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新京报发了一篇报道《考场之外,那些未完成的“自考梦”》,讲的是几位广东外来工的自考故事,故事的前半段(为何自考和如何自考)讲得很充分,后半段(困境和诉求)却有些语焉不详。这不太正常,按理说后者才是重点。我凑巧知道,新闻的由头是6月30日被停考自考生的一封公开信《请别让我们自生自灭——致广东省自考办的联合公开信》。简单的说,很多广东的自考生(信中都是外来工)因为报考的专业停考,倒在最后一两科上面,此前数年努力就此付之东流,他们提出了延考(为仅差1-2科考生开放2025年10月最后笔试机会)、学分替代(允许以相近课程学分顶替)等参考方案,但邮件发出十多天之后未获回应,不得不求助公众。新闻报道为什么那么写?我干了二十年媒体,我当然懂,不会装外宾。但报道中那些人的生活,我也懂,那是我人生的来处。所以,有不忿。CDT 档案卡标题:广东省自考办,给条活路行不行?作者:彭远文发表日期:2025.7.23来源:微信公众号“往事和随想”主题归类:自考制度CDS收藏:公民馆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27年前,我也是自考生。当时在广东东莞虎门南栅的一家文具厂打工,我写过一篇《南栅往事》,此处不赘述。关于在文具厂自考的经历,我还写过一篇《在去图书馆的路上》,后来丢了,不过里面的内容我还记得。那时每天晚上7点到9点,我都会去附近的一家祠堂改建的图书馆学习。先花10分钟复习昨天的内容,剩下的时间看到50页书,不多看,也不少看。晚上躺上床,再回想一下今天学过的内容,第二天再复习10分钟,这50页就算翻过去了。这种方法效率极高,我报考的汉语言文学当时一共考10门,自考一年考两次,一次最多报考4门,我第一年就过了8门。剩下两门,因为报考科目的限制(每次考试不会开考全部科目),不得不分成两次,最后花了两年时间拿到文凭。这是我手写的成绩单,我喜欢的科目都考得不错,我不喜欢的刚刚及格,对此我很满意。文凭不太重要,但自考这件事意义重大,不夸张地说,它是对我打工生活的一次“救赎”。打工最怕的不是干活累,不是挣钱少,而是看不到希望,每天在工厂上班下班,不知何时才有转机。在《去图书馆的路上》一文中我曾写到,曹禺《日出》中陈白露说“太阳出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太阳不是属于我们的,我们要睡觉了”,那时候我经常上夜班,我就想:这不就是我的生活吗?但每天去图书馆看完书,慢慢地往回走,那是我一天中最平静的时刻,因为我知道,这一天过去,我没有虚度。我不知道回报是什么,但我知道一定会有。这些年我走得越来越远,从东莞去了广州,又从广州去了北京,前两年又去了加拿大,但走得越远,我对自考的评价越高。在我看来,自考是中国最好的考试制度,最接近教育的本质。在加拿大陪孩子读书的这两年,我经常会比较中加教育的不同,在我看来,最大的不同是教育的目:中国教育是筛选,千年以降还是唐太宗那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筛选可以为我所用的人,甚至筛选本身就是目的;而加拿大教育是为了自我实现,不管你想上技校大专还是大学,至少从教育资源上,都会被同等对待,你可以工作之后再去上大学,也可以上完大学再去学技术,制度设计的起点是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自考当然是中国最好的考试制度。它几乎不设门槛,不管你前置学历如何,你是初中生也可以报考大专;不管你籍贯在哪里,你都可以在工作生活的地方报考;你可以随便选择你想考的科目,也没有时间要求,只要最终能考过就行;而且它费用极其低廉,你只需要买教材教辅再几十块的报考费用,一科一百多块就足够了……消除很多不必要的限制之后,剩下最重要的是“你想学什么”。这当然不是筛选,而是自我实现。在中国,这样的制度是一个奇迹,自考比消耗了大量财力物力吸引了无数注意力的高考更接近教育的本质。从结果看,自考也是成功的,自考培养出来的人,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很“水”。从报考者看,自考就含金量十足。自考生基本上都是边工作边学习,一个人工作之余,没有玩游戏,没有刷短视频,而是选择了自学,这就不容易。当初我每天要开9个小时的机床,因为领导特批,晚上7点到9点才能去图书馆学习,不然我一天要上11个小时。我还记得,考前一天仍在上班,考试当天起了一个大早,从南栅坐中巴到虎门,再坐公交到东莞,下午考完再赶回来,第二天再来一遍——什么吃好喝好休息好,没这么多讲究。我这还算条件好的,去看看开头两篇文章中的自考生,比我难多了。一个人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仍然选择了自学,自有非凡之处。更重要的是“自学”本身,在我看来,真正的学习都是自我学习。自考也许难度比全日制大学要低,但由此养成的自学习惯会让人持续成长。在后面工作过的地方,我基本上都是学历最低的,但很可能也是读书最多的人之一(我还给同事做过一次关于如何读书的分享)。我是自考生,所以我招聘的时候从来不强调学历——“学历、性别、年龄、颜值、取向等均不限”。我也看重工作中的学习成长,我的最后一份工作,团队建设归我负责,最频繁的时候几乎每周都有主题分享,我敢说,我们是中国最重视内部学习的新闻团队,没有之一。上图是我们的部分内部分享主题,不谦虚地说,我认为比国内大部分新闻学院的课程都要好。现在,人们开始说“读书未必能改变命运”,但我想说:“自学一定可以改变人生”。“命运”也许不由人,但人一辈子过成什么样子往往取决于自我。我有个亲戚,年轻时失足铸成大错进了监狱,他后来也参加自考,报考法律,我想劝他换个专业,因为他出狱后不可能从事法律相关工作,学了也没用。但我转念一想,学习本身就是重要的,学什么并不那么重要,就收回了劝说的话。