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和陌生人说话,也许是时代的“隐形危机”

Wait 5 sec.

6月30日,世卫组织的社会联结委员会发布了《WHO社会联结委员会旗舰报告》。所谓社会联结委员会,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呼吁大家多联系。今年这份报告的主题是《从孤独到社会联系》。报告里说,孤独已经成了一个当今世界的普遍现象。全球平均每6人中就有一个人遭受孤独感的困扰,大约有1/4的老人处于社会隔离状态,5%到15%的青少年经常感到孤独。今天,我们通过《你好,陌生人》这本书来看看,孤独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又该怎么改变这个局面呢?作者:马慧来源:得到App《得到头条》01城市越大,关系越脆弱孤独带来的负面作用非常多。比如孤独不光带来心理痛苦,还会带来生理损伤,增加中风、心脏病、糖尿病、认知衰退和过早死亡的风险。据说每个小时,全球大约就有100人因此过世,每年死亡人数超过87.1万人。因此,世卫组织正式把“社会联结”纳入了全球公共卫生议程,呼吁各国从公共卫生的角度介入干预,提倡建立良好的社会联系。其实,关于孤独的讨论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早在1903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就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原子化的个体”,人像原子一样相互孤立。齐美尔说,人们越是生活在繁华的大都会,彼此之间的纽带反而越脆弱。而之后的100多年里,孤独现象非但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普遍。到今天,已经成为世卫组织关注的世界性问题。这个现象到底是怎么出现的?我们又该做点什么?前段时间,得到名家讲书刚刚解读了一本书,叫《你好,陌生人》。原书作者是人类学家项飙老师,这本书是项飙和六位跨领域学者的对话合集,有画家、犯罪研究者、纪录片导演、动物园园长等等。这本书的解读人是中信出版集团的执行总编辑,方希老师。虽然原书是一本访谈集,内容看起来比较分散,但是,这些访谈其实都涉及同一个核心:社会的陌生化。一个社会里,到处都是“陌生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既不关心,也不恐惧,也无所谓好奇,最普遍的感受是“无感”。人与人越来越近,却越来越不相干。这种状态下,人就会感受到生活的失控、孤独和疏离。比如,人们会觉得,陌生状态是常态。和邻居门对门住了三年,不知道对方叫什么,擦肩而过时不会想打招呼,甚至会“默契”地错开出门时间。上班同事每天打照面,心里也不觉得他们是认识的人。再比如,即使面对熟人,也不愿意建立深入关系。年轻人会刻意避免和同学、亲戚一起吃饭,把熟人关系维持在一个“准陌生”的状态。还有些人选择所谓的“断亲”,连亲人都不愿意来往。有人觉得恋爱关系中也不存在真的亲密,认为自己和伴侣只是“搭子”。02要去认识具体的人那么问题来了,这种社会趋势,究竟是由什么导致的呢?方希老师在解读中说,陌生社会的产生,某种程度上是城市发展的副产品。熟人社会中,每个人都彼此熟悉,生活方式也高度一致,人们紧紧维持着一种紧密的关联,上午谁家来亲戚,中午全村都知道。但工业化进程加速后,大量人口从乡村流入城市。在精细分工的城市体系中,每个人只负责某一小部分工作流程。人们功能不同,我不打扰你,你也别打扰我。那么,为什么人们会习惯这样的生活呢?也许是因为,这样的社会协作效率高,也适合搞创新,财富聚集的速度比传统社会要快得多。毕竟,懂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分工产生效率。但是,这也让其中的成员彼此之间越来越陌生。比如,张三是外卖员,李四是维修工,王五是程序员,大家都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不用认识彼此。那么,怎么改变这个局面呢?方希老师总结了三组关键词。第一组词是,认可与认得。按照我的个人理解,这里的认可针对的是群体,认得针对的是个体。在陌生人社会,你可能认可某个群体,但并不真的认得其中的个体。高度分工下,人们会天然形成一种倾向,用功能去指代一个人。比如你见过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认可这些群体给你提供的服务,但你并不认得那个为你提供服务的具体的人。比如,《你好,陌生人》这本书里的访谈对象之一,纪录片导演李一凡。几年前,李一凡导演萌生了一个念头,他想拍摄一部关于杀马特的纪录片。杀马特,就是“葬爱家族”那个套系,一般是五颜六色的夸张发型,化着很浓的妆,穿着非常张扬的服饰。杀马特也一度是被调侃最多的群体之一,在很多喜剧桥段里都出现过。按照李一凡的最初设想,杀马特应该是一群有想法的艺术青年,在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个性。于是,李一凡抱着这个期待开始筹备纪录片。但片子刚启动,他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尽管很多人都在调侃杀马特这个标签,但他身边居然没有人认识一个真正的杀马特。