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术语不懂到思维误区,从逻辑混乱到沟通失焦,产品新人总会在落地过程中经历“你以为 VS 真相”的认知撕裂。本文不做指责,而是一次写给产品新人的“避坑图谱”,带你识别7大常见错误,厘清行为背后的底层逻辑,帮你少走弯路、快速进阶。以前是新人,后来是骨干,现在带团队,对产品新人来说,前3年养成的思维和习惯,几乎决定了未来的发展速度和高度,回看自己的经历,主要靠踩坑来学习和总结经验,如果有前辈适当点拨,绝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针对当前团队新人常犯的问题,结合自己的踩坑经历,整理了7项容易忽略的问题,期望对新人产品有帮助。一、丧失自主意识某些公司业务过于强势(常见运营或销售团队),表现之一容易向上投诉“产研团队不配合”“业绩不如预期,缺少xx功能支持”,造成产品团队几乎没有话语权。如果产品负责人没能很好的撑起团队,容易变成转手掌柜,让产品经理直接和具体运营对接需求,产品新人因为“害怕”情绪,放弃自身立场,对业务的需求全盘接纳,丧失自己的想法,沦为“外包”,这是新人容易犯的第1个错误。针对这种场景,需要理解:1)产品和业务是合作伙伴,是协助的关系,有共同的目标-帮助业务更好,产品经理是产品的owner,一个功能的上线首先是产品经理的认可,做一个自己都不认可的功能,业务结果必然不好,仍然被认为产品功能不行否则妥协去做,业务结果不好,依然容易被甩锅。2)最重要的事,对个人来说这种环境几乎无法成长,不知道功能的原因背景,不清楚最终的价值和目标,无法做自我复盘提升,产品经理容易被干废。建议:1)调整心态,产品和业务是合作伙伴而非上下级,为最终业绩结果负责,无论你的领导是否这样想和做,你得先有这样的认知;2)在需求过程中, 和业务平等对话,和业务明确背景、目标,判断需求的合理性,站在公司角度,给出可能/更优的建议帮助业务完善想法,这里注意话术表达和行为路径,避免让业务觉得产品不配合&效率低;3)关注数据阶段复盘,业务期望带来10%GMV增长,上线后只有2%,偏差巨大,原因在哪,后续如何规避?有几次基于事实的对话,对于方案有效性容易达成共识,为后续合作奠定基础;#有些新人担心公司有流程制度,到产品经理手上的就是具体的需求描述,那就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争取平等对话,如果努力后无法改变,建议更换环境,不要在这里浪费自己的时间二、分不清需求和方案作为产品经理,总是挂在嘴边的关键词是“需求”,但很多人分不清楚需求和方案,容易把两者搞混。最近团队的case:产品经理内部评审时讲了一个需求“针对商品异常巡检列表增加不再提醒功能”,问具体原因,产品经理回复运营方提的需求。问为什么要加,不清楚,和运营沟通后反馈。第一次反馈-有些品不需要处理,不想反复提醒,问“为什么不需要处理”,产品问运营后二次反馈-有些规则调整,无需作为异常规则去处理。最终解决方案:优化了更新巡检的策略,剔除不再需要的规则,运营的原始诉求自然不存在。这是典型混淆需求和方案的case,需求是为什么的问题,方案是怎么做的问题,业务方需要提的是需求“我遇到了xx问题”,可以有期望“xx方案解决”,但最终的解决方案有产品确定,可能会结合优先级、通用性、实现成本等,业务提需求,产研给方案,这是两者合作的边界,避免业务给方案,产品沦为执行者。#有些新人会担心自己不懂,追问业务原因不好意思,这时候可以用柔和的方式表达:xx老师,咱们为什么想要更快的马车呀,我想了解下原因,避免方案跑偏·三、缺少洞察的意识上文的商品异常巡检case,也能说明,很多时候业务方表达的是“具体的问题/某种想象”,感觉有了B功能A问题就会被解决,表述可能是点状的、发散的、表象的,产品经理的价值就是通过不断的追问获取到背后的真实诉求,从而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洞察,这也是产品经理往上走最核心的能力-通过实战不断积累提升一眼看透本质的能力。因此产品新人要有意识关注“为什么要做这个需求,是否有更优的方案”,当业务说“给我更快的马车”时,我们需要挖掘背后真实诉求是“如何让我更快的从A点到B点”,结合不同场景,飞机&高铁,而非马车可能是更优方案。#新人刚开始会被安排具体的事项,被要求做好就行,但需要有意识理解:如果不清楚背后真实的问题&诉求,不可能给出好方案,5why是个好的挖掘具体需求的方法论四、忽略关注数据在具体需求的输出过程中,产品新人习惯聚焦在如何实现上,加班加点的理流程、画原型,可如果被问到:这个功能上线后会带来怎样的变化?