后来他考完法律专业,又报考了企业管理,再后来,他又开始学电脑,再后来,他得到了去监狱医院学习的机会。不会有比监狱更糟糕的环境,但自学仍然在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写了这么多,都是铺垫,最终我想说,请珍视自考制度和自考生。自考不是“辅助”,它是中国最好的教育制度;自考生也不是“补充”,他们是一群最值得投入教育资源的人。我希望前面所说的,有助于大家理解这一点,希望决策者在做任何改动之前,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有人可能会说,停考专业三年前就通知了,这么长时间还不够吗?不够。因为自考生跟全日制大学生不一样,他们要上班,要养家糊口,有些还是刚生完孩子的妈妈,考前连一个整觉都没睡过;有的自考生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赚钱,起点低基础差,学习难度很大;还有开考科目的限制,我算考得快的,最后两科仍然花了一年。三年,远不够一个已经报考的学生完成学业,前面的公开信和报道中的案例,不乏考了五六年的。还有人可能会说,全日制大学毕业也有时限,挂科照样毕不了业,凭什么对自考生就要网开一面?因为全日制大学和自考不一样。自考不需要教师,不需要教室,不需要宿舍图书馆食堂,所以它不需要把学生到点就赶走腾位置出来。和全日制大学相比,自考需要投入的社会资源略几乎可以忽略,它有条件无限重复,也理应如此。我也不太明白为什么要停考那些专业?如果是报考人数太少自然淘汰倒也罢了,但事实恐怕并非如此。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上述案例多数是这个专业的自考生,说明仍然有不少人在报考。从专业特性来说,提高汉语读写能力对中国人而言是最基本的需求,恐怕也是最容易报考的一个专业,为什么要停掉呢?这个过程中有经过调研和征求意见吗?成本又不高,为什么不保留更多选择呢?我孩子在加拿大读高中,他们可选的科目有七十多门,让我大吃一惊,后来明白,多样性本身就应该是一种追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介绍,自考诞生时,由于通过高考获得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非常有限,需要其他类型的考试作为补充。但现在,高考的准入条件已逐步放宽,具有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同等学力者均可报考。这使得许多社会人士也能直接参加高考进入高校。“这些通道打通之后,许多人完全可以借助高考来提升学历,对自考有需求的人数自然就减少了。”储朝晖觉得,这是部分专业停考的原因。公众号:剥洋葱people考场之外,那些未完成的“自考梦”这个解释显然是说不通的,正如前述,自考不应该是高考的“补充”,它针对不是无法高考的人,而是已经工作的人。不要用高考来替代自考,现行高考制度并不是一个成功的制度,要我说,自考才是更先进的制度,值得投入更多资源。自考是补充,技校是高考淘汰剩下的,千军万马去挤“无法改变命运”的高考,所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不过是“使天下英雄泯然众人矣”,最糟糕的教育制度莫过于此。“给条活路行不行?”标题这话说得有点重,我并不是说教育部门如何冷酷无情,在“赶尽杀绝”,我想强调是“活路”这个词——不要忘了,这是他们的一条“活路”。这六年里,我考过了11科,每一科都浸透了汗水和泪水,没成想,最后功亏一篑。成绩出来后,我每一天都浑浑噩噩的,心情糟糕透了,考了五年的时间,就这样成为了泡影,我的梦想还是不能实现,我非常的不甘心。16岁辍学是我此生最痛的悔恨和遗憾,自考是唯一改写命运的机会。若因一科之差再断前路,人生将彻底失去意义。这不是威胁,是一个母亲、一个工人、一个追梦者最卑微的乞求。初中毕业的我,付出了5年的金钱和时间成本,和联名的考生一起尝试多渠道咨询、建议、投诉的近一个月里,相关部门给予的回复让我们在拼命又拼搏的求学路上看不到光和希望!难道真的一定要让我们沦为现如今教育改革中的一颗弃子吗?被停考的自考生,公众号:启齿集请别让我们自生自灭——致广东省自考办的联合公开信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些话太夸张了,不,一点不夸张,因为,我知道那种生活。我人生的来处,一处是四川那个乡村,我至今在短视频听到打谷机的响声就会深深厌恶的干农活的乡村(所以我呼吁提高农民的基础养老金);还有一处是广东的工厂,跟着汹涌的人群上班下班,一个月打卡超过310个小时,流水线上重复着同一个动作的工友……时隔二十年后的2020年,我回到曾经打工的那家工厂,写下了那篇《南栅往事》,我拍下了墙上所有能看到的遣散名单,这是其中一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他们的大半辈子都在这里了,这里面不乏平均工资三四千的,这大概率是流水线上的工人。在流水线上,工作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会有任何成长,只会慢慢衰老,手脚变慢了。明白前面我为什么说自考是对我打工生活的一次“救赎”了吗?我是其中的幸运儿,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去公开赞美过自考制度,今天我想赞美它,它是中国最好的制度。我也很喜欢广东,在我的印象中,广东是一个可以提意见,可以讲道理,可以沟通并改变的地方,我喜欢它的烟火气,市民气,还有人情味。我希望这一切能够有一个好的结果,不要辜负那群最不应该被辜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