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瓜分”山姆?

Wait 5 sec.

文 | 财经无忌,作者 | 山核桃在中国市场顺风顺水的山姆,迎面撞上了近年来的最大危机。近期,因上架“低糖好丽友派”等大众消费品牌商品引发“山姆选品降级”等风波后,这个“外来和尚”所面临的新危机是,它的消费者正在寻找替代品。对山姆的竞争对手而言,这是未能料到的“泼天的富贵”。过去一段时间来,在全国多地的开市客门店涌入了山姆的粉丝,还有的消费者则转向拥抱沃尔玛自家旗下的自营商品“沃集鲜”。还有一些会员店的后起之秀也打起“抢人”的明牌,如京东旗下1号会员店。短期的抢人、抢流量大战已经开启,这是“山姆风波”下,给其他零售玩家的窗口期,但短期流量的争夺能否转化为实际的客群,从流量到留量,这取决于山姆中国的反应速度和零售核心护城河的深度。1、谁在瓜分“山姆”?如果不去山姆,去哪里?对曾经的山姆信徒们而言,一个“莞莞类卿”的对象或许是最佳的选择。做了三年南京开市客代购的木木发现,过去一周,有一批山姆消费者向她频繁咨询开市客的信息,从爆品、价格、重量再到配料表,有的甚至细节到SKU的对比。据她观察,因此次山姆风波,本地开市客的客流量也有所增长:“有的找代购,有的直接办了卡”。木木说。在社交媒体上,不少山姆“信徒”也分享自己转战开市客的体验——一样的外资超市,类似的仓储货架、各类试吃和价格接近的会员费,除了距离太远外,开市客似乎成了新的选择,甚至有网友调侃:“我带山姆会员卡,能否办卡半价”。如果说开市客提供的是一种类似的外资超市综合体验,那么涌向沃尔玛自营商品沃集鲜、一号店的山姆消费者则是完全为了商品力。沃尔玛自己可能也没有想到,本来品牌区隔定位清晰的零售矩阵,会经历了一场“自家人的厮杀”——沃鲜集是沃尔玛旗下的自有品牌之一,现在成了部分用户口中的“小山姆”。一位跟风去沃尔玛购物的山姆用户告诉「财经无忌」,一开始是被社交媒体上的“山姆同款”安利种草,后来发现沃鲜集的烘焙、乳制品选品都不错。一位湖北的网友还分享自己去逛沃尔玛感受到,不仅上新速度加快,从服装、餐具到试吃档口,都感受到一股“熟悉的味道”。还有的会员店则直接打出了“收留M厂心碎信徒”的口号,京东旗下会员制超市一号会员店直接官方下场,推出了“M厂同厂直供”的计划,有用户在评论区直接在线许愿山姆下架产品,官方复刻同款。有意思的是,1号店曾是沃尔玛自己的“亲儿子”,为发力电商业务,沃尔玛在2015年完成对其的全资收购,而后又卖给了京东。曾经的“超市之王”大润发也没有错过流量。有消费者在逛大润发的时候,溜溜梅、瑞士卷等山姆同款上有了新的商品标签:“真是离了个大谱,买溜溜梅,还需要花260元办会员?”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这些会员店都在争夺山姆的短期流量,但能持续多久时间,这取决于山姆的反应速度和它们自身的零售护城河。2、“暂时没人赢麻了”对手们想要“瓜分”山姆的原因并不难理解,除了短期的流量效应外,山姆的会员购买力早就为沃尔玛带来了广阔的前景。此前在2025年沃尔玛投资大会上,沃尔玛中国区CEO朱晓静披露了山姆中国的数据——一方面是在消费收缩期惊人的业绩,已有8家山姆门店实现单店年销售额超36亿元,比肩北京SKP等顶奢商场业绩规模。另一方面,是看得见且忠诚的会员规模,当前中国山姆有效会员数突破500万,光是年费收入就超13亿元,其中“卓越会员”群体的续卡率更是高达92%,贡献了60%营收占比。不过,相比网络上山姆用户的愤怒和涌向其他会员店的网友,木木坦言,不管是开市客,还是1号店们,还没有人能真正接得住山姆送来的泼天富贵:“暂时没人赢麻了”。