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编辑注:李怡生于1936年,原名李秉尧是知名华文作家、时事评论家。1948年从中国大陆移居香港。1970年创办《七十年代》杂志,初期曾接受中共资助。1981年,李怡撰文揭露中共主管港澳事务的廖承志带团访问日本期间收受礼物,此后李怡立场转向反共。2020年《港区国安法》生效后,李怡移居台湾,2022年于台北病逝。本文作者罗恩惠为香港记者、纪录片导演。今年父亲节,小蓓、小蕾分别撰文忆述与父亲李怡相处的点滴,情辞恳切,感人至深!阅毕往两位女儿建立的「李怡纪念网站」浏览,赫然发现本来与香港电台《一分钟阅读》网页的连结全部失效(#presenter not found)。再往港台网页查看,李怡累积了18年,透过大气电波广播的4989集声音及文字档案全部消失,不知何时被彻底移除了。李怡纪念网站本来连结上香港电台《一分钟阅读》网页,李怡供稿18年,他的声音及文字档案都存放于此。此图本属节目宣传页,现已消失。这几年类似的事件时有发生,但脑袋还是轰隆一声,细想李怡是在怎样忙碌的节奏中录下这些节目的?都说人去留声,公共广播机构选择自我阉割,铲除高质素读书节目。过程既无人监督亦毋需向听众交代。读书节目内容不敏感,仅是「李怡」两字被国安法庭点名,后果就是消音。《一分钟阅读》是香港电台长寿节目之一,2003年开播,一星期五天,于早上及黄昏新闻专辑后播出,听众遍布全球。李怡与香港电台的合作始于80年代,清谈节目《南怡本色》(1989)、《狮子山下》实况剧〈风风雨雨〉(1992),新闻及评论节目亦都经常找李怡回应时事。不过要承担一星期五天的读书节目,对年届 67岁的评论人并非轻省的事。《一分钟阅读》录制中,李怡读部份文稿,监制于控制室聆听一字一句,间有读音不纯正的都要补录。(2014年5月29日《消失的档案》采访图片)CDT 档案卡标题:罗恩惠:悬剑之下无书可读——惊见李怡书介节目全部消失作者:罗恩惠发表日期:2025.7.19来源:消失的档案主题归类:李怡CDS收藏:人物馆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推介的书:老少咸宜、雅俗共赏节目开播,李怡第一集就鼓励听众〈为兴趣而阅读〉,「《一分钟阅读》这个节目,主要是跟听众谈谈我最近看了甚么书,看了之后有甚么零星感想,有时也会谈谈一些有关书的讯息。由于电子媒体的高度发展,现在看书的人比之过去是少多了。」为了让听众感到读书不是难题,李怡录了几集容易入口的推介文,例如〈让书本给自己松绑〉。当时正值沙士疫症,他鼓励读者〈在家读书,就是防疫〉,「活动联络了46间出版社,提出100种适合此时此刻社会大众阅读的好书 。」除了防疫,也有童趣〈书看书,谁更快乐?〉「书架上住著三本书,最大最厚那本聪明绝顶,还有两本小书,一本快乐,一本悲伤。…以上是立陶宛绘本作家卡思特提斯的绘本作品《书看书,鱼钓鱼》的第一段。」生活化题材以外,人生哲理都不缺。例如〈一封动人的信〉,〈人生因逆境而精彩〉,〈真正的对手是自己〉,〈爱是最佳免疫力〉 及〈危机就是转机〉等等。流行文学、童话与绘本读书节目听众来自各个阶层,不宜陈义过高。李怡推广流行读物,亦肩负推介冷僻题材的责任。他鼓励不喜欢阅读的人试读村上春树作品,「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作品最畅销的作家,今年五十四岁,他在八十年代开始出名,一部小说《挪威的森林》,创下四百万册的销量。开始时日本有人认为他写的不算文学作品,只是流行式写文学作品,但实际上,他是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写文学作品,他的文学表现手法,是在过去文学作品中从来未被用过的,但非常有吸引力,令人忍不住一直追看下去。」节录自〈村上春树的小说〉《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令人响往,在〈《哈利波特》与童书〉,李怡说:「《哈利波特》是少年儿童书,充满幻想的动作,不但适合少年儿童去读,即使成年人也会读得津津有味。尽管书中的善恶与邪离不开儿童纯真世界,对入世较深的人,也许会觉得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哲学意味。