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罗奇: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非凡进步

Wait 5 sec.

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7月24日发表题为《谁将赢得美中人工智能竞赛?》的文章,作者为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斯蒂芬·罗奇。文章编译如下:中美正进行人工智能争霸赛,市场认为美国即将胜利。但早期的领先并不意味着一定获胜,尤其是在创新方面。几乎每一天都有关于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非凡进步的新消息。中国的深度求索(DeepSeek)公司在今年早些时候以其R1大语言模型的低成本和高性能震惊了世界。就在本月,中国初创公司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令人印象深刻的Kimi K2大模型,该模型在几个关键标准上都优于西方竞争对手。影响人工智能竞争的因素有很多——不仅需要性能强大的芯片,还需要人才、软件和战略聚焦。在“小院高墙”政策指引下,拜登政府严格限制了先进半导体的出口。但这反而鼓励中国积极开发自己的人工智能芯片。人工智能竞赛的成败可能更多地取决于软件方面的战略突破,而不是硬件的强大。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最近宣布了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但从长远来看,中国处于有利地位。全球创新指数2024对133个国家的78项独立指标进行了衡量,中国排名第11位,比15年前的第43位有大幅提升。全球创新指数对全世界在创新方面进行了全面概述,但它忽略了一个关键部分:基础理论研究。政府的引导在这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点上,美国处于危险的落后境地。 相比之下,中国为推进其雄心勃勃的科技议程投入了大量资金。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专家吉米·古德里奇对一些数据的研究表明,特朗普政府正在放弃美国政府长期以来支持基础研究的立场。传统基金会主导的2025计划对特朗普第二任期的保守派议程进行了规划,主要目标之一是“支持、参与和关注美国的创新生态系统”。但特朗普政府随后大量削减基础研究经费的做法却与之背道而驰。而中国的想法恰恰相反。中国领导人保持了对“科学发展”的关注,长期以来一直强调基础研究作为中国创新支柱的重要性。基础研究是拉平差距的平衡器。无论是由公共部门还是私营部门推动的模式,创新最终都来自新发现。(编译/潘晓燕)7月27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览现场,中国移动自研机器狗及机器人在进行舞蹈表演,吸引参观者驻足。(新华社记者 陈浩明 摄)来源 | 参考消息智库审核 | 陈鹏编辑 | 董磊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