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3900字阅 读 需 要 13 分钟网上有个段子,说的是外国人做的汉语考试题目,让人忍俊不禁——甲对乙说好久没看见丙了,忽然有人敲门,乙笑着说:“说曹操,曹操到。”“说曹操,曹操到”在中国脍炙人口,形容对方出其不意地出现在说话者面前,常常给人惊喜。不过,为什么这句俗语的主角是曹操呢?众说纷纭曹操真的跑得那么快?“说曹操,曹操到”这句俗语产生的主流说法源自曹操救驾汉献帝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董卓死后,其旧将李傕(jué)联合西凉军旧部杀回长安,逼死王允,重新掌握大权。可怜汉献帝才出虎口,又入狼窝,再次沦为李傕、郭汜的“傀儡”。直到李傕、郭汜反目,汉献帝在亲信的保护下出逃,一路颠沛流离,走投无路之时,大臣杨彪向汉献帝推荐曹操,说他平定青州黄巾军有功,可以救驾。于是,就在李傕、郭汜的追兵杀到时,夏侯惇奉曹操之命率军前来救驾,并将李郭联军击溃。实在是很有“说曹操,曹操到”的感觉。不过,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并未直接出现“说曹操,曹操到”这句话,只是曹操在救驾汉献帝过程中如同及时雨一般的神兵天降,让后人将这段故事比附为俗语“说曹操,曹操到”的源头。并且关于曹操救驾汉献帝的初衷,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也有不同的说法。《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可见曹操选择救驾乃是出于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谋士们的力劝,而不是得到了汉献帝的诏令。《三国演义》第十四回中关于这段故事的描述却是:“太尉杨彪奏帝曰:‘前蒙降诏,未曾发遣。今曹操在山东,兵强将盛,可宣入朝,以辅王室。’帝曰:‘朕前既降诏。卿何必再奏,今即差人前去便了。’彪领旨,即差使命赴山东,宣召曹操……曹操大喜。正要收拾起兵,忽报有天使赍诏宣召。操接诏,克日兴师。”在这里,曹操救驾则变成了他与汉献帝的“双向奔赴”——曹操已有意起兵救驾,又恰逢汉献帝诏命前来,于是欣然前往。不过,无论是哪种说法,曹操在救驾一事中表现出的机敏迅速都和“说曹操,曹操到”这句俗语的内涵基本一致。除此之外,民间关于“说曹操,曹操到”还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说是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独揽大权的时候,在朝廷中耳目众多,无处不在,所以在朝中说曹操坏话的人总是要很小心,说不定一说曹操,曹操就能接到耳目的禀报,说不好下一秒就能出现质问。这种说法十分契合曹操的“奸雄”形象,因而也广为流传。 而真正与“说曹操,曹操到”这句俗语最为接近的出处,应该是明末清初的文人毛宗岗在点评《三国演义》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中曹操乔装躲过吕布追杀这一情节时的批语:“见了曹操,反问曹操,舍却曹操,别赶曹操。谚云:方说曹操,曹操就到。”以此来感叹曹操逃命脱身的惊险。事实上,无论是哪种说法,“说曹操,曹操到”这句俗语背后所反映出的乃是曹操做事迅速果断的风格。历史上的曹操也不乏跑路的名场面,每每到情况紧急需要逃命的时候,跑起来可一点儿都不慢。风紧扯呼曹操想跑真的可以跑得很快曹操在一生中遇到的逃命时刻一点儿也不少,而每到危急关头,他也基本都能展现出跑路的坚决和迅速,可谓是“说曹操,曹操已经见不到”。曹操第一次跑路的名场面来自他从洛阳逃回陈留,《三国演义》中为曹操安排了“谋董贼孟德献刀”这段精彩的情节。说曹操在献刀行刺董卓失败后假意向他借了一匹好马,“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逃出城外,飞奔谯郡”。这让董卓在事后识破曹操的行刺意图后无从追拿,引出陈宫与曹操的相遇。《三国志》中的记载虽然没有如此惊心动魄,但曹操在听闻董卓想要拉拢他时,当机立断“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跑起路来丝毫没有犹豫。曹操最为危险的一次跑路应该是在前文提及的濮阳之战中,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吕布诱入城中伏击,与亲信将领失散,又被吕布迎面撞见,命悬一线。在此危急情况下,曹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竟过”,即便吕布追上询问他“曹操何在”,他也依旧镇定自若,将吕布骗走,而后快速逃出城外,捡回性命。与之相较,宛城之战中曹操被张绣趁夜攻杀,凭借典韦拼死挡住追兵,他“从寨后上马逃奔”,半途中,曹操的坐骑中箭倒地,又幸得长子曹昂将马换给他,继续“上马急奔”,这才得以走脱。只是这次跑路中,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都为了掩护他逃命而身亡,可谓是代价最大的一次跑路。