那么,杀马特都在哪呢?在寻找杀马特的过程中,李一凡导演发现,真实的杀马特和人们想象中完全不一样。首先,这些人和文艺青年几乎不搭边。杀马特的主力群体是流水线工人,大都不生活在市区,而是居住在厂区,或者工厂附近。其次,国内杀马特的起源,也和艺术关系不大。“杀马特”这个词,最初是一个叫罗福兴的农村小伙发明的。据说罗福兴从小喜欢周杰伦,觉得周杰伦就是世界上最酷的人。但某天在网吧上网时,他发现某个媒体票选全球影响力艺人,周杰伦居然不是第一,第一名是美国的摇滚歌手玛丽莲·曼森。据说罗福兴当时就认定,比周杰伦排名还高的人一定是世界上最酷的。于是,他就模仿曼森的造型,又借鉴了英文里“smart”这个词,创造了所谓的“杀马特”。最后,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后来成为杀马特?李一凡导演认为,杀马特已经成了一批工厂青年寻找群体认同的方式。好像只有借助这样一种夸张的形式,他们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过去常说,你眼中的别人的问题,可能是他自己的解决方案。比如一个人明知道抽烟不健康但还是忍不住,是因为他压力大到需要一个情绪调节工具。再比如,一个人没有主见,经常讨好他人,这可能是因为他在充满打压的环境中成长,为了避免冲突,他形成了一套生存策略。杀马特也是一样,造型只不过是那一代工厂青年表达自己身份的外在出口。要想了解这一切,只是远远地观察某个群体是不够的,你需要走近他们,去认识其中的具体的人。03做得敷衍是消耗,做得诚恳才是修复第二组词是,方便与诚恳。方便,指的是,高度分工的社会里,即使你不具备某些能力,依然能轻松获得好的服务,过上舒适的生活。比如,点个外卖,买个东西,查个资料,都是几秒钟的事。但问题是,一个更方便的世界,也更孤立。我们习惯了随时获取信息,不需要自己去“摸索”;习惯了被算法围绕,你喜欢什么,系统都能安排好。每一件相对轻松的事,都浮在表面。用项飙的话说,生活方式之下,其实没有生活。怎么办?这本书里的访谈对象之一,画家刘晓东给出的方法是,用重复打开敏感度。比如乔布斯年轻的时候特别痴迷书法,一页纸反复写几个字母,琢磨字形的美感和张力。他说后来能设计出Mac的字体系统,就要归功于日复一日练出来的“美感敏感度”。再比如刘德华,他有句特别著名的话,就是,“入行三十年,我不聪明,但我不怕练”。现代社会里,人最孤立的状态之一恐怕就是,无事可做,做事了也无感。但是,假如肯投入更多的专注,去重新进入你正在做的事情,情况或许就变了。就像刘晓东说的,重复一件事,做得敷衍了是消耗,做得诚恳了就是修复。04越陌生,越需真看真听真感第三组关键词是,流程与随机。“流程”是现代社会的效率工具,它能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不乱套,大家各司其职,高效完成任务。但有时,流程也伴随着一些副产品。比如,流程会培养出一种“不是我说了算”的习惯,这在职场尤其典型,你只做流程的执行,而不主导事件的发生。再比如,流程会“偷走”你的感受,就拿旅行来说,今天的旅行不是去陌生世界冒险,而是完成一项打卡清单。很多人只是执行了一套他人设定的程序,而讲不出自己的故事。怎么对抗这种程序化?或许可以试试,给生活引入随机性。比如联系一个很久不见的朋友,在书架上随便找一本被忽略的书,或者参加一场从来不愿意去的活动,哪怕是回家的路上没有任何理由地买上一束花,这些随机的行为都会增加生活的鲜活度。美国心理学家丽莎·巴雷特曾经说过,孤独是一种慢性压力,长期下来会损伤大脑。而解法也很简单,就是创造社会连接。不一定要多深入,哪怕跟咖啡店店员打个招呼也属于“社会连接”。越是陌生的社会,越需要真看、真听、真感受。咱们今天只做了比较简单的讨论,假如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这本《你好,陌生人》的故事,方希老师在得到名家讲书中做了更具体的解读,推荐你来读读看。7月26日,新商学第二届老板节,我们为你请来了6位拿到成果的实战派老板。他们来自AI、宠物、银发、文旅等多个赛道。他们用从0到1的亲身经历,为你深度拆解:获得2000万用户的增长路径、把新需求做成年收4亿的商业闭环、实现营收5倍增长的底层逻辑、打造B端头部账号的实战策略、值得下注的消费新机会以及AI时代的新思考。与其独自摸索,不如听听“过来人”的真实复盘。这次老板节,没有成功学,只有从一线实战得来的宝贵经验。我们想和你一起,在小变化里找到大增长,拿到真结果。👇邀请你点击下方卡片或扫描海报二维码,预约这场年度盛会👇👆👆tips:敬爱的读者朋友,由于微信的推送规则,即使您关注了我们,可能也常常收不到推送,记得点击“罗辑思维”名片,设为星标⭐️,文章每天会自动推送哦!推荐阅读马斯克政坛碰壁,打破了多少人对天才的幻想?07-23 戏剧化场面背后,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人才缺口上亿”,求职却并不轻松?07-24 就业困境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人有三欠:手欠、嘴欠、脑子欠07-22 自我接纳才是最高形式的智慧大学没教你的五个社会真相07-12 你对世界的真相了解得越清楚,对自己越有好处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得到头条》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