但在声光世界让许多人已失去阅读兴趣的时代,《哈利波特》系列的出版,至少可以让人们重拾阅读的兴趣。而当少年人发生阅读兴趣之后,就自然会选择属于自己的品味,并发展出判断力。」几米绘本脍炙人口,色彩斑斓。李怡读过《向左走,向右走》、《听几米唱歌》、《月亮忘记了》,在〈听几米唱歌〉,李怡认为「几米的画像成人童话,简短的文字则是人生咏叹调。」有时作者的命运也会令读者揪心,「几米很年轻,但几年前曾患血癌,几乎送了命,住医院半年,熬过了,慢慢恢复对人生的信心,幽默感也涌现了,于是画出一本本充满人生体味绘本。」几米绘本脍炙人口,色彩斑斓,寓意深远,广受欢迎。《几米故事的开始》(左上)谈创作及个人病患,是唯一散文结集。几米的作品还有《地下铁》、《布瓜的世界》、《幸运儿》、《我只能为你画一张小卡片》,其中《几米故事的开始》谈创作的思路与背后故事。后期作品像《星空》及《时光电影院》更有电影感,幕幕都是命运交响曲。李怡形容几米的故事「不是少年儿童可以了解的。」亲历文革家庭被迫分离 选书推介重视历史教训李怡与太太梁丽仪,女儿小蕾小蓓中港两地分隔。文革开始,李怡被指为「特务」,丽仪不肯划清界线,后来更被怀疑替「特务老公」办事,被关进集中营。李怡虽然任职左派外围的上海书局,却求助无门,亦无法与太太联系。只有8岁的小蕾在母亲被关期间送饭送水兼洗衣服,小小心灵过早看见成人世界的残酷。两姐妹在学校受欺凌,姐妹被迫停学。李怡从家庭遭遇,回国服务的同学受冲击及各种渠道认识文革毒害。政治运动灭绝人性,其后60多年写作,李怡都紧记历史教训,揭示真相。他推介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华的《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就借《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名言:「谁控制过去,就可以控制将来;谁控制现在,就可以控制过去。」告诫读者:当权者改写历史是常态,需要保持高度警惕。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高华使用公开资料,历时20年写下《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中共党史研究经典。700多页史书出版后重印数十次,在大陆被列为禁书。李怡甫读到就知道其价值:「『红太阳』提毛泽东,内容是『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这本书揭示了中国现代史当中极其重要一页,对毛泽东如何运用权术,排斥异己,进行群众运动的『全面整风』,从而在中国共产党内执掌了绝对权力,有非常真实、具体的叙述。」2020年2月14日,《红太阳》获美国列文森年度特别荣誉奖。可惜高华教授无法亲自领取,他于2011年死于肝癌,终年57岁。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初版,其后重印数十次。被视为中共党史权威史料。被消失的大学问家们章伯钧、罗隆基、储安平、浦熙修及史良都是三、四十年代才高八斗的大知识份子,在「大鸣大放」后被消失,他们的文章、言论、学问都无法传承。章白钧女儿章诒和15岁遇上反右运动,一家人生活在地狱里。文革50年后她才开始动笔,记下往事片段回忆。章诒和在自序中说:「我这辈子没有意义和价值,经历了天堂、地狱、人间三部曲,充其量不过是一场孤单的人生。我拿起笔,也是在为自己寻找继续生存的理由和力量,拯救我即将枯萎的心。」阅读《最后的贵族》,李怡感慨万千:「 拿著这本书,我几乎整夜没有睡,书中文字给我的压迫感几乎使我喘不过气来。…多少杰出知识分子经过反右运动,整个一生都被糟塌了。」《往事并不如烟》即《最后的贵族》,分别授权台湾时报及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最后的贵族》或《往事并不如烟》是章诒和第一本书,此后她持续书写,如今被禁止出境,仍旧没有沉默。沧海遗珠 被遗忘的一段香港历史在历史被遗忘的国度没有国籍之别,有重要香港历史靠居港外籍人士锲而不舍补遗。