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读鲁迅先生写的:“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总让人觉得,尽管眼前没有多少道路可供选择,但仍觉得生命有无穷的可能性,我们从眼前的起点出发,走出的每一步都是“道路”。可在道路遍布的今天,为何我们仍觉得无路可走,无从选择?一条既定的、被人为规划的道路或许是好意的,迷茫的人总期望有一条明晰的道路出现在眼前,跟着路标、导航,哪怕问着路人,不用想太多,一路走下去就能幸福。但也是这条看似精准的道路的出现,它所消灭的“不确定性”,正在扼杀许多人的可能性,一种本该更具创造力、无限潜力的可能性。妈妈,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可是面对规则与体制,个人选择还有没有意义?在崇尚“情绪稳定”的当下,做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有错吗?如果人生没有标准答案,那么是否也可以选择随波逐流?我们看似走在不同的道路上,实际却被困在同一条“正确道路”中。当世界已被“正确”填满,我们还能抵达真正想去的地方吗?茅盾文学奖得主、清华大学教授格非在最新随笔集《云朵的道路》中,真诚地探讨了这个问题,他从生活点滴出发,剖析众多经典文学作品,用十篇文章,恳切回应当代人的生存困惑。点击图片,一键下单格非最新随笔集《云朵的道路》这是一部温和坚定又汪洋恣意的书,在人人都恐惧不确定性的年代,它把文学与故事编织进日常与人生,鼓励我们去冒险,去碰壁,去掉队,去走向未知,继而投入真正的生活之中。在这本书的开篇,格非从回老家时意外迷路的小插曲谈起,联想到儿时的乡村小路与现代城市的交通网络,他发现“人类社会的道路”正如罗伯特·穆齐尔在《没有个性的人》中总结的:其中之一是“台球”的道路——它一旦被击出,只能一味向前,伴随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既定轨迹。我们今天就行走在这样一个被计算出来的、可以提前预知的道路上。另一条则是“云朵”的道路。云朵在聚合、离散和移动时的轨迹是不可预测的。它走走停停,或站住不动;它快速移动,或四下张望;它在一个瞬间突然消失,又在下一个瞬间重新聚合。它想去某个地方,便径直而去,即便命运最终将它带往另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域。两种截然不同的道路隐喻了不同的命运选择。云朵的道路中那种随机性、任意性和模糊性,代表了生存本身的无规定性,无法被确切地预知,也充满了偶然性和变数。当我们说“人生是旷野”的时候,所渴望是正是像云朵一样,离开轨道,离开社会既定的各种规则,自由地探索。但“脱轨”=“掉队”的担忧和恐惧始终如影随形,我们害怕一成不变、看得到头的生活,更害怕被这高速运转的社会甩在后面。台球的道路 vs 云朵的道路,哪条路才通往“正确”的目的地?或许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以非凡的勇气从行列中走出弥足珍贵,而“随波逐流”也未必不是一种可选择的生活方式。道路没那么重要,走才重要。格非说,“如果要我给生存本身下一个定义,我会将生命理解为一种‘潜能’。没有开启的愿望、决心和行动,就不可能有所谓道路。”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都需要用脚步来开启。过度依赖手机、沉迷短视频,接收碎片化信息,需要思考和表达时,我们才发现自己的大脑好像“坏掉”了。想要对抗“脑腐”,智识复健,不如试着打开这本有思考、有洞见、轻盈又治愈的随笔集。在《云朵的道路》中,格非捕捉自己生活中的片刻感受、细微观察,从日常经验延伸到文学经典中的思考与阐释,希望用这本书分享真知,帮助读者更好地借助文学来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生活,从而生出改变的力量与勇气。从回老家意外迷路的经历,格非写出了“在故乡的陌生感”,失去归属感和精神故乡的失落是这一当代人共同的隐痛。从与熟人重复相遇、无话可说的尴尬中,他看到了当代人的过度敏感与“自我意识过剩”,并精准地指出这是现代社会的通病。从小时候在乡村放牛的经历中,他看到“日复一日的厌倦”,恰如现在的打工人经年累月重复同一件劳动时必然出现的倦怠和自我厌弃。面对这些时代病症,文学能做什么?格非在做客与辉同行破万卷访谈时谈到,现代文学恰恰根植于人际关系逼仄、自我意识过剩的社会土壤,我们的生存压力、迷茫心虚与情感疏离,正是文学书写的对象。写作是对生活的隐喻,阅读也是如此,格非说,“文学是通过‘光亮’让我们有能力对我们自身的处境、生存状态进行反思,这是我觉得特别重要的,是改变我们生存的第一点。”通过阅读与自身困扰有关联的文学作品,唤起一种共同经验,这时候“别人的写作也变成了你的写作”,你的种种烦恼、不安仿佛已被他人讲述了出来。除此之外,写作和阅读还能够帮助我们与现实的“折磨”拉开距离,留出空间来消化各种焦虑与痛苦经历,这正是文学独有的疗愈力量。格非说,“文学提供了双重可能,一种可能就是模仿它,一种可能通过模仿逃离它。它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通向外部的重要窗口。”如果让我们用一个词来描述当下的生活,最合适的莫过于“不确定性”。在经济下行的这几年,我们越来越失去对生活的掌控,工作是朝不保夕的,各种计划不得不拖延、搁置,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会生发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渴望。一方面寻求更多的自我保护,更需要安全感,另一方面又迫切地只想按自己的意愿活,有种不管不顾、看破世事的“洒脱”。糟糕的外部环境反而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事件”,迫使我们凝视、回望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春尽江南》里,女主人公庞家玉直到被确认身患绝症,站在生命终点的她终于发现:“这个世界的悲剧恰恰在于,在日趋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我们不得不强迫自己忘记人的生命会突然中止这一事实。有些人,连一分钟都没活过。”这就是我们正在面对的悲剧:每个人都活得尽力,但没有人真正活得尽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真实感知。为什么我们总活得那么累?为什么寻求安全感变得如此困难?格非在不久前的一次访谈中谈到:安全感是假的,它其实不存在,每一天,我们都处在危险之中。我们为财富、健康,为所有的东西做准备,想用盔甲来保护自己,但这种保护,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我们跟动物一样,永远是处于一种无保护状态之中。在《云朵的道路》中,格非引用了里尔克的观点,认为人应该像动物一样,“随冒险而行”。因为生存本身就是“绝对的冒险”。世界不一定是美好的,生活并不可控,道路也不会安全、平坦。可那又如何?我们仍可以选择一边带着忧虑恐惧,一边怀着无限的热爱,投入到真正的生活之中。好书推荐《云朵的道路》作者:格非团购价:(原价:49元)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