古骑射手们却设下埋伏,当敌人来到弓箭手们面前时,便陷入箭雨之中。趁着对方陷入混乱和遭受严重伤亡的时候,蒙古军队的重骑兵则会发动决定性的进攻。他们手持弯刀,刀刃向外,借助马的速度以加速度砍向敌人,显得势不可挡。在日后的蒙古西征中,罗斯(卡尔卡河战役,1223)与德意志及波兰(莱格尼察战役,1241)的骑士遇到蒙古军队的这种战术先后遭遇惨败,而嵬名令公也没有逃脱蒙古人设下的陷阱,西夏军大败而溃,嵬名令公也被擒获。蒙古军乘胜攻陷克夷门,直入河套平原,包围了中兴府。中兴府是西夏历代苦心经营一个多世纪的坚城。夏襄宗亲督军士凭城池据守,坚决抵抗。蒙古军多次猛攻不下。成吉思汗无计可施,于是求助于黄河之水。中兴府地势低洼,其西为唐徕渠,其南为红花渠,其东为黄河,城外四周湖塘密布。蒙古军围城至九月,连日大雨,城外渠、湖之水暴涨,成吉思汗在中兴府周围筑起堤坝,遏水直灌中兴府城,城内水深数尺,房屋倒塌,居民被溺死者无数。中兴府岌岌可危,西夏派使突围,向金朝求援。此时金朝已挫败南宋北伐,重订《嘉定和议》,金宋由叔侄之国升格为伯侄之国。按理说,挟此新胜余威,与西夏首尾呼应,夹攻羽翼未丰的蒙古军队,实属上策。可是当时新立的金主完颜永济(卫绍王)却幸灾乐祸道:“敌人相攻,吾国之福,何患焉?”一国之君如此鼠目寸光,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不过几年后就轮到自己在成吉思汗的进攻面前自受其咎了。金朝外援不至,夏军只得继续坚守,至十二月,因水久淹,中兴府城墙和蒙古军所筑堤坝都有崩塌溃决的危险。成吉思汗派人招降,和议未成。此时,堤坝溃决,大水反淹蒙古军营,迫使蒙古军撤围停战。成吉思汗遣送被俘的西壁讹答入中兴府谕降。夏襄宗走投无路,只得接受蒙军提出的约和条件,对蒙古称臣纳贡。降伏与背离蒙古军第三次进攻西夏还有一个收获。这就是西夏与金朝反目成仇:“金主新立,不能援……夏人恨之,遂叛。”不久后,蒙古伐金。西夏乘金兵败,开始袭扰金朝边境。1211年,西夏再次发生宫廷政变,齐王嵬名遵顼废襄宗安全,自立为帝,是为神宗。此人在位期间,彻底实行“附蒙侵金”的外交政策。夏金战事迅速升级,金朝军队虽然不是蒙古军的对手,对西夏却尚能应付。结果“以致构难,十年不解,一胜一负,精锐皆尽,而两国俱敝”。夏金战争前,双方边境的兰州、环州、保安、绥德等地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此外,西夏还通过派往金朝的使者,在金国都城进行贸易,从中获利。自夏金关系破裂后,金朝关闭榷场,停止夏使在京城的贸易,造成西夏在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西夏一面要对金作战,一面还要作为附庸承担蒙古的役使,日久天长,遂“不堪奔命,礼意渐疏”。1217年,成吉思汗率大军西征,一些属国也奉命派军从征。但西夏接到派兵助攻的通知后,朝廷内部怨声四起。《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派使节至西夏,要求西夏履行当初“为汝右手”的承诺,夏神宗尚未开言,大将阿沙敢不却说:“气力既不能,何以称汗?”西夏拒绝出兵,以狂妄的语言遣走了蒙古使者。成吉思汗闻讯大怒,虽然西征不能因此中止,他仍派遣留守中原的大将木华黎第四次出兵攻夏,以示惩戒。当时,西夏主力军队全在对金作战,对来自“宗主国”的进攻毫无戒备。蒙古军渡过黄河,长驱直入,进围中兴府,夏神宗惊恐万状,留下太子守护中兴府,自己却与亲信逃往西凉府避难。西夏再一次遣使请降,蒙古军才告撤兵。尽管暂时逃过一劫,但对于西夏来说,“附蒙侵金”实在是条走不通的死路。1223年,西夏出兵十万之众,跟从蒙古军进攻金朝在陕西的重镇凤翔,“东自扶风、岐山,西至汧、陇”,在数百里一线,蒙夏联军立下营栅,发起猛攻。结果遭遇金兵顽强抵抗,夏军将领“知不能克,遂不告蒙古,引众先归”。此举又一次引来蒙古猛烈报复。