严穆生(Geoffrey Charles Emerson)是居港40年美国人,退休前是圣保罗书院副校长。李怡推介他的书《赤柱日治拘留营 – 铁丝网内的三年零八个月(1942-1945)》,(英文版HONG KONG INTERNMENT, 1942-1945,Life in the Japanese Civilian Camp at Stanley),是〈被遗忘的一段香港历史〉。李怡形容:「他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对赤柱日治拘留营作研究,访问了23名前拘留人士,参阅大量官方文件、日治时期一份英文报章、许多已出版及未曾出版的回忆录和当事人的日记,写成一本极具历史价值和生动可读的书。还原了日治时期被拘留在赤柱拘留营的三千多名非华裔平民的故事,一段几乎从来未有人提起的被遗忘的历史。」HONG KONG INTERNMENT, 1942-1945,Life in the Japanese Civilian Camp at Stanley ,中译《赤柱日治拘留营 – 铁丝网内的三年零八个月(1942-1945)》,还原一段被遗忘的香港历史。对抗荒谬 因反抗得自由李怡常常提及卡缪的《反抗者》,指良心与反抗是社会最缺乏,被复杂体制绑架的人道价值与思辩。李怡认为「反抗者」不是因为自由所以要反抗,而是透过反抗,才能带来真正的自由。「如果你不想依附、不想做奴隶的话,你便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并非等如我自己可以自给自足,而是一种意志;就算自己不可以搞掂自己,都应有这个意志。所以independent的反义词是dependent。反对专权政治就要排除依附,要对独立人格有追求。」 (《消失的档案》访问李怡,2014年5月12日。)李怡认为人们要对荒谬世界有感,像「反抗者」透过反抗才能带来真正的自由。(图:《消失的档案》2014年5月29日于香港电台)李怡多次谈及存在主义人生观。他引用希腊神话薛西佛斯(Sisyphus)天天推巨石上山顶的故事作比喻,形容薛西佛斯天天推巨石上山,吃力又无果,巨石还是周而复始地滚下来。他在写作在读书节目都多次提及,当我们对荒谬生活无感,任其宰割,不去反抗的话,就是「静静地、荒谬地享受著痛苦,使荒谬更加荒谬。」《一分钟阅读》彷如作者镜像从2003年至2021年的18年里,李怡工作重心几经转移。2003年五十万人反23条大游行以后,他回港定居。2005年接受黎智英邀请在《苹果日报》主编论坛版。黎智英向他保证编务自主,高层不会插手。李怡回忆当年的决定:「他非常重视这个工作,要把论坛版办成言论自由的阵地。不会压制政治思想不同的意见,会让读者去评断。」那一年,李怡69岁,他说是个人编辑事业另一重要时期的开始。「也就在那时,民主派开始分裂,中共向香港大学侵凌,我编论坛受到的挑战并不少于主编《七十》、《九十》的时期。」(《失败者回忆录》(下)〈另一人生阶段的开始〉页717。)从2005至2014年,李怡编了九年论坛版,期间写过《苹论》及「小评」。2016年开始写「世道人生」直至2021年三月底。工作日程忙碌,重大议题需要消化,社会脉搏需要掌握,无论多忙,李怡还是坚持做读书节目,视之为与听众沟通的桥梁。他说:「一本杂志的面相就是总编辑的样子」,《一分钟阅读》选书也反映主持修为,是李怡的镜像。李怡深信读好书明辨是非 《一分钟阅读》陪伴听众成长李怡于2022年10月5日辞世,他的脸书专页及各个新闻平台数以万计粉丝留言道别。令人意外的是《一分钟阅读》听众留言数量繁多,可能比评论文章的读者更多。他们感谢「这一把声音」陪伴了18年,充满不舍!《倾听内心深处的呐喊》呼唤灵魂为理想敢于迈步2015年香港书展,李怡出版《倾听内心深处的呐喊》,文章来自2014-2015非政论文章,部分是阅读中撷取的智慧,曾经在《一分钟阅读》播出。这本散文集分〈我〉、〈人生〉、〈香港〉及〈智慧〉四部份。《倾听内心深处的呐喊》(代序):「甚么是我们内心的呐喊?它或许是我们少年时的梦想,比如想在全球办免费教育事业,想做没有钱却要走遍世界的背包客⋯⋯;它更多的时候是在利害权衡下对自己固有价值观的坚持,那时我们会听到内心的呐喊,也看到恐惧的威胁,你咬一咬牙就撑下去,松一松手就随波逐流。