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咏仪 编辑|苏建勋 《智能涌现》独家获悉,阿里巴巴将于本周发布首款自研AI眼镜。加入“百镜大战”。 一位知情人士向《智能涌现》透露,阿里即将发布的这款AI眼镜,会拥有市面上多数产品拥有的的基础功能,如语音助手、音乐播放、电话通话、实时翻译、会议纪要等功能。 这款产品还会实现对阿里巴巴生态内的整合,包括地图、支付、购物类的功能。“高德、支付宝、淘宝等技术团队等都参与了进来。”上述人士称。 而在产品的AI能力上,基础模型将调用通义千问,夸克则会训练学习、健康等方向的垂类模型。 据我们了解,这款AI眼镜在硬件规格上将超越Ray-Ban Meta智能眼镜,将分为两个版本——不带显示的AI智能眼镜,以及带显示的AI+AR智能眼镜,后者优先级更高。产品硬件层面,这款眼镜将采用双芯片架构,为高通骁龙AR1+恒玄BES2800。 这也是阿里自去年底整合AI To C业务之后,推出的首款AI产品,“是阿里AI to C战略的延展。”内部人士告诉我们。 我们曾系统报道过这一战略的演变。从2024年年底开始,阿里开始了一系列业务整合——先是通义应用团队调整至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而后,拥有To C硬件品牌“天猫精灵”的智能互联事业群,与夸克团队相融合,上述团队均由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吴嘉统管。 而在团队完成融合后,阿里首款自研AI眼镜也正由天猫精灵硬件团队和夸克AI研发团队协同完成,主要负责人为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业群智能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他曾担任多款华为旗舰手机主架构师,主导研发了智能手机、游戏设备、机器人、XR设备及家庭移动终端等全系列智能硬件产品。 此前,市面上的多数AI眼镜在应用场景上非常有限。这一方面是因为技术发展仍在早期,续航时间短、佩戴不适、配镜等问题,诸多AI眼镜产品仍停留在爱好者群体中,部分厂商的AI眼镜也遭遇了难产问题。 另一方面,在软件层,市面上普遍的AI眼镜,会具备拍照识别、翻译、导游、会议记录等功能,但功能都还处于比较粗糙的阶段,比如拍照、录像的分辨率也还并不如人意。 销量也印证了这点。目前,全球AI眼镜市场上,除了Meta的Ray-ban三个季度破百万台销量之外,其他品牌都还在发展早期。洛图科技(RUNTO)线上监测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智能眼镜(含AR眼镜)销量大约11.6万台,其中AI拍摄眼镜仅1.6万台。 业务场景更为多元化的互联网巨头入场,将有助于改变这一局面。 上述消息人士对《智能涌现》表示,如果阿里能在满足美观的前提下,再结合夸克在AI、学习、存储等方面的优势,以及通过业务生态中的地图导航、扫码支付、淘宝比价、飞猪商旅提醒等更多生活高频场景的触达,则有可能打破当前AI眼镜生态碎片化、应用场景单一的发展瓶颈,让AI眼镜进入更多大众消费视野。 在软件层面,这款眼镜也会加入夸克AI助手的不少能力——这半年里,阿里在大模型应用侧有多项进展,包括夸克从一款浏览器、搜索工具升级为“超级框”,如今已经是带有Agent(智能体)能力的智能助手。在更底层的模型上,推理速度加快、成本进一步降低,让端侧的发展迎来可能。 这些能力加载在眼镜上,才有可能让AI眼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随身助手”。AI眼镜行业虽然未到爆发期,但涌入赛道的消费电子巨头、互联网大厂还是创业公司,都在尝试着杀入大众消费市场。 小米AI眼镜则是近期最受关注的行业节点。6月26日晚,小米发布首款AI眼镜,共有3个版本,价格1999元起,产品形态上基本对标Ray-Ban Meta,一定程度也是走向更多普通消费者的尝试。 纵观其他玩家,不论是Meta等巨头,还是Rokid等明星初创公司,近期都在争相推新品,覆盖日常支付、运动等更多生活场景。 除了阿里,包括百度、字节等其他大厂们也都在入局,他们也都拥有技术、资金以及生态优势。其中,百度的AI眼镜已经发布,但还未正式发售,字节的AI眼镜也已经规划已久。随着2025年下半年不少新AI眼镜的出货和正式发售,这将会成为AI眼镜行业的重要节点。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 扫码加入「智涌AI交流群」👇🏻 欢迎交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能涌现”,作者:邓咏仪,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