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着“从0到1”搭数据中台!作者亲身踩坑记录:先让业务用起来,再反向迭代,才是小团队也能活下来的中台建设心法。开头声明:不是大厂中台产品专家,但是我的中台经历丰富我不是做过完整数据中台的大牛,也没带过几十人的平台团队。但从乙方到甲方,我做过数据中台、CDP、用户画像、指标平台,也深度使用不同版本的阿里云DataWorks。我踩过很多坑,也试过很多打法,更重要的是,我见过哪些中台“没人用”,也见过哪些模块“活下来”了。所以这篇文章,不是从理论谈中台架构,也不是教你怎么画技术蓝图,而是:如果你是一个数据产品经理,想知道数据中台到底怎么做才“有人用”,我把我知道的都写下来。当然,我对数据中台的功能设计、案例还是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也有数据应用向的课程,在我的知识星球,欢迎加入~1.我经历过的那些“不靠谱中台建设”1.1第一种:乙方模式下的“照猫画虎”中台最早我在乙方的信息化公司,做中台系统方案,当时基本是照标书、拼竞品。标书有元模型管理 → 我深入研究后也设计了→ 发现完全不合理竞品有多源数据接入、数据开发平台 → 我们也要满足要求、塞进系统里做竞品分析,列了几十个模块、上百个术语,想要拼出“最全中台”结果呢?系统做出来了以后,模块相对齐整,但没项目,没人用。因为我们根本没有真实业务,没有真实数据问题,也就无法知道到底谁会用这个系统。这是一种非业务驱动、由项目驱动的典型失败:一旦没有争取到项目,就没有进入正反馈循环,没有实战进行检验,就处于过家家自娱自乐的状态。1.2第二种:小公司里“努力搭建”的中台,也没用起来我后来跳槽到了另一家公司,有机会从0到1完善内部的数据开发平台。团队人少,资源也有限,但我当时很兴奋,觉得终于可以“做一个能被人用起来的中台”。这一次,我开始尝试“以终为始”的反向设计法:和业务部门一起梳理流程与痛点:口径不统一、报表效率低、人群圈选依赖数据组设想从指标平台和基础标签系统切入,希望统一数据口径并提升使用效率但现实远比想象中复杂:我们对“指标建模”和“自动化调度”缺乏认知和经验,也没做过类似系统的产品设计基于开源产品的优化,也走了很多弯路,当时也没有跟行业同仁做深入交流尽管我们上线了几个版本,做了些管理机制,但整体效果并不好更遗憾的是,后来因为行业动荡,公司业务方向发生变化,整个团队被解散。这段经历虽不算成功,但我从中真正意识到:如果不能服务业务,数据中台就活不下去。比起“做一个平台”,更重要的是“解决一个业务问题”,哪怕是指标对齐、报表统一这样的细节问题。也正是这段经历,成为我后面更务实、更聚焦业务价值的转折点。1.3第三种:大厂里真正的“中台运营状态”而后,我又经历了好几家公司。在某家公司,我体验到了完整的早期版本的DataWorks(系统由阿里出来的高P架构师带领团队搭建),在上家公司,我则每天都在使用阿里云线上版的DataWorks + QuickBI。我看到了完整的平台体系:从业务埋点 → 数据集成 → 数据建模 → 数据开发 → 血缘追踪 → 数据治理 → 报表开发 → 数据分析不只是平台功能齐全,更重要的是背后有组织能力、治理机制与实际运营的支撑这让我进一步意识到:不是所有公司都需要这套完整的体系,也不是所有公司有能力或资源“从0搭到1.0版本”。完整形态的数据中台产品成本极高,它的每一项功能、每一个机制,都是在经历了多年业务演化、组织磨合与试错之后沉淀出来的结果,不是靠画图照搬就能搭起来的。产品功能是能抄的,但那只是静态外壳;真正的挑战,是当数据开始流动、业务开始变化,系统如何跟得上、组织如何协作、机制如何演进。而这,才是真正的数据中台能力的考验。2.