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ASCO | 多种生物标志物的共表达模式及Claudin18.2的动态演变——晚期胃癌诊疗新启示

Wait 5 sec.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一项回顾性研究揭示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后多种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模式及Claudin 18.2表达的动态变化,有望助力晚期胃癌精准诊疗。胃癌是中国癌症相关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治疗效果十分有限[1]。作为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胃癌的分子特征复杂多样,目前临床主要采用Lauren分型(肠型/弥漫型)和TCGA分子分型(EBV阳性、微卫星不稳定型、染色体不稳定型、基因组稳定型)来指导治疗决策。近年来,靶向Claudin 18.2(CLDN 18.2)的治疗策略因其高度选择性表达特性而备受关注。CLDN 18.2是一种紧密连接蛋白,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稳定表达,而在肿瘤组织中呈现特异性高表达,这种独特的表达模式使其成为了理想的治疗靶点。然而,当前对CLDN 18.2在晚期胃癌中的演变规律、临床病理相关性和预后价值的认知仍存在诸多空白,深入探索CLDN18.2的动态表达规律及其与治疗应答的关系,不仅有助于筛选合适的靶向治疗人群,更能为克服耐药、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生存预后提供新的思路。在2025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一项研究系统报道了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后CLDN 18.2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多种生物标志物的共表达模式[2]。现整理研究重点内容如下,供读者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设计,纳入了2015年至2023年在韩国延世癌症中心接受姑息性双药化疗的402例IV期胃癌患者,其中124例患者具有完整的治疗前后配对肿瘤组织标本。CLDN 18.2表达检测采用VENTANA CLDN18 (43-14A) RxDx诊断方法进行标准化评估,阳性判定标准为≥75%的肿瘤细胞中CLDN 18.2呈现中至强。此外,研究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HER2、EBV、dMMR和PD-L1(22C3)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总生存期(OS)并基于CLDN 18.2表达状态进行分层比较。研究结果CLDN 18.2及其他生物标志物的表达特征研究提示本研究队列中CLDN 18.2的总体阳性率为30.6%,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联合其他指标分析结果显示:(1)HER2状态:HER2阴性组CLDN 18.2阳性率略高于HER2阳性组(31.5% vs. 27.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2)EBV状态:EBV阳性组CLDN 18.2阳性率显著高于EBV阴性组(63.6% vs. 29.4%,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