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來源,Getty Images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機構近日審議了一份高層工作條例,引發廣泛討論,普遍被認為是中共政治體制演變的最新信號。專家指出,此舉暗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權力的掌控程度。不過,中共決策機制往往不透明,只有極少數人確切地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有觀點認為,新的規定旨在幫助習近平主席鞏固權力,使他能夠更有效地推動議程;也有人認為,這些規定意圖將他約束在制度化的機制中,以應對過度集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目前正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第三任期過半之際,下一次五年一次的全國黨代表大會將於2027年召開,屆時其任期將屆滿。新的權力層級?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工作條例》(以下簡稱「工作條例」),其中指出,「設立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是健全黨中央對重大工作集中統一領導、推動重大任務落實的重要制度安排」。Skip 熱讀 and continue reading熱讀台灣「大罷免」事件始末、政黨表態及投票流程等一次看Coldplay 音樂會「出軌門」視頻瘋傳 當事人科技公司CEO已辭職台灣「大罷免」分析:投票率、仇恨值與民眾黨選民將如何左右勝負?特權階層接連爆雷,中國網民震怒End of 熱讀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並非首次提出,此次政治局新規看起來是對該機構的運作方式進一步規範。「工作條例」尚未出台具體的細則。但公告指出,此舉旨在「進一步規範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的設立、職責和運作」,以發揮好「對重大工作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職能作用」。公告還指出,該機構要「堅持謀大事、議大事、抓大事,對重大工作實施更為有效的統領和協調,做到統籌不代替、到位不越位」。英國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政治學學者霍莉·斯內普(Holly Snape)撰文指出,這一機構的正式名稱冠以「黨中央」,而非「中央委員會」,意味著是它是黨中央的直屬機構。根據2018年一份官方公告,該機構受制於由24人組成的中央政治局或其常務委員會(政治局常委)七人,而不是更龐大的中央委員會(200人左右)。總書記習近平直接確定或審定該機構會議的議題。有關事項經該機構審議後,依需求提請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斯內普博士認為,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形成了一種權力層級,將重大決策權從國家機構上移,集中到更高層級」。目前沒有官方文件顯示這些國家機構的完整名單。但綜合分析指出,可能包括已經設立的14個委員會/領導小組,例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中央財經委員會、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國家監察委員會、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等等。這些國家機構有的以「小組」的名稱出現,有的直接冠名為「委員會」。也有的起初是「小組」,後來成為「委員會」。其中數個是在領導人習近平在任下設立或更名。例如在中共十八大期間,成立了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安委)、中央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網信小組)、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軍融委)等。中共十九大後,組成了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 中央審計委員會、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等,劃分到 「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這些機構中約半數由習近平親任組長/主任。圖像來源,Getty Images強化對權力的掌控?習近平的權力已經被認為是自毛澤東以來中國最為集中、最少受到挑戰的,但有專家指出,他仍在進一步加強對權力的掌控。他的權威被稱為「定於一尊、一鎚定音」。2017年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簡稱習近平思想)寫入黨章。2018年,中共修改憲法,取消了國家主席的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的限制。美國紐約城市大學(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政治學教授夏明對BBC說,「14個超級委員會和小組完全取代了原有的國務院工作體制,完成了黨政一體化、黨的一元化集權領導」。對於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夏明教授認為「沒有具體負責(事項),而是宏觀協調,用非制度化的人事和決策試圖直接掌管現有14個委員會和四個小組。」