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死后,武家人都去哪了?

Wait 5 sec.

本 文 约 6000 字阅 读 需 要 20 分钟 神龙元年(705),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病逝,一代女皇的统治就此终结。武则天在位时,对武氏族人或重用或打击,但总体而言,武氏家族的际遇与女皇的命运紧密相连,当武则天掌握大权时,武氏家族风生水起,神龙政变后,武氏家族势力也随之衰落。一代女皇陨落之后,武氏后人又会面对什么样的命运呢?失败的野心家神龙政变后,太子李显复位为唐中宗,安乐公主便是唐中宗之女。史料记载,安乐公主出生,正值李显被废,贬迁于房州之时,“(李显)解衣以褓之,名曰裹儿”(《新唐书》卷九十六列传第八),所以安乐公主小名为李裹儿,作为李显和韦氏的幼女,又出生在李显人生最为艰难的时刻,李裹儿的出生无疑给当时被废为庐陵王的李显巨大的心理安慰。长大后,备受父母宠爱的李裹儿以安乐郡主的身份嫁给了武崇训。武崇训的身份在武周时期可不一般,作为武氏族人,武崇训是武三思的第二个儿子,也就是武则天的侄孙。李裹儿和武崇训的联姻,增强了武姓家族与李唐皇室的联系,这场武周女皇家族与李唐皇族的联姻,在当时盛极一时,成亲当日,显贵纷纷前来祝贺,不少人还留下诗文称颂:“三思又令宰臣李峤、苏味道,词人沈佺期、宋之问、徐彦伯、张说、 阎朝隐、崔融、崔湜、郑愔等赋《花烛行》以美之。”(《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三十三)武则天去世、中宗复位后,李裹儿更加恃宠而骄,“侯王柄臣多出其门”,她还希望中宗废黜当时的太子李重俊,册立她为皇太女。另一方面,武崇训的父亲武三思也担心太子李重俊会危及自身地位,对他十分忌惮,因此时常教唆武崇训和李裹儿凌辱李重俊。忍无可忍之后,愤怒的李重俊选择了发动宫变,神龙三年(707)七月,李重俊率领自己的亲信诛杀了武三思和武崇训等人,之后闯入皇城并意图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和昭容上官婉儿。危急时刻,中宗登上玄武门楼,劝降了李重俊的手下,导致李重俊宫变失败。武崇训死后,安乐公主将李重俊的首级致祭于武三思及武崇训的灵柩前,不久后,安乐公主便开启了她的第二段婚姻。安乐公主的第二任丈夫依然出身武氏,且依然是武则天的侄孙,是魏王武承嗣次子——武延秀。与武崇训相比,武延秀的经历更加传奇。武则天在位时,突厥首领默啜可汗请求和亲,武则天便下令让武延秀迎娶默啜可汗的女儿为妻,然而,等武延秀到达突厥后,默啜可汗却将其关押在别所,并发兵入侵赵州、定州等地,武则天派兵逆击突厥,直到神龙初年,默啜可汗求和,才把武延秀放回,此时武延秀已在突厥生活了六年。武延秀回国之后,面对的是其父武承嗣抑郁而亡、武则天被迫退位、武氏家族权势衰颓的局面,为了维持自身及家族的地位,他必须选择依附于已经恢复帝位的李唐势力。在突厥的六年,武延秀学会了突厥语和突厥歌舞,回到长安后,武崇训时常邀请武延秀来公主府中,武延秀经常为公主唱突厥歌,跳胡旋舞,姿态妖娆妩媚,深得公主喜爱。武崇训死后,武延秀便成了安乐公主的第二任丈夫。《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三十三》:延秀久在蕃中,解突厥语,常于主第,延秀唱突厥歌,作胡旋舞,有姿媚,主甚喜之。及崇训死,延秀得幸,遂尚公主。武延秀与安乐公主成婚后,依仗中宗对安乐公主的宠爱十分肆意妄为,他的不臣之心也逐渐显露出来。安乐公主府里的仓曹(官署名)符凤察觉其有谋反之心,就劝说他:“如今天下的百姓,心里还惦念着武周,大周必定可以再次复兴。”还编造了“黑衣神孙披天裳”的谶言,劝说武延秀应该穿上黑色短袍登基为帝。武延秀的父亲武承嗣就有成为太子的愿望,最后因为武则天册立李显为太子,其心愿破灭,最终忧愤而死。