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3800 字阅 读 需 要 13 分钟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因其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格而被后人铭记。南朝梁的名将韦睿,便是其中之一。千年之后毛泽东在阅读《南史·韦睿传》时,曾多次批注,并明确提出“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那么,韦睿究竟是何许人?他的作风又有哪些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韦睿是谁?韦睿(442年-520年),字怀文,这位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名将,出生于“京兆韦氏” 这一官宦世家,一生历经宋、齐、梁三朝,凭借其过人的智谋,最终成为南梁军事支柱。在南齐末年,他慧眼识主,率部追随萧衍(即后来的梁武帝)起兵,献策良多。南梁建立后,他以军事才能崭露头角:天监四年(505)北伐时,先破小岘城,再以“肥水灌城”之计攻克合肥,斩俘魏军万余;天监六年(507),钟离之战中,他与曹景宗联手,在邵阳洲大破北魏精锐,创下南朝对北作战的空前大捷,此战后,晋爵永昌侯。因威名远震,北魏人敬畏地称他为“韦虎”。北魏永平三年,铜杨氏造释迦多宝佛像。来源/故宫博物院这位名将虽体弱到无法骑马,只能乘板舆督战,却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军法严明,加上为官廉洁,待人恭谨,深受梁武帝敬重。普通元年(520),已七十九岁的韦睿被升为侍中、车骑将军,未及就职便离世,谥号“严”。后世对他评价极高:《南史》称他与裴邃为 “梁世名将,余人莫及”,明代杨慎更赞其为 “六朝人才之冠”。他以文弱之躯缔造军事传奇,成为南梁乃至整个六朝历史中不可多得的将才典范。在毛泽东一生读过的海量文史典籍里,《南史・韦睿传》堪称他批注最多的一篇历史人物传记。他在该传的开头处就划了四个醒目大圈,一旁还端端正正写着 “梁将韦睿传” 五个大字。再看正文,满是用铅笔留下的圈画痕迹,单是文字批注就多达25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韦睿的赞赏。毛泽东读《韦睿传》批注之一页。来源/北京日报在这些圈画批注的引领下,细细品读唐代史学家李延寿笔下的《韦睿传》,一个鲜活的韦睿跃然纸上。战场上,他骁勇善战,在夺取合肥、救援钟离(今安徽凤阳)等关键战役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英勇果敢、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在生活中,他善于 “躬自” 调研,胸怀豁达,能和将领们融洽相处,为人谦逊,作风质朴,廉洁自律,是一位当得起 “劳谦君子” 赞誉的人,尽显良好的品格与道德风范。李延寿曾对韦睿有过一段全面评价,称他胸怀宽广,待人仁慈,为官时政绩斐然。在军中,他对士兵关怀备至,临阵指挥时镇定从容,进退有序,夸他:“将兵仁爱,士卒营幕未立,终不肯舍,井灶未成,亦不先食。”那么,毛泽东号召学习的韦睿作风,又是其中哪点呢?干部应向韦睿学什么作风?「躬自调查研究」《南史》记载,公元505年,韦睿领军攻打北魏,亲自围绕围栅仔细查看敌情。毛泽东在看到 “睿巡行围栅” 的记载时,特意在旁边加上旁圈,批注道 “躬自调查研究”。似乎觉得这样强调还不够到位,又在 “躬自” 两个字的旁边再圈上一圈,以此凸显亲自去做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在这之前,韦睿先派遣右军司马胡景略进攻北魏占据的合肥,可长时间未能攻克。韦睿抵达后,即刻亲自去查看地势。看到 “睿案行山川” 这句时,毛泽东再次提笔批下 “躬自调查研究”。韦睿之所以能做到每战必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战前必定亲自调查敌情、查看地形的严谨态度。南朝,陶画彩女立俑 。来源/故宫博物院由此不禁联想到毛泽东自身的调查研究实践。从1925年到1934年,他多次深入农村开展调研,相继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寻乌、兴国、长冈、才溪乡等十多个调查报告。1927 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30年5月又专门撰写《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了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这一振聋发聩的名言。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倡导并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尤其是在1961年,明确要求全党把这一年当作 “调查研究年”。毛泽东两次对韦睿的调查研究活动给予特别关注,与他一贯秉持的这一工作方法密切相关 。