他解釋,許多委員會「相互交叉重疊,並不具有科學性」,例如國家安全委員會、依法治國委員會、網絡安全委員會,它們之間高度重疊。審計委員會、財經委員會和金融委員會,也是如此。「從表面和中共的主觀努力來看,這一協調機構的設立試圖幫助習近平強化和有效使用權力」,夏明說。「但實際運作會讓新的疊床架屋式的複雜系統產生相對獨立的條條專政和獨立王國,最終會讓習近平更會感到原來到手的權力其實在流失。」羅馬智庫阿皮亞研究所(Appia Institute)主任、義大利中國問題專家弗朗西斯科·郗仕(Francesco Sisci)對BBC表示,上述機構的設立「看起來是為了系統化和規範行政程序,使行政管理更有效率。」「這些機構將由習近平任命新的負責人,根據目前所見,這些人將直接向他匯報。他因此新增一層忠於他的官員,負責與其他黨和國家機構打交道。」「總體而言,這些變化顯示習近平仍在不斷完善體制。因此,這是他權力不斷擴張的證據。 」他也指出,這種官僚體系重組是一把雙面刃:一方面可以理順程序,另一方面也可能在本已僵化的體制中引入新的僵化因素。圖像來源,Getty Images高層權力受到挑戰?中共的權威近年來未見受到明顯挑戰,最近一次跡象發生在2022年底。彼時民眾對嚴苛的防疫政策普遍不滿,一場由悼念烏魯木齊火災喪生者而起的活動,在全國不同城市引發集會,示威者舉白紙抗議,被稱為「白紙運動」。不過,儘管政府的防疫政策引發了公眾強烈反彈,目前沒有跡象顯示習近平的領導地位在黨內遭遇了強烈反對。郗仕博士指出,當前中國社會各階層面臨困境。底層民眾失聲,中層官員失利,中產階層無法像過去那樣賺錢,甚至損失慘重。年輕人就業困難,普遍陷入「躺平」和「擺爛」情緒。總體導致內需低迷、投資不足、債務加劇。但這些狀況能否轉化為決策層內部的反對聲音,進而威脅到「定於一尊」的權力?郗仕博士的答案是,「不會」。「因為這些官員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換掉『大人物』。但這是一場極其危險的行動,或許曾經有人嘗試過,但從未成功。而『造反者』的下場往往更慘。 」「此外,還有一個更普遍的考慮:整個體制是圍繞著『皇帝』(領導人)運轉的,如果把他拉下馬,體制還能存在嗎?如果不能,那些官員也會和他一起失去一切。因此,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他們無論如何都會選擇『保皇』。 」中產階級的處境也類似:房產價值縮水了一半,儲蓄也大幅貶值。但「剩下一半」總比「什麼都沒有」好——一場革命可能會讓他們失去一切。「最終結果是什麼?沒有有組織的反對力量。因此,習近平的權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大。」應對過度集權?然而,目前仍不清楚他為何還需要進一步鞏固權力。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中共可能正試圖應對過度集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其中一個被廣泛討論的理論指出,官僚體系中「懶政」現象日益嚴重。由於擔心越權或犯錯,許多官員採取了「多做多錯、不做不錯」的消極應對策略,而這種現象在中國面臨日益嚴峻的經濟挑戰時愈發明顯。在這種觀點下,目前這輪體制調整的目的在於明確職責、加強監督,同時也可能賦予中組部更多工具來評估官員的工作表現。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熟悉中共組織部人士告訴BBC:「中組部是總書記掌控黨的龐大系統的核心部門,一些制度性的調整方案往往出自組織部。目前出台的政策,可能是組織部部門首次針對『不作為』提出的具體措施。 」夏明教授認為,雖然表面上看,「定於一尊」的權威已經無法挑戰,但中共的合法性仍然建立在政策帶來的效益或業績上,「中國經濟繼續發展,老百姓才會擁護」。「在中國經濟下滑,國家公務人員甚至高層幹部怠政現象嚴重的情況下,權威的有效性沒辦法發揮出來,因此習還是擔心這些問題被用來攻擊他的權力」。圖像來源,Getty Images為繼續留任做下的準備?許久未見一份政治局公告引發如此廣泛關注,這可以追溯到幾個月前,有關習近平健康狀況的傳聞。自今年3月以來,中國觀察人士中流傳著有關習近平總書記健康狀況的傳言,其嚴重程度可能尚不足以立即啟動接班程序,但也許足以促使中共悄然為未來做出準備。法國漢學家高大偉(David Cowhig)在其博客上引述這樣的傳聞,並拋出一個問題:「毛澤東所欽點的接班人的故事,常常引發人們對未來接替總書記習近平權力鬥爭的聯想(那一天總會到來)。」總部位於香港的媒體《南華早報》在一篇報導中報引述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政治分析家表示,此次政治局設立新規「可能是因為當前正處於權力交接的關鍵時期。」而就在新規出台之際,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何衛東上將的處境也受到廣泛關注。加上此前解放軍高層震蕩,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上將、中共中央軍委委員苗華上將等人遭停職,引發猜想。美國智庫「蓋特斯通研究所」(Gatestone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章家敦(Gordon Chang)猜測,軍隊內部的變化顯示黨內權力鬥爭日益激烈,而這次政治局出台的新規可能是為了約束習的權力。「我認為中共高層正試圖削弱習近平的權力,但他們希望以一種不會向外界傳遞黨內激烈內鬥信號的方式進行。黨內領導人知道,他們必須繼續對外顯示穩定。」他對BBC說。他也指出,只有極少數人知道真相,他也只是猜測。而截至目前,有關接班人的人選並不清晰,外界普遍認為習近平會謀求長期甚至終身執政。「習的身體有某些狀況,中國經濟出現持續嚴重危機,促使習想透過集權方式應對危機。」夏明博士表示。而此次政治局新規正是他「為了提升績效,強化合法性,從而為繼續留任做下的準備」,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