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一生三次遁入空门,却是乱世中的革命先驱

Wait 5 sec.

文 | 有书吉吉 · 主播 | 阿成1912年,上海的《太平洋报》连载了一部特殊的小说,叫《断鸿零雁记》。内容讲的是,一个有着中国和日本两国血统的少年三郎,与青梅竹马的少女雪梅爱而不得,三郎心灰意冷之下剃发出家。后来,他去日本寻找生母,又与日本表姐互生情愫,但是,碍于僧人的身份,三郎不敢靠近爱情,只好避而远之,逃回家乡。然而,表姐却对他念念不忘,最后绝食殉情。这部小说被文学界称为鸳鸯蝴蝶派的开山之作,小说作者是苏曼殊。和小说里的三郎一样,苏曼殊也是剃发出家的和尚,而且还有着日本血统。由于小说中的很多情节都与作者的亲身经历相似,所以有人认为,这部小说就是苏曼殊的自传。但实际上,苏曼殊不是一个只会沉湎于儿女情长的和尚,他不仅多才多艺,精通书画,而且心怀一腔报国的热血。他以笔为武器,批判清政府,讨伐袁世凯;他响应孙中山号召,参加反对沙俄的“抗俄义勇队”。同时,他也是辛亥革命时期最先觉悟的知识分子之一。那么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传奇的和尚——苏曼殊。幻想破灭,两次出家1884年,苏曼殊出生于日本横滨。他的父亲苏杰生是广东珠海人,长年在日本经营茶叶生意,家境非常富裕。苏曼殊的亲生母亲河合若子,是苏杰生的日本小妾河合仙的妹妹。为了遮掩私生子的身份,苏曼殊出生3个月后就被迫离开生母,交由河合仙抚养。但是,他的日本血统仍然不被家族所承认,苏曼殊和养母就一直留在日本生活。直到5岁那年,由于家族里男丁稀少,苏家才让苏曼殊回到广东认祖归宗。可是,苏曼殊虽然成了名正言顺的富家少爷,却并没有过上少爷应该有的日子。苏杰生妻妾成群,大宅院里明争暗斗,苏曼殊更是被大太太陈氏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苏曼殊和养母在苏家遭遇排挤和苛待。3年后,养母不堪忍受,丢下苏曼殊独自回了日本。从此,苏曼殊成了孤家寡人,更加孤独无助,受尽欺凌。12岁那年,他生了一场大病,陈氏不仅不找大夫给他医治,反而把他关到柴房里,任由他被病痛折磨。幸好长嫂偷偷相助,苏曼殊才死里逃生。病愈后,苏曼殊对家庭的渴望彻底幻灭,他独自跑到广东惠龙寺剃发出家。后来,他又跟随赞初和尚化缘到了长寿寺。寺庙里戒律森严,日子清苦,苏曼殊受不了长期吃素食,偷偷吃了一次鸽子肉,结果被住持发现,把他赶出了寺庙。之后,苏曼殊辗转到了上海的姑妈家,姑妈把他交到已经回到上海做生意的苏杰生身边,苏杰生则把他安排进一所教会学校学习英语。后来苏杰生病重,返回广州,苏曼殊又被送到姑妈身边寄人篱下。1898年,14岁的苏曼殊跟随表哥林紫垣到日本留学。表哥每月只给他10元生活费,为了节省开支,苏曼殊每日三餐只能吃掺了石灰的白米饭,晚上连油灯都舍不得点。两年后的一天,苏曼殊住所隔壁的一个日本少女给他写了一首诗,苏曼殊也给少女回写了一首诗。打那以后,他们每天都写诗往来。不久,这件事被表哥和少女的父母发现了,呵斥了他们的行为。羞愤之下,少女投海自尽了。这让苏曼殊对爱情的幻想又破灭了。苏曼殊无心学业,他离开日本,回到广东,在白云山蒲间寺再次出家。但是,他仍然为这件事介怀,整天忧愁苦闷。本是为情出家,却始终不能断情,苏曼殊只好重回日本,继续学业。而这一次,他终于找到了人生方向。不顾阻拦,投身革命苏曼殊所在的学校是中国华侨在日本横滨创办的大同学校,那时孙中山正在横滨从事革命活动。