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人学 AI:从被怼到敢接需求的实战指南

Wait 5 sec.

被怼怕了,不敢接需求?其实问题不在沟通技巧,而在你没带 AI 上场。这篇文章讲的是怎么用 AI 帮你理解需求、厘清背景、快速做出回应,从躲着需求改成敢接、会接、接得漂亮。一、为什么产品人必须亲手碰一碰 AI 技术?从开发转产品多年,我始终卡在一个尴尬的节点:和开发聊 AI 需求时,总被问 “这个模型精度要求能降吗?”“数据量不够怎么解决?”,只能含糊其辞;跟客户聊 AI 方案时,对方追问 “为什么选这个算法不选那个?”,我只能靠 “百度来的案例” 撑场面。年初 DeepSeek 爆火后,公司老板拍板要接 AI 相关的 To B 项目,客户开口就是 “用机器学习优化供应链”“深度学习做用户画像”。每次开需求会,我都像坐过山车 —— 客户提的场景听起来很美好,开发听完直摇头说 “实现不了”,我夹在中间,既说不出技术卡点在哪,也给不出替代方案。终于明白:产品人不懂 AI 技术底层逻辑,就像打仗没带地图。不是要成为算法工程师,而是得知道 “AI 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实现时会卡在哪”。恰好近期有空,我咬牙开启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学习之旅。二、产品人学技术:别当学术派,要做实用派选课:瞄准 “能直接用在工作里” 的内容找课时我筛掉了纯理论课,专挑三类课程:吴恩达的基础理论课(帮我搞懂“模型原理”)李沐的实战课(学“怎么把模型用到业务里”)华为和flare的工具课(练“用现成工具快速出方案”)。对产品人来说,学技术不是为了造轮子,而是为了判断 “这个轮子能不能装到自己的产品车上”。内容:聚焦 “和产品工作强相关” 的模块flare 课程里,我重点啃了这几块:基础知识:搞懂“机器学习=让机器从数据里找规律”“深度学习=用多层网络处理更复杂的规律”,对应到产品场景就是“什么时候用简单模型省成本,什么时候必须上深度模型”。工具应用:学了Python和常用工具安装,够用就行——就像产品人画原型不用精通PS,能画出逻辑清晰的线框图就够了。模型评估:记住“准确率、召回率”这些指标对应的业务含义(比如召回率低=容易漏掉高价值客户),比背公式有用。模型迁移:这才是产品人最该关注的——怎么把成熟模型改造成适合业务的工具,比如把通用图像识别模型改成“识别零件缺陷”的专用模型。三、踩过的坑与产品人专属学习法那些让我卡壳的 “技术坎”【产品人避坑】学 AI 别死磕算法公式,先搞懂 “这个模型能解决什么业务问题”。刚开始我总纠结 “神经网络的反向传播怎么实现”,后来发现对产品人来说,知道 “它适合处理图像、文本这类复杂数据” 就够了,过度钻技术牛角尖只会浪费时间。实战时的坑更具体:Python版本问题:就像用惯了Axure9突然换成Axure10,菜单位置变了就得重新找——老代码里的包过期了,就得查新包的用法,记不住就建个“常用代码对照表”。业务和技术脱节:有个“用户流失预测”项目,我盯着代码看了半天没明白“为什么选随机森林算法”,后来结合业务想通了:这个算法输出的“特征重要性”能直接告诉运营“哪些因素最影响用户流失”,这才是项目的核心目的。【实战技巧】把 “复杂 AI 项目拆解成产品原型思维”学技术时我发现,这和画 PRD 的思路惊人地相似:就像拆功能模块,把“用模型做用户分类”拆成“数据收集→特征处理→模型训练→结果可视化”4步。每步再拆成“代码片段”:比如“数据收集”就是“读入Excel→处理缺失值”,对应两行代码,看懂一行再看下一行,就像先画页面再填交互逻辑。亲自动手敲代码时,我会边敲边问自己:“这行代码对应哪个业务动作?” 比如 “标准化数据” 其实就是 “把不同范围的用户数据(如年龄、消费额)放到同一尺度下比较”,理解了这点,改代码时就知道从哪下手。收获:从 “懂概念” 到 “敢拍板”评估需求可行性:客户说“想做个AI客服”,我会先问“有没有历史对话数据?量够不够?”——知道数据是模型的“粮食”,就不会随便答应“3个月上线”。和开发顺畅沟通:开发说“这个模型精度达不到”,我会反问“如果放宽一点准确率,能不能提高召回率?”——知道指标之间的权衡关系,就能一起找折中方案。给客户讲方案更有底气:上周给客户讲“智能推荐系统”,我直接打开JupyterNotebook,跑了一段简化版代码,展示“换个特征变量,推荐结果会怎么变”,客户当场说“原来你们是真懂,不是套模板”。四、技术打底后,产品工作的 3 个变化和开发沟通:从 “猜心思” 到 “说行话”以前跟算法工程师聊需求,对方说 “这个模型训练需要 10 万条数据”,我只会问 “能不能少点?” 现在我会说:“我们先拿 3 万条试试,用迁移学习初始化模型,要是精度够就不用再收集数据了,这样能省 2 周时间”—— 知道技术实现路径,才能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而不是单纯讨价还价。跟客户聊方案:从 “讲案例” 到 “算收益”上次做招投标方案,客户质疑 “为什么选这个模型”,我没再举别家案例,而是打开代码演示:“用这个模型,你们的营销成本能降 15%左右(根据模型输出的转化率预测算出来的),但需要多花 更多一点时间收集用户行为数据,我们可以先小范围试点”。客户更关心的是 “投入产出比”,而技术细节能帮你算出这个 “比”。对产品的终极思考:技术是工具,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学完最大的感悟是:产品人懂技术,不是为了自己写代码,而是为了在 “用户需求” 和 “技术可行性” 之间搭座桥。就像医生得懂药理才能开药方,产品人得懂 AI 的 “脾气”,才能开出既满足用户又让开发能落地的 “需求药方”。五、给想入门的产品人的 3 条行动建议【3个月入门路径】:第1个月学Python基础(够看懂代码就行,推荐看“PythonforDataScience”速成课);第2个月练“用现成工具跑通一个小案例”(比如用scikit-learn做客户分类);第3个月尝试把案例套到自己的业务场景里,比如“用简单模型预测自家产品的销量”。【工具包】收藏几个实用网站:Kaggle(找业务相关的数据集练手)、TowardsDataScience(看“技术+业务”的分析文章)、GitHub(搜带中文注释的入门代码)。【心态】别追求“学完再用”,边学边在工作里试——比如开会时听到开发说“用了XGBoost模型”,会后花10分钟查下这个模型适合解决什么问题,下次就能接上话。现在我还在继续啃 Python,也盼着能接触更多实际项目。毕竟对产品人来说,技术学得再深,最终还是要落到 “让产品更懂用户、让需求更好落地” 上。如果你也在学 AI,欢迎评论区交流踩坑经验,咱们一起从 “怕技术” 变成 “用技术赋能产品” 的人。本文由 @老猫爱编程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