武延秀作为武则天的侄孙,也继承了其父之志,意图称帝,恢复武周。景龙四年(710),唐中宗李显去世,韦皇后与安乐公主想要效仿武则天临朝称制,但被太平公主与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发兵诛杀,武延秀也死于政变中。武延秀死后,武氏家族进一步衰落,随着唐睿宗的即位,李唐皇室最终掌握了唐朝帝位的传承,武氏族人再也没有了恢复武周权力和野心,最终衰落。盛极避祸的隐居派武则天登基后,为巩固自身统治,封赏了一大批武氏族人,她的侄子如武三思和武承嗣由此获授要职,跻身权力核心,而同样是武则天侄子的武攸绪却选择在家族极盛之时隐居嵩山,成为武氏家族中另类的“隐居派”。武攸绪是武则天堂兄武惟良的儿子,自小喜好研读《周易》和庄子的著作。《新唐书》中载,武攸绪年少时曾改名换姓在长安市中给人占卜,赚到钱后随手将钱财丢弃。(《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隐逸:少变姓名,卖卜长安市,得钱辄委去。)武则天掌权后,授予他太子通事舍人的官职,逐步升迁至扬州大都督府长史、鸿胪少卿。武则天称帝后,封他为安平郡王。武攸绪还曾跟随武则天到中岳嵩山封禅,到了嵩山后,他向女皇提出要辞去官职,请求归隐。武攸绪在盛极之时选择急流勇退,辞官归隐,和他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他自幼“恬淡寡欲”,对权势没有什么追求,另一方面,武攸绪的父亲武惟良曾因奉武则天之命毒害韩国夫人之女贺兰氏获罪被诛,父亲因姑母而死,这种家族内斗想必会成为武攸绪的心理阴影,加之当时武则天的侄子中已有武三思、武承嗣为巩固武氏家族势力残害李唐皇室,种种原因最终使得武攸绪做出了归隐避祸的决定。武攸绪向武则天提出辞官的请求后,武则天怀疑他是在作假,便在答应他之后,暗中观察他的行为,没想到武攸绪在岩石下搭建茅屋居住,如同真正的隐士,他在龙门山和嵩山少室山一带隐居盘桓,“冬蔽茅椒,夏居石室”,也从不使用武则天赏赐给他的金银铛鬲和野服,以及王公贵族赠送的鹿皮裘、素色屏风、瘿木杯等物品。他在颍阳购置了一些田地,让家里的奴仆们去耕种劳作,自己则混迹于普通百姓之中。《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隐逸:盘桓龙门、少室间,冬蔽茅椒,夏居石室,所赐金银铛鬲、野服,王公所遗鹿裘、素障、瘿杯,尘皆流积,不御也。市田颍阳,使家奴杂作,自混于民。晚年肌肉消眚,瞳有紫光,昼能见星。就这样,在武周时期,武攸绪一直隐居避世,也因此躲开了武则天晚年的政治动乱。唐中宗复位以后,曾多次邀请武攸绪返回京城,武攸绪因此两次回京,但都很快返回嵩山。韦后被诛后,武氏家族受到株连,武攸绪再次因为隐居躲过了连坐。唐睿宗李旦继位后,担心他内心不安,特意下诏安慰褒奖他,即使被诬陷谋反,也有中书令姚元崇上奏,认为他久居嵩山,不会有谋反之心。睿宗之后,玄宗登基,依然对这位隐居的武姓长辈十分尊重,“仍令州县数加存问,不令外人侵扰。”直到开元十一年(723),武攸绪病死,年69岁,结束了他隐居的大半生。与武攸绪类似,选择在武氏家族兴盛之时主动避让的,还有武则天族孙——武平一。武平一是颍川郡王武载德之子,学识渊博,通晓《春秋》,武则天在位时,他因为害怕灾祸,和武攸绪一样选择隐居嵩山,“畏祸不与事,隐嵩山,修浮屠法,屡诏不应”。中宗复位后,武平一正在为母亲守丧,但被朝廷强行征召为起居舍人,他请求守完丧期,但未被允许。