1224年,蒙古军队第五次进攻西夏,攻破银州(今陕西省榆林市南鱼河镇),俘获守将塔海,杀西夏军兵数万名,掳掠牛羊马驼数十万,并派出蒙古将士守备要隘,给西夏以沉重的打击。西夏攻金无从得利,又遭到蒙古军的报复性攻击。这时,执意“附蒙侵金”的夏神宗因畏惧蒙古遣使问罪进退失据,退位为太上皇。皇位传到夏献宗手中。“附蒙侵金”既然行不通,夏献宗只能改弦更张。一方面,在成吉思汗西征未还的情况下,夏献宗遣使结漠北诸部为外援,组成抗击蒙古的联盟,用以牵制抵御蒙古的入侵。另一方面,夏使如金,终于达成和议:双方以兄弟相称,各用本国年号,如遇他国入侵,互相声援。这就结束了旷日持久且两败俱伤的夏金战争,使得西夏可以将全部精力,用于抵御蒙古的进犯。只不过,西夏已经没有时间了。成吉思汗自西征战场返回,立即遣使西夏问罪,却听到使臣汇报西夏方面的傲慢态度,发誓要雪洗耻辱。西夏的终结1226年,成吉思汗亲自率领10万大军,对西夏进行第六次征讨。这一次进攻不同以往,成吉思汗决心将西夏彻底兼并。东路的蒙古军主力在贺兰山遇到那位夸下海口的阿沙敢不,一战就将其击败擒获。西路的蒙古军进展也很顺利,先后攻占沙、肃二州。随后两路大军会合东进,攻取甘州。从甘肃的一端到另一端,蒙古军都可以在各个城池集中兵力,对守城的西夏军形成人数优势。西征归来的蒙古军队已经拥有了强大的攻城器械,可以轻易地沿路进行攻城略地。到秋天,河西走廊大部已为蒙古所占,仅剩西凉府一座孤城。西夏守将见势难支撑,遂献城投降。西凉府一失,整个河西走廊尽属蒙古,西夏只剩东部一小块土地,当年德明、元昊两代开疆拓土的成果全都付诸东流了。夏献宗见国势日蹙,城邑不守,蒙古大军日益逼近京城,惊悸而死。其侄南平王被拥立即位,是为西夏末帝。这年十一月,蒙古军已经沿黄河北上,直刺西夏的心脏地带,兵围灵州城。灵州城陷落后,蒙古军遂扫荡西夏河东地区,从盐州川向中兴府推进,包围了中兴府。1227年初,成吉思汗留下部分兵力围攻中兴府,自己率军渡黄河,进攻积石州,进入金国辖境,先后攻破金临洮以及河、西宁诸州,切断了西夏与金的联系。这时西夏在北方的要地斡罗孩城也被蒙古军攻克,中兴府已成一座孤城。就在中兴府坚守半载后,城中食尽,军民多病,已完全失去抵抗能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西夏只得向成吉思汗请降。西夏使节“带着以金佛为首的金银器皿九九,男孩、女子九九,骟马、骆驼九九,以各色九九礼物前来觐见”,请求成吉思汗给予一个月的期限,以准备迁出城内百姓。成吉思汗答应了请求,但这时,成吉思汗的病情和伤势正在一天天恶化,他看不到西夏彻底降伏的这一天了。“一代天骄”留下的遗嘱是,死后秘不发丧,待西夏君主献城投降后,将其杀死。不久之后,西夏末主奉图籍出降。“诸将遵遗命杀之。西夏亡”。曾经辉煌的西夏文明,最终只化作史书上冰冷的记载,与那至今矗立在银川平原上的九座孤冢……参考文献:1、李范文《西夏通史》2、王天顺《西夏战史》3、杜建录《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史》本文改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5年6月上,原标题为《落日余晖,贺兰山下的王朝遗章》,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END作者 | 郭晔旻编辑 | 胡心雅 主编 | 周斌排版 | 刘是琪(实习)校对 | 张斌推荐晋察冀根据地是华北抗战的核心战略支点其以血肉之躯构筑了华北抗战的钢铁长城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其精神与经验将永远铭刻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之上本期,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被毛泽东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