从失败中学到的反向设计法:不是0到1,而是先用起来我后来总结出一套自己的中台建设心法:2.1反向设计五步法:找到一个真实业务需求和问题(如:要圈人做营销做策略、人群圈选流程慢且复杂、报表的指标口径混乱等)评估是否值得投入(有没有频率高、收益高的使用场景,比如,搜广推等)最小成本构建一个能用的MVP(不用追求完美,先上,一定要结合业务做案例,做最佳实践)让业务方用起来并拿到结果(提效、复用、满意度,形成正向循环)用结果反推模块能力建设(当事情复杂到一定程度了,再考虑做治理、权限、调度等)2.2真实案例:我做指标平台和画像系统的流程在一家公司,我就按这个路径建了指标平台 + 用户标签体系:用表单+模板快速定义指标,打通各业务线用户画像1.0支持上传人群包 + 简单标签圈选后续不断加入画像对比、权限申请、圈人效率优化从V1.0做到V2.1.0,团队逐渐意识到:不是功能做多了叫平台,而是业务愿意反复用它,才叫中台。3.判断该不该建中台的 4 个关键问题我建议你在建之前,问自己这4个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大部分答案是“否”,那么,先别建中台,先解一个业务问题再说。在真正理解数据中台的过程中,我也逐渐形成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补充认知:3.1对中台“祛魅”很多刚入行的产品经理,或者是没有实际接触中台产品的从业者,往往会被厂商PPT、平台介绍、技术演讲所“震撼”。但如果你没有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中使用过这些平台系统,很容易误判其效果。实际上,即便是在大厂内部,用户也常常对这些系统吐槽:流程复杂、需求响应慢、权限难配、数据治理稀烂等等。在我懵懂期,也做过一些调研,自费加入了行业社群、付费去做一些数据平台的用户反馈研究,比如在指标建模、数据血缘追踪、任务调度这些模块,了解到很多一线业务方和数仓同事对“系统设计”与“实际使用”的真实看法。这些真实声音,让我在后来做模块决策时少走了很多弯路。中台平台的确很强,但它不是万能。不能迷信,不能生搬硬套。3.2判断业务是否“撑得起”中台中台不是为了解决一个小问题而生的,而是为了提升复杂业务下的协同效率。所以必须问清楚:我们的业务侧是否有足够的利润?数据侧的需求真的足够复杂、跨团队、需要提升开发治理效率?有没有实际的“数据使用”频率和提效诉求?组织是否有能力持续投入产品维护、数据治理、权限管理?立项后,时间窗口是否足够?谁来保障从“上线”到“运营”?见过一些老板说要“做个数据中台”,但实际上只是希望有个“自动化的报表系统”;也见过团队以“中台项目”的名义立项,最后变成“数据目录+几个页面”。杀鸡不要用牛刀。数据中台是重型武器,一定要看业务是否撑得起它的重量。4.数据产品经理的职责:不是建系统,是建信任机制这一段是我最大的认知转变:中台不是一个系统,而是一种机制。它要让数据在公司内部被信任、被使用、被运营。一个数据平台,再好看、再强大,如果没人愿意点进去,那它就是个PPT系统;一个MVP功能,哪怕只是一个Excel指标口径清单,只要全公司都照它报数据,那它就是“数据中台的一部分”。作为数据产品经理,我们不是在“攒功能”,而是在:构建“数据流通”的路径促成“部门协作”的共识用产品思维推进“组织机制”的搭建当然啦,能做到这几点很难,因为真正在企业里,尤其是规模化的企业里,因为组织架构、岗位职责,数据产品经理能做的其实很有限。结语:不是建一个“中台”,而是活出一套“中台思维”我做过失败的中台,做过被砍掉的中台,做过只剩一块模块的中台,也见识过完整闭环的企业级中台。我的体会是:中台不是一套产品,而是一种能力,一种组织阶段、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所以不是“从0到1”,而是从:“这一版被用上了”开始; “这次指标能统一了”开始; “这一次业务愿意试试”开始。这才是数据中台的建设之道,也是我们产品经理真正能做出的价值。如果你也做过中台项目,或者你现在正被卡在没人用的系统里,欢迎留言聊聊你的经验。当然啦,如果你对中台具体的功能设计、使用情况感兴趣,有疑问,可以加入我的星球提问~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数据产品小 lee】,微信公众号:【数据产品小lee】,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