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以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进行顶层设计,致力于构建江河哺育人民、人民守护江河、人水和谐共生的江河保护治理格局,为新时代江河保护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江河保护治理提供了“路线图”(图片来自人民网)回顾国考申论真题,“水系治理”“人水关系”相关话题一直是热门题材:2025国考申论副省级“给定资料1”提到了三条“黄河”,请你谈谈这三条“黄河”分别指的是什么,并说明它们是如何协同发挥作用的。(15分)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350字。2017国考申论副省级假如你是随团秘书,请根据“给定资料2”,把代表团团长的考察笔记,归纳整理为一份《国外城市水系建设考察报告》提纲。(15分)要求:1.提炼准确,归纳合理;2.层次分明,分条表述;3.不超过350字。“给定资料4”介绍了G市某些区县在实施“水生态+扶贫”模式过程中取得的成效等内容。假如你是G市人大代表,准备提交一份“关于在全市推广‘水生态+扶贫’模式的建议”。请根据“给定资料4”,拟定提出推广“水生态+扶贫”模式的理由和可推广的相关措施。(20分)要求:1.紧扣资料,内容具体;2.理由充分,措施明确;3.层次分明,有逻辑性;4.不超过500字。参考给定资料,以“以水为师”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2011国考申论副省级“给定资料5”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10分)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接下来,“水”相关的话题,还可以怎么考?我们不妨看看《意见》明确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到2035年,现代化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善,防洪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江河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水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水文化繁荣发展,影响力显著增强;江河保护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水关系更加和谐。现代化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涉及流域防洪工程(如堤坝、水库、分洪区等)的规划与建设案例;防洪减灾技术(如水文监测预警系统、智慧防洪平台)的应用与发展;不同流域(如长江、黄河、珠江等)的防洪特点及针对性措施。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城乡供水安全——涉及水资源节约技术(如工业循环用水、农业节水灌溉)的实践案例;城乡供水工程(如引水工程、自来水厂升级改造)的建设与管理经验;水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如跨区域调水、水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相关政策与成效。江河生态环境治理与水生态系统保护——涉及重点积累:江河污染治理(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与案例;水生态修复(如河道生态护岸、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与成效;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实施情况。水文化繁荣发展——涉及传统水文化(如水利工程遗产、治水传说、水民俗)的保护与传承案例;现代水文化(如水利科普、水主题文创、水景观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水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作用。看不懂也不要慌,在平时的备考学习中,这类专业背景较强的资料我们当作泛读材料即可,在申论实战中,还需要结合材料和题干进行作答(对文字的处理能力才是重点)。另外,江河保护治理可以和生态文明、美丽乡村、文旅发展、产业发展等申论重点话题联动。2017年的国考副省级大作文“以水为师”更是上升到了哲学高度,和《意见》里提到的“水文化”“人水关系”高度呼应。“大江大河”相关金句积累善治国者必重治水。文化如水,水脉亦文脉。江河湖泊是地球的血脉、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摇篮。江河保护治理,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是人类以及所有生物存在的生命资源。回顾世界文明的发展史,文明常常是因水而兴,因水而衰。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治水用水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人水价值观,强调人水和谐共生。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可以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治水的历史,历史上就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西门豹引河水灌民田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九八抗洪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古老的中华文明依水而生、伴水而兴,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既是赓续历史文脉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人水和谐共生”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2026国考60天上岸计划【全勤打卡,全额返现】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