景龙二年(708),他兼任修文馆直学士,此时正值韦后与武三思勾结乱政的时期,鉴于时局,武平一主动上奏,提出要抑制自己母族(武氏)的势力,中宗看了奏章后安慰勉励了他,但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后来,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各自树立党羽,互相争斗,中宗深感忧虑,向武平一询问调和二者矛盾的方法,武平一建议中宗将大家召集起来,告诉大家和睦相处之道,若不能成功,则希望中宗抑制慈爱,显示威严,中宗听后再次赞赏了他的忠诚恳切,但受制于复杂激烈的党派矛盾,依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武平一在中宗一朝很受中宗宠信,他的应制诗写得很好,颇受中宗赞赏,景龙四年(710),金城公主远嫁吐蕃,武平一作《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广化三边静,通烟四海安。还将膝下爱,特副域中欢。圣念飞玄藻,仙仪下白兰。日斜征盖没,归骑动鸣鸾。中宗死后,武平一虽然没受到韦氏乱党的影响,但在玄宗即位后还是遭到了贬谪,“玄宗立,贬苏州参军,徙金坛令”,开元末年,武平一卒。武氏家族最后的荣光 武平一育有两子,武就与武登,武就生子武元衡,武登生子武儒衡,这两个“衡”字辈的子孙,在武则天死后的一百多年后,成就了武氏权势最后的荣光。不同于武周时期女皇会封赏武氏族人官职,没有恩荫的武元衡的青云路并不容易。武元衡自幼博览群书,德宗建中四年(783),武元衡通过科举考试,登进士第,任华原县令。当时京城附近有些镇军的督将依仗皇帝的恩宠居功自傲,常常侵扰地方官吏和百姓,武元衡对此深感苦恼,选择了和祖父武平一一样的处理办法,辞官远离是非。武元衡擅长作诗,晚唐诗人张为在其所著的《诗人主客图》中称武元衡与白居易齐名,认为他的诗“瑰奇美丽”。辞官后,他“放情事外,沉浮宴咏者久之”,德宗听闻了他的才能,授予他比部员外郎一职,一年后,他升任左司郎中。贞元二十年(804),武元衡升任御史中丞,在向德宗奏对后,德宗目送他,指着他对左右侍臣说:“元衡真宰相器也。”可见德宗对他的器重。唐顺宗即位后,册立李纯为皇太子,武元衡负责引导礼仪,因此李纯认识了他,并认为他进退有度、恪守正道。李纯(唐宪宗)登基后,再次任命武元衡为御史中丞,久升任户部侍郎。元和二年(807)正月,武元衡被任命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实际上,武元衡此时已掌握了相权。同年,武元衡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开启了七年的治蜀生涯,他在任期间:“庶事节约,务以便人。比三年,公私稍济。抚蛮夷,约束明具,不辄生事。重慎端谨,虽淡于接物,而开府极一时之选”。(《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八)八年之后,武元衡回到长安,仍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重归朝堂。不过武元衡力主削藩,遭到藩镇忌恨,元和十年(815)六月三日,武元衡在前往皇城上朝途中,被淄青藩帅李师道所遣的刺客暗杀,诗人宰相就此陨落。 武元衡死后,他的从弟武儒衡受到了唐宪宗的关注。史书中记载,武儒衡才能卓越,气度威严,容貌庄重,与人交朋友,始终如一。《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八:才度俊伟,气直貌庄,言不妄发,与人交友,终始不渝。宪宗常对武元衡的死感到惋惜,因此对武元衡的从弟武儒衡十分亲厚。武儒衡为官刚正,也正因为其“守道不回,嫉恶太甚,终不至大任”,没有像武元衡一样成为宰相,最后卒于兵部侍郎任上。武元衡和武儒衡可以称得上是武则天女皇逝世一百年之后,武氏家族为官最为杰出的代表。除了“双衡”外,武元衡的儿子武翊黄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三试独占鳌头,人称“武三头”,官至大理卿,但他在晚年宠爱妾室,长期虐待正妻,最后被贬谪,流落他乡至终。武翊黄后,唐朝史书上再难寻觅到武氏家族的痕迹……武氏的“她们”并未消失武则天死后,武姓女子依然活跃在大唐的后宫与朝堂之中,用自身命运书写家族存续。