1981年李怡被左派阵营扫地出门,被迫独自经营《九十年代》,再没有发行及印刷等后盾。从零开始要有破釜沈舟般的勇气,若没有倾听内心深处的呐喊,后来的路会完全不一样,「我一生对一些事的无憾,是因为那时我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呐喊,并不顾后果去追随。如果仍然有憾,是我偶尔会因恐惧而放松了心中的坚持。」《倾听》给我勇气作出重大决定2015年7月《倾听》出版,我在《一分钟阅读》先听到书内〈犀牛〉、〈第六病院〉,陈寅恪〈独立的精神〉及〈自由的秘密是勇气〉等小故事,后来再在书内读到更多好文章。当时六七暴动纪录片《消失的档案》正处于十字路口,我们从2012年开始采访的初稿剪接接近完成,却因为发现新证据而面临推倒重来的重大抉择。《倾听》收藏的文章充满省思与勇气。其中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鼓励我作出重要抉择。李怡将2014年末至2016年初的政论结集,以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宣示作题,可见其重视程度。升出版 2016年12月。新发现的前左派高层吴荻舟的〈六七笔记〉披露了与左派传统论述不符的事实,特别是揭露了港共极左行为,例如时任华润总经理丁克坚从大陆订购700打斩蔗刀运往香港,准备派给游行人士上街使用,被吴荻舟及时制止。试想8400把大刀若顺利运抵香港,天天想著为毛主席牺牲的工人、学生将如何大开杀戒?血腥场面难以估计。另,吴荻舟的史料还破解了港共的多种谎言,例如522花园道事件,港澳工委夸大死伤以「迫中央上马」,被周恩来严词责备。《消失的档案》制作一直欠缺资金,举步维艰。若推倒重来动辄要两年,为此几度犹豫。恰恰读到李怡写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国学大师在重大变动中一直坚持信念不动摇。李怡又引述古希腊思想家Thucydides:「幸福的秘密是自由,自由的秘密是勇气。」最后,我们决定推倒重来,用吴荻舟〈六七笔记〉贯穿全片。可见读书节目能产生积极作用,鼓舞人心!电台录音路途遥远 爱书之情支撑18年李怡喜爱阅读,家中书籍堆积如山。他跟香港电台的合作始于八十年代,不过交情再深包揽节目还是很费神。李怡家住北角,每隔两周,他会独自搭乘地铁从北角,转车往九龙塘站,再转乘专线小巴上广播道30号香港电台录音室。每趟来回要花三小时,期间还要多次上下楼梯。从67 岁走到 85 岁很难不说累。有次忍不住问李生如何兼顾?他说:有时太累会「写下、瞓下」。他提及有一年港台书奖找他颁奖,主持问:「你在香港推广阅读这么多年,你认为香港的阅读风气是否有改进?」李怡的答案令主办方很失望,「历来我曾经主张推动的,社会总是向相反的方向走。无论推民主是这样、推阅读都是这样。都不会向著我推动的方向走,而是向著我相反的方向走。这样说来好像对人生有些悲观,但也有积极意义,若他不是向著你相反方向,你推动来做甚么?若大家顺著潮流走,又何需你?」 (《消失的档案》访问李怡,2014年5月12日。)18年,累积共4989个声音档案,李怡的坚持令人钦佩。可是查看港台《一分钟阅读》网页,如今连始创者李怡的图片、文字及声带统统铲除,好像这一把声音从来没有存在过,真是令人气忿!李怡纪念网站连结上《一分钟阅读》网页,小蓓编版时加上父亲一句:「我是一个不求上进的读书人」。如今网页内容从缺,李怡耕耘了18年的内容已经烟消云散。真理往往敌不过强权 但强权无法替代真理李怡孜孜不倦地推动读者看书,实因多读书、读好书方能启迪民智。民智开,方能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观乎李怡一生,其得益于读书也十分明显。如今,他毕生推广读书的心血却遭权贵摧毁。无他,暴政最害怕的,正是具有民智、能够明辨是非的人民。当局戕害人心莫此为甚!然而,诚如他女儿小蕾说:「他们抹去了我父亲近20年的工作成果,却抹不去他在听众记忆中的位置。家父用心缔造的事业,却遭无情铲除的厄运。但他不会被遗忘。他的遗产永存-在记忆中、在尊严中、在人们默默地拒绝遗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