而曹操一生中最为魔性的跑路名场面,也是最能体现他当机立断的,应该是潼关之战中被马超追赶逃命的那一次。《三国演义》中,这一回的描写可谓一波三折:“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军中有人将曹操割髯之事,告知马超,超遂令人叫拿:‘短髯者是曹操!’操闻知,即扯旗角包颈而逃。”从此为曹操留下了“割须弃袍”的典故,而曹操也再一次贯彻了他跑路的坚决和迅速,马超刚说曹操,曹操就跑!不仅跑路时果断,曹操遇事也能临机决断,迅速行动。官渡之战中,许攸半夜前来投靠曹操,向他献上偷袭乌巢的计划,之后曹操立刻亲率精锐连夜奔袭,一举焚毁了乌巢大营,可谓兵贵神速。但曹操凡事都快刀斩乱麻的性格也会造成失误,赤壁之战时,周瑜用反间计离间曹操和蔡瑁、张允,曹操盛怒之下即刻将二人推出斩首。少顷意识到自己中计的曹操已然追悔莫及,只能强装镇定,自吞苦果。果断的性格让曹操屡屡死里逃生,化险为夷。不过也折射出曹操狠辣的一面,这都为“说曹操,曹操到”这句俗语增添了另一种注脚。真伪难知曹操其实不想跑曹操“奸雄”形象的产生,《三国演义》功不可没,罗贯中在书中为曹操安排了诸多情节来展现他奸诈多疑的形象,更是通过误杀吕伯奢事件喊出了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名言。围绕曹操的“奸雄”形象,文学和影视作品也演绎出了诸多生动的故事来强化曹操对朝中大臣严密监控。但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其中对曹操形象的刻画都有强烈的时代因素和观念投射。《三国志》成书于晋,而晋的奠基者司马懿曾效命于曹操。因此,若将曹操刻画成无恶不作之人,司马懿便会被视为助纣为虐之徒;反之,若将曹操描绘得过于正面,司马氏篡魏建立的政权则会显得缺乏合理性,难以服众。基于此,晋对曹操的刻画采取了褒贬并重的态度。故而陈寿虽然在《三国志》中描写了曹操的狡诈,也不得不承认他是“超世之杰”。魏晋以后,随着正统观念的不断加深,曹操的形象开始逐步向“奸雄”靠近,他也一步步背上了篡权夺位的恶名。唐代小说《独异志》中虽然将曹操称为“魏太祖”,但已经开始着重刻画他残忍凶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性格。宋代学者洪迈的《容斋随笔》中将曹操斥作“为汉鬼蜮”,将刘备建立的蜀汉王朝奉为汉室正统的延续,曹操成为奸臣的代表。同一时期的宋代小说《三国志平话》中则直接虚构了曹操篡汉自立的情节,彻底将他钉在了“奸雄”反贼的耻辱柱上。进入明清两代,“蜀汉王朝”的正统地位在儒学和理学的加持下成为官方共识,曹操不可避免地沦为了乱臣贼子的代表。曹操奸诈残暴,篡权夺位的印象逐渐成为主流,因而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总是以专权跋扈,滥杀无辜的形象出现,所谓“说曹操,曹操到”的奸诈印象也只是民间的演绎和扩大。晚清小说《孽海花》在第二十九回中直接引用“说到曹操,曹操就到”,可见这句俗语已经深入人心。然而即便如此,曹操在汉末三国时期的雄才大略与英雄壮举也无法抹杀,正如《三国演义》开篇在介绍曹操登场时描绘的那样:“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计谋出众。”曹操面对十八镇诸侯讨董相互推诿时痛惜的“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令人动容。只是时代剧变,曹操也在乱世中迷失了自己的初心,正如诗中感叹“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假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当年献刀刺董的曹操,心中其实不想跑。颇为有趣的是,毛宗岗在点评“方说曹操,曹操就到”这句俗语时,其实还有后半句:“当面错过,岂不好笑。”毛宗岗的评语无疑是对吕布有勇无谋,错失良机的调侃,但其中也暗含着对曹操逃过一劫的惋惜,这么看他也是一位坚定的“蜀粉”。2009年,河南安阳的曹操高陵被正式确认发现,自此,曹操从历史和小说中又重新走入了现实,如今再说曹操,曹操便能真的看到了。参考文献:1、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2、罗贯中:《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3、陈宇正:《从史实到文学:曹操形象的演变分析》,《中国故事》2025年第3期。4、邹鸿昌:《中曹操形象的形成及文化心理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4年。END作者 | 浅神编辑 | 胡心雅 主编 | 周斌排版 | 刘是琪(实习)校对 | 火炬 李栋国历好物蓄势、顺势、借势、逆势于危机中寻先机于危局中开新局历史的每一步转折都是危机与机遇的博弈《国家人文历史》团队最新力作讲透中国古代多个关键转折时期新旧更迭的内在逻辑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