不同版本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书影。来源/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反对本本主义》书影「有前无却」公元 506 年,北魏中山王元英攻打北徐州,“众兵百万,连城四十余”。当时,北魏军昼夜猛攻,钟离城危在旦夕,连连飞书告急。韦睿奉命从合肥出发救援。众人畏惧魏军势大,多劝韦睿慢行,韦睿却说:“车驰卒奔,犹恐其后,而况缓乎?” 于是挥师疾进,仅十天就赶到了邵阳洲。他这种临危不惧、敢于以少敌多的豪迈气概,让毛泽东极为赞赏,将他与刘秀、周瑜相提并论,批下“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国历君自制周瑜表情包。底图来源/影视剧《新三国》截图之后,韦睿施火攻之计,焚毁魏军架于淮河之上、用于为军队输送粮草的两座浮桥,后旋即从正面强攻魏军。梁军士气大振,人人奋勇,皆以一当十,魏军阵脚大乱。在梁军水陆两路的夹击之下,魏军大败,十万余人落水溺亡,十万余人惨遭屠戮,另有数十万魏军放下武器投降。毛泽东在此处评点道:“百万之众,皆尽。”更令人称道的是,韦睿派人驻守淝水时,魏军攻破城池后,直逼韦睿驻地。将领们都劝他退避,韦睿却坚定地说:“将军死馁,有前无却。”还下令把伞扇旌旗竖在堤下,以此表明自己绝不退缩的坚定意志。 「机不可失」当毛泽东读到传记中描述韦睿准备攻打从魏城冲出来的数百人的情节时,写下 “以众击少” 的批语。韦睿的部下以没有充分准备为由劝阻他,可韦睿却敏锐地判断这些人是守城的精锐,要是能打败他们,城池自然就能拿下。毛泽东在这部分内容处画了三个圈,批注 “机不可失”。众将依旧犹豫不决,韦睿则手持符节发号施令,毛泽东逐字在旁边圈点,批注 “决心”。后来攻城取得胜利,事实证明韦睿的分析与决断完全正确。北魏,陶牛车。来源/国家博物馆公元508年,韦睿统领各军支援安陆(今湖北安陆县),以防魏军南袭。他下令加高城墙,拓宽护城河,建造高楼。众人都觉得这是示弱之举,韦睿却解释说:“并非如此,作为将领,有时候就得有胆小谨慎的时候。” 毛泽东对他的这一做法表示认可,还援引历史战例称赞道:“此曹操语。夏侯渊不听曹公此语,故致军败身歼。” 魏军听闻韦睿筑城严阵以待,马上退兵,韦睿不费一兵一卒,成功退敌。 「劳谦君子」韦睿是个极为敬业的将领。平日里,他白天忙着接待宾客,夜晚则通宵达旦地研读军书;对待部下,他也关怀备至,生怕照顾不周,所以前来投奔应募的人都争着归附他。看到这一段时,毛泽东逐字在旁边圈点,批注 “劳谦君子”。韦睿身体不好,作战时没法骑马,却坚持乘坐板舆,亲临阵前激励士兵。面对 “魏军凿堤,睿亲与争” 的场景,毛泽东在此处又逐字圈点,两次写下 “将在前线” 的批语,对他身先士卒的领兵作风大为赞赏。南朝,“飙猛将军之印”驼钮铜鎏金印。来源/故宫博物院 「不要私斗」韦睿十分重视部将之间的团结协作。他担心前线将帅胡景略与赵祖悦之间产生矛盾,引发祸端,便亲自去劝说胡景略,晓以利害,希望他们二人化解矛盾,不要再私斗。毛泽东看到在此处,批注下 “干部需和”,对韦睿善于团结部下的作风给予赞扬。在共同击退魏军的邵阳之战后,曹景宗与韦睿玩掷骰子游戏,韦睿明明赢了,却故意输给曹景宗。毛泽东为此又批注 “使曹景宗胜”。曹景宗总爱计较个人功劳,韦睿却向来低调,毛泽东有感于韦睿的胸怀和气度,不禁感叹 “曹景宗不如韦睿远矣” !南北朝,褐沁白玉梅花形环。来源/故宫博物院 「不贪财」《韦睿传》记载,有一次魏军城池被攻破,俘虏了上万人,还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但韦睿面对这些缴获,自己一点都没拿:“所获军实,无所私焉。”毛泽东看到这儿,批注“不贪财”三个字。南北朝,白玉螭纹璲。来源/故宫博物院韦睿一生清廉,“家无余财”,为官期间,把历年所得的俸禄,都平分送给亲朋好友,加上他“性慈爱”,把过世兄长的儿子视如己出,对待继母如亲生母亲一样孝顺。毛泽东又称赞他廉洁仁厚,加批“仁者必有勇” 。韦睿作风,今犹可鉴韦睿虽是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但他的作风跨越时空,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道。毛泽东号召“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正是看到了这位南朝名将身上所体现的廉洁、勤政、爱民、谦逊等优秀品质。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韦睿的故事,无疑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参考文献:《南史·韦睿传》,中华书局《毛泽东读〈二十四史〉》,卢志丹著《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END作者 | 林生编辑 | 胡心雅 主编 | 周斌排版 | 徐沁(实习)校对 | 李栋 戈雨国历好物蓄势、顺势、借势、逆势于危机中寻先机于危局中开新局历史的每一步转折都是危机与机遇的博弈《国家人文历史》团队最新力作讲透中国古代多个关键转折时期新旧更迭的内在逻辑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