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荐书 每周为您提供一份好书单留言互动中随机选取读者 送出赠书 “丝瓜汤”梗源自一位博主发布的一段家庭情景短剧。剧中母亲无视儿子多次明确拒绝,以“降肝火”“丝瓜汤很补”等理由强行要求其喝丝瓜汤,儿子持续拒绝,母亲持续不依不饶地洗脑劝说,最终儿子被逼到情绪爆发。大家笑成一团,又在评论区集体“破防”:有人被丝瓜汤逼哭,有人因拒绝喝鸡汤被踢出家族群,还有人春节七天被安排了八场相亲。“丝瓜汤” 梗的爆火,本质是年轻人对家庭边界模糊的 “温柔反击”。他们没有激烈反驳,而是将这种家庭场景转化为幽默的梗,在自嘲与调侃中化解代际冲突的尴尬。当年轻人笑着转发 “丝瓜汤” 视频,配文 “我妈今天刚用排骨汤对我进行了灵魂拷问” 时,其实是在以轻松的方式传递诉求:渴望被理解,而非被 “为你好” 的理由束缚;期待平等沟通,而非被动接受长辈的人生规划。一碗虚拟的丝瓜汤,照见了家庭中 “爱与边界” 的微妙平衡,也见证了年轻人化解矛盾的智慧。或许,家庭中小摩擦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对抗,而是需要用理解与幽默搭建沟通的桥梁。长辈放下 “掌控式关怀”,孩子多些耐心倾听,才能让亲情摆脱 “绑架” 的枷锁,回归温暖本真的模样。毕竟,没有人会拒绝一碗充满爱意的汤,但更没有人愿意喝下一碗裹挟着压力的 “情感汤药”。《毒刺: 亲子关系中烦恼和痛苦的根源》【日本】影宮竜也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对十月怀胎、忍着剧痛生下的宝贝孩子,谁都是怀着憧憬,憧憬着每天快快乐乐地过日子,然而却像是输给了养育孩子的严峻现实。对于这样一些妈妈,日本亲子问题专家影宫竜也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不要过分指责自己,这个问题不可能都是你个人的问题,扎在你内心深处的那根刺是造成问题的根源,只要你意识到了这点就能变得轻松起来。”《关于爱的五种幻想》[美]芭芭拉·H.罗森宛恩 著光启书局当我们谈论爱时,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在每段关系中,我们希望得到什么?是找到“另一半”的精神共振,是灵魂的提升,还是无条件的自我牺牲?奥德修斯与佩内洛普经受了重重考验,涉过婚姻之河的包法利夫人走向幻灭;少年维特痴情无果,最终殉情,而欲求不满的唐璜总是朝三暮四;断背山里的农夫与牛仔灵魂相契,那不勒斯贫民区的一对天才少女对彼此又爱又恨……爱的故事千变万化,也并非都通往幸福。《活成卡皮巴拉》[美]雷德福·威廉姆斯 [美]弗吉尼亚·威廉姆斯 著湖南人民出版社在快节奏的当下,我们变得越来越容易不耐烦和发脾气。夹在拥堵的车流中时,我们常常愤怒得按喇叭;当外卖晚点时,我们的火气一下子就起来了;甚至只是别人翻一个白眼,我们都可能认为对方是在挑衅自己。愤世嫉俗的态度、愤怒、攻击冲动和攻击行为等,都是敌意的表现形式。本书通过心身医学领域对敌意的实证研究成果,说明了敌意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并提供了17种切实可行的情绪养生方法。这些方法不仅能使我们降低患心脏病和其他致命疾病的风险,还能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现在,卡皮巴拉已经成为情绪稳定的代名词。真诚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一改“易燃易爆”的脾气,练就拉皮巴拉那样淡定佛系、松弛自洽的心态。《情感暴力——如何非暴力教养?》[德] 安克·伊丽莎白·巴尔曼 著 晨光出版社身体上的淤青终会在某一天痊愈,但打击心灵的言语、举止行为,也就是心灵捶打,通常会影响终生,甚至会影响下一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安克·伊丽莎白·巴尔曼 (Anke Elisabeth Ballmann) 深知,儿童经常遭受影响一生的暴力。在这本书中,她用大量实例展示经常被人忽视的精神与情感暴力行为,以及这些暴力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在家庭中,情感暴力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比如言语、过度期待、严格规定,等等;在幼儿园、学校和其他机构中,发展心理学研究、依恋研究、教学研究和脑科学研究等表明,儿童仍然没有获得如预期想象般良好的待遇。但是,建造一个非暴力童年的渴望并非是乌托邦。作者在书中向所有读者阐述了如何将这一愿景变为现实,以及如何让更多儿童及其家庭从这一全新态度中受益。《为了你好》[瑞士]爱丽丝·米勒 著明室Lucida看见以爱为名的伤害,拥抱自己内心的小孩,告别影响我们一生的“有毒教育”。“原生家庭”研究先驱、“创伤叙事”开创者、国际心理学大师爱丽丝·米勒畅销代表作。《脆弱的家庭》[美]奥古斯都·Y. 纳皮尔 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在外人看来,家庭矛盾要么小到不值一提,要么大到不可饶恕。可对自己而言,其中既有难以割舍,又有求之不得。让人放不下的,到底是对方的好,还是自己的弱点?作为治疗师,奥古斯都和玛格丽特夫妇的工作便是解决这些问题,挽救其他家庭。可正因如此,他们也不得不直面自身的问题。虽然一生都在治疗别人的家庭,但这回自己家却成了“热锅上的家庭”。《拥抱不完美:重新认识失败的人生哲学》[英]乔·莫兰(Joe Moran)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鼓楼新悦现代社会鼓励每个人宣扬自己的成功之处,这反而会让我们感觉自己像个失败者、欺骗者、冒充者。这本书不打算用“一切都会好起来”这种话来敷衍了事,而是想让你放心——对所有人来说,失败都是生而为人不可避免的副产品。莫兰融合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和文学,用诙谐的口吻描绘了古往今来的失败“精彩”案例。令人惊讶的是,一些极具天赋的人(比如达·芬奇)也会被视为失败者。生而为人,失败难免——但我们可以学会如何与之相处。愿这本乐观、幽默、富有洞见的书能为你带来希望与慰藉。《我的母亲做保洁》张小满 著光启书局2020年,52岁的母亲从陕南农村来到深圳务工。独立生活十几年后,“我”与母亲在深圳相聚,重新住在一个屋檐下。我们在狭小的房间中争吵,母亲看不惯“我”的花钱方式,“我”难以忍受母亲的生活习惯。我们深陷彼此纠缠、负担和依赖的关系。然而我们彼此相爱,“我”深知母亲的软肋便是对我毫无保留的爱。于是,“我”想理解她。“我”的母亲在矿场、在建筑工地挥洒了年轻的汗水,如今在城市写字楼的几格空间中做保洁员。“我”想记录下母亲的打工史,努力穿梭过她记忆中的生命。母亲的人生为做着螺丝钉般工作的“我”建立起一块生活的“飞地”,让“我”得以喘息、回顾,珍重自己的来处。互动问题:你能接受“为你好”式的关心吗? 上期留言入选读者:微儿Vera;回家躺着;雨露甘霖(已留言回复)本期编辑/ 陈朝旭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