1903年,因为成绩优异,在侨商的保举下,苏曼殊转入成城军校,与陈独秀、潘赞化成为同学兼挚友,同时加入了以反清为主旨的革命青年会。同年,苏曼殊响应孙中山的号召,和20多个中国留学生组成了反对沙俄侵占我国东北的“抗俄义勇队”。参加革命随时都会流血牺牲,苏曼殊的种种危险行为,不止会让他自己搭上生命,还会连累他的家人。表哥晓以利害,极力阻止他参加革命活动,但苏曼殊不为所动,继续追随孙中山,表哥只得断了他的生活费,迫使他离开日本。没有了经济来源,苏曼殊再次中断学业,坐上回国的轮船,但他仍不死心。为了不连累家人,在船上他写了一份遗书,声称自己要在黄埔滩自尽,与苏家断绝一切关系。然后,苏曼殊转头便投身国内的革命活动。他先在苏州吴中公学担任教师,后又为上海的《国民日报》撰写革命文章。在此期间,他和陈独秀一起翻译雨果的《悲惨世界》,用《惨世界》的名称来发表,批判清政府的昏庸和无能给百姓造成的“悲惨世界”。可惜的是,翻译的过程并不顺利,最终没有全部完成。后来,苏曼殊发表了一篇文章,大骂广东的洋奴、买办之流数典忘祖、认贼作父,遭到奸人的报复,导致报刊被强制停刊。停刊后,苏曼殊到香港投靠了兴中会的负责人之一陈少白。再次出家,仍心系革命1904年,变法失败后逃到香港的康有为,不仅肆意挥霍所筹善款,还让英国士兵殴打革命人士。苏曼殊听说后怒火中烧,跑去跟陈少白借枪,要暗杀康有为。陈少白没想到,曾在佛门清修过的苏曼殊竟然被气到动了杀机,他劝阻苏曼殊先冷静下来,不要轻举妄动。冷静之后,苏曼殊想明白了,杀掉一个奸人并不能拯救中国,只有国家的军事力量强大了,才能赶走侵略者,才能除尽奸人。于是,苏曼殊又去帮助军队翻译外国的军事资料。不久后,因为一些误会,苏曼殊和陈少白闹翻,遭到冷落。他离开香港,来到广东番禺的海云寺第三次出家。但因为不能忍受长期吃素,这次出家只维持了几个月,苏曼殊便偷拿了已故师兄博经的度牒,悄悄离开寺庙。从此以后,他以“曼殊和尚”自称,四海漂泊,频繁往返于上海、日本和东南亚等地。1911年,苏曼殊在日本听说辛亥革命爆发,激动得喜极而泣,提笔给好友柳亚子写信说,“真是振大汉之威风”,还即兴作了两幅画《扑满图》和《惨世界》,痛批清王朝的腐朽无能。后来,章太炎创办《民报》时资金不足,苏曼殊就卖了这两幅画,资助章太炎。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流亡到日本。苏曼殊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再次聚首,在日本创办《民报》,苏曼殊发表多篇文章讨伐袁世凯。1918年春天,苏曼殊得了重病,医生嘱咐他不要乱吃乱喝,否则病就治不好了。但是,苏曼殊他平生最爱吃糖,无糖不欢,还有个“糖僧”的别称。而躺在病床上的他仍然糖不离口,甚至一天能吃掉30包酥糖。由于不节制饮食,苏曼殊病情加重。5月2日,他的生命走到尽头,留下了14个字的遗言:“但念东岛老母,一切有情,都无挂碍。”三次出家,两次还俗,只有在这一刻苏曼殊才做到了六根清净。苏曼殊虽然不是同盟会的成员,但他一生都未和革命脱离关系,他身边的朋友也都是革命党人。苏曼殊虽不是革命活动家,却是一位革命文学家。他用手中的笔为辛亥革命开辟道路,他被称为“革命和尚”,他是新文化的先驱者,亦是辛亥革命的先驱者。诗僧、画僧、糖僧、革命僧,苏曼殊半僧半俗的短暂人生,为无数在混沌中前进的中国人,举起了一只火把,照亮了未来的方向。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