“没人能接住”的原因很简单。短期来看,开市客和1号店们所提供的是其实是替代山姆的一种情绪选择。木木就表示,开市客和山姆所服务的本质上不是一类群体。如果说山姆偏向年轻精致中产,开市客的家庭群体更多。同时,她认为,山姆本土化思维更强,而开市客真正的“美式超市味儿”仍然很重。不少山姆用户在转战开市客后也表示了失望——比如过远的距离、线上配送不便和大包装等。归根到底,长期来看,从规模、商品和渠道布局来看,它们还不足以真正满足山姆的忠实客群。朱晓静曾将山姆会员店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密码总结为三大核心优势:一是“优质商品+寻宝体验”的双重价值,山姆通过精选SKU和爆品能力,给到用户“预期外的惊喜”。二是全渠道的便利性,这里是指山姆较早在中国实现了“店仓云一体化”,前置仓的大举投入,提升了山姆的即时零售能力,三是“和会员间的深厚信任关系”。相较于朱晓静所言的第三点,前两者无疑是更关键的能力。除此之外,山姆所具备的还有规模优势。截至2025年6月,山姆在全国范围内已开出了56家门店,且呈现出明显的下沉和加密趋势。总结来看,规模、商品和渠道构成了当下山姆在中国的核心能力,因选品而导致的信任危机是“山姆风波”的根源。截至目前,山姆中国已下架相关商品,并回应将优化选品策略,但这些远远还不够。山姆此次风波更像是服务和品控能力下降的一次集中爆发,如何进一步回应会员关切,这将是山姆下一阶段更重要的课题。3、扩张的AB面规模是山姆中国的优势,但激进的扩张也成为了这场风波的导火索。翻开沃尔玛的财报,尽管抵抗住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营收和盈利表现都不错,但从管理层对外的表述来看,增加会员数、丰富商品品类、提升配送速度等动作,一直都是其撬动增长的关键。在沃尔玛首席执行官董明伦(Doug McMillon)的带领下,无论是狠补电商短板,还是做好本地化零售的文章,通过灵活的资源配置和对增长的渴望,沃尔玛完成了漂亮的中年转型。中国市场的优异表现,也正是撬动沃尔玛增长的火车头。沃尔玛2026财年一季报显示,截至2025年4月30日的单季内,沃尔玛国际市场会员费收入增长22%,由山姆中国引领增长,若想持续提升会员费收入,就需要继续扩张门店规模。此前据「小食代」报道,山姆计划在中国加速开店,比近年的每年约6家的拓店速度“更快”—2025年后,山姆每年将平均新开8-10家门店。提速扩张下,必然藏着隐忧——一面是要平衡“成本、效率和体验”这一零售的不可能三角,另一面还要应对中国市场同行们的像素级对标。而“会员店神话”也拉高了中国消费者对这位“优等生”的高预期,据「每日人物」的报道,山姆的商品上新速度也在不断提升,这也继续放大了对其供应链的挑战和组织体系的管理难度。盒马前CEO侯毅曾形容山姆和Costco等外资会员店企业组织体系的优势,一是采购很资深,对行业极为熟悉,二是和供应商合作的深度,合作供应商排在行业TOP1、2;三是还有专业的采购服务公司去全球比价。一位供应链人士认为,扩张之后,山姆面临着要做“买手”还是“做大卖场”的冲突,过去依靠会员制,山姆在中产人群中树立了买手心智,替消费者做决策,实现“闭眼买”。但现在,规模扩张压力下,“大卖场”逻辑又被提升至新优先级。继续夯实供应链的护城河需要时间,但扩张最忌讳时间,选择后者的沃尔玛在中国市场选择一路狂奔,势必要牺牲一定的会员体验,这是扩张带来的代价,即便是“优等生”山姆也难逃这一定论。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