武则天的侄孙女们,在唐玄宗时期或是成为宰相之妻,或是成为后宫嫔妃,她们并未随着女皇的逝世而消失,反而也都或多或少在史书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中宗复位后,武三思之女嫁给了初唐名臣裴行俭之子裴光庭。虽然裴行俭曾反对武则天为后,但在其死后,武则天对裴氏家族示好拉拢,转变了裴氏对她的态度,这也为武裴联姻打下了基础。《唐故正平郡夫人武氏墓志铭》中称这位武三思之女:“卓尔殊操,矜庄静仪。尽恭孝以事先姑,体谦柔以接群姒。”说她操守非凡,仪态沉静,侍奉婆婆恭敬,对待妯娌谦逊。裴光庭死后,其妻武氏还曾为李林甫求官,《旧唐书·李林甫传》中载:“初,侍中裴光庭妻武三思女,诡谲有才略,与林甫私。中官高力士本出三思家,及光庭卒,武氏衔哀祈于力士,请林甫代其夫位,力士未敢言,玄宗使中书令萧嵩择相,嵩久之以右丞韩休对,玄宗然之,乃令草诏。力士遽漏于武氏,乃令林甫白休。休既入相,甚德林甫,与嵩不和,乃荐林甫堪为宰相,惠妃阴助之,因拜黄门侍郎,玄宗眷遇益深。”裴光庭死后,其妻武氏向高力士建议由李林甫接替裴光庭的职位,高力士虽未答应,却将玄宗任命韩休为宰相的命令私下透露给武氏,武氏得知消息后,让李林甫将这一诏令提前透露给韩休,使韩休认为他担任宰相与李林甫的推动有关,韩休因此十分感激李林甫,举荐李林甫为相。在这段记载中,武氏“诡谲有材略”,与李林甫私交甚笃。记载中出现的另一位武氏女子惠妃也“阴助之”,在两方合力下,最终促成了玄宗对李林甫的厚待。这里提到的武惠妃也是武则天的侄孙女,其父武攸止死后,武惠妃被武则天养在宫中,唐玄宗即位后,初封婕妤,后晋封惠妃,礼节等同皇后。武惠妃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唐玄宗之子寿王之母,也是杨贵妃的婆婆,为了扶持亲子寿王李瑁为太子,她与李林甫勾结,构陷太子李瑛兄弟三人谋反,促使玄宗“一日杀三子”,她却在事后惊吓过度而亡。除了裴光庭之妻和武惠妃,玄宗时期,后宫中出身武氏的还有武贤仪;德宗时期有武充容,她们也都是武姓女子。宫廷之外,还有两位武周宗室女性,在李唐复辟后分别受封为太原郡夫人、平阳郡夫人,先后与吐谷浑王族慕容曦光和慕容威联姻,她们的祖父是武承嗣,裴光庭的武夫人和武惠妃是她们的姑母,姑母尚能与勋贵联姻,子侄却只能远嫁吐谷浑,这也反映了玄宗之后武氏家族势力的进一步衰落。武氏家族兴起于隋,凭借千古女帝武则天而盛极于武周。武则天在世时曾力图缓和武氏家族与李唐家族的关系,还曾“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为誓文,告天地于明堂,铭之铁券,藏于史馆”,希望通过明堂盟誓,保全武氏家族。中宗复位后,对武氏族人依旧亲厚,并未像汉刘皇室灭绝吕氏那样对武氏赶尽杀绝。然而武氏家族与李唐皇室的权势斗争在中宗去世后愈演愈烈,最终在玄宗时期,盛极一时的武氏家族,终究随着女皇的陨落而消逝。参考文献:《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梁恒唐:《谈武氏家族的起源与繁衍》,《武则天研究论文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吴雨晴:《墓志所见唐前期政治变局中的武氏女性——以裴光庭妻武氏墓志为中心》,《丝绸之路研究集刊》2021年第2期,第201-212+392页。*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END作者 | 文青编辑 | 胡心雅  主编 | 周斌排版 | 徐沁(实习)校对 | 李栋国历好物蓄势、顺势、借势、逆势于危机中寻先机于危局中开新局历史的每一步转折都是危机与机遇的博弈《国家人文历史》团队最新力作讲透中国古代多个关键转折时期新旧更迭的内在逻辑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