要么忽略了,要么丢一个业务给的数字,再追问这个数字的计算逻辑,便语焉不详,这是新人容易忽视的第4个问题:容易只关注怎么做,忽略对需求的价值、量化数据的重视。产品经理分很多类型,增长类产品会被强制关注数据,偏工具类产品经理容易忽视数据的作用,特别是对外汇报时,如何能用老板&业务听得懂的话语体,决定产研团队的价值。以我的经验,大部分功能都可以用数据呈现,面向C端的用户尤其要转化成GMV,老板&业务对GMV的敏感度好过转化率。举个例子如果做了商品详情页改版,如何对外表达价值?核心价值是通过xx优化,预计提升转化率,那么多少转化率呢?-如果有其他页面改版的历史经验就借鉴,如果没有可以根据改版大小拍个数据,比如提升5%商详页转化(=订单确认页uv/商详页uv),到这里千万不要停止,5%转化率意味着什么,能否转化成更量化的指标?当然可以,5%转化率意味着5%的GMV提升,如果当前每天100WGMV,该功能的价值5w/天,150w/月,是不是听起来更具象?当然,这里注意推到逻辑的科学性,需要自圆其说,可能会涉及AB测系统,后面有机会单独讲#我刚毕业的前几年,就容易扎到功能实现细节里,每次做完还满满的成就感,到面试的时候才发现,别人关注的都是为什么要做,实现了怎样的数据变化,恰恰是更能体现价值的点,做了一个功能不是价值,带来了5%的GMV增长才是核心竞争力。五、对交付优先级的模糊产品容易踩坑的第5个问题是:对交付优先级的模糊,未能在合适时间交付产品,导致辛苦的付出不被认可我接到过业务团队的投诉:某产品经理a产出需求太慢,早就沟通过了,现在还没开始做。后找小a沟通发现该需求在进行中,只是需求量很大,需要产出周期久,当时没有和业务明确讲清楚,导致实际在做,还背上效率低不积极的黑锅。产品经理初期需求沟通时一定要管理好业务的预期,做好信息的及时同步,比如业务期望啥时候上线,是否来得及?结合需求复杂程度,需求产出和开发时间,最好给出一定的时间预期,比如“下周来不及,对背景不了解,需要先梳理,预计一周需求一周开发,两周后上线”,不能明确的也做好同步“这个需求有点复杂,我收集下你们的诉求,回去梳理下再给个时间点。产品经理在整个项目过程中也扮演“项目经理”的角色,做好业务方的需求管理、定义好自己手头事情的优先级、合理安排时间推进也是必修能力。#说出来都是泪,年轻时候没经验,已经加班加点赶需求,不但没有辛劳,还被业务方投诉到领导,得不偿失六、及时向上同步,减少“惊喜”部分产品经理容易追求完美,总想憋个大招,带来的结果往往是“惊吓”,影响自己对外的靠谱印象。之前有个重要不紧急的项目,交给一个产品经理跟进,过程中没有主动找我汇报,两周后我问进度,和我说快梳理完成,下周可以评审。评审时发现对目标理解有偏差,导致方案推翻重做。在私下沟通的过程中,才和我说实话:有些点确实不清晰,想全部梳理完成后和我对,担心占用我太多时间,也怕问多次让我认为他能力不行···我们总说先完成再完美,产品工作更甚,很多时候新人被一句话安排工作,不清楚时一定要及时对齐,比如有了大致思路,口述或者流程图都可以,对齐后保证大方向不会有偏差,也让领导有掌控感,#什么叫靠谱,事事有回应,凡事有着落就是,你约个朋友旅游,出行前他告诉你有事去不了,你看着手中往返的机票,会不会觉得这人太不靠谱了?七、缺少复盘和总结最后1点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产品经理的成长来自哪里?来自手头一个个项目,踩过的一个个坑,见多了下次自然就会了,这个过程必然离不开复盘和总结。手头有多个需求,不知道优先级,看leader拍过一次,知道可以通过GMV和紧急程度排序···第一次做商品详情页改版,拍了5%的转化率提升,后面发现偏视觉的改版只能做1-2%,如果把订单确认页融合到规格弹窗这种步骤缩短,能带来20%提升,后续重点关注步骤优化··第一次做订单优化,一头雾水,后面学会通过罗列状态机+匹配操作,表述清晰很多,再多订单手到擒来···复盘和总结,让好的经验继续复制,避免再踩下一次坑,一步步就成长#大项目做大复盘,小项目做小复盘,后面有机会单独讲还有哪些是你在刚做产品时没意识到,后面才恍然大悟的大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交流专栏作家观剑,微信公众账号:观剑,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10年+电商产品经理,前阿里专家,熟悉电商前台营销、后台采购、库存仓储全链路。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