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BD黑拳”VS“30天审批通关”:中国创新药赛道的时间之战丨行业风向标

Wait 5 sec.

9月11日,特朗普政府拟议的创新药制裁方案引发资本市场剧震,港股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开盘即暴跌7%,百济神州、石药集团等龙头企业股价集体重挫。然而不到48小时,国家药监局的一则公告为焦虑的市场注入强心剂——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审评审批时限压缩至30个工作日,较原有周期缩短近一半。美国试图通过强化CFIUS审查、抬高FDA数据监管成本的方式,切断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核心盈利路径。中国则以“审批提速+全球同步研发申报”的路径突围,压缩从IND到NDA的全周期时间,加速临床资源的集聚效应,推动行业资源配置向更高效的创新链条倾斜。两大条款直指BD授权,但行政令仍在“草稿箱”据《纽约时报》9月10日报道,特朗普政府正酝酿的行政令草案包含两大核心条款,精准针对中国以创新药BD授权为主的关键环节。第一重针对来自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审查扩容,要求美国药企收购中国在研药物权益必须接受强制安全审查。这并非空穴来风,2022年,凯莱英收购美国CDMO企业Snapdragon因CFIUS阻挠而流产,成为医药行业首起受阻案例,当时的审查逻辑如今正从个案上升为系统性政策。数据显示,中国创新药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不容小觑。兴业证券研报显示,截至8月末,国产创新药已达成License-out(对外授权)交易数量83项,同比增长57%;披露总金额达845.31亿美元,同比增长185%,国内药企全球竞争力持续加强。这些交易中,美国药企是重要的合作方,CFIUS审查的强化可能导致交易周期延长、成本上升,甚至迫使部分美国企业放弃合作;审查加码也可能削弱中国创新药在国际交易中议价能力。第二重针对直指药品出海的核心环节。特朗普政府拟要求FDA对中国临床数据实施更细致的审查,并对提交中国试验数据的企业收取更高的监管费用。这会进一步提高中国创新药进入美国市场的门槛。据《自然》旗下综述杂志《自然评论药物发现》数据统计,2007年至2023年间,总计177家中国创新药企业的350种创新药在美国开展临床研究,总体来看,从临床Ⅰ期走到FDA批准的成功率仅为1.7%。中国创新药在美国临床试验成功情况:a.各临床阶段成功率;b.各阶段按药品类型的成功率目前,中国自主研发的PD-1抑制剂中,仅有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美国商品名:TEVIMBRA®)和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美国商品名:LOQTORZI™)两款成功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恒瑞医药的“双艾”疗法(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不得不重新提交申请,足见FDA审批的严苛程度。如此额外的审查成本和时间延误,可能让中国创新药在国际竞争中丧失时间窗口优势。不过,这些动作看似来势汹汹,实则暗藏裂痕。此次草案是与白宫关系密切的知名投资者和企业高管的游说结果,中国创新药企以成本优势和研发效率吸引跨国药企(MNC)关注,导致部分美国本土Biotech公司在融资、IPO及并购等方面的利益受到冲击,因此包括科技亿万富翁彼得·蒂尔、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等人均主张进行果断打击。但未来几年,多个MNC原有重磅药物独占期陆续结束,面临着上千亿美元的专利悬崖危机,急需引入新的产品管线以维持增长。过去一段时间,包括辉瑞、阿斯利康在内的MNC已通过License-in或合作开发等方式,从中国引入多个“便宜又管饱”的创新药项目,中国管线有着更优的投资回报率。因此,在行政令草案的相关议题上,美国国内存在明显立场分歧。白宫发言人库什·德赛已迅速回应称“并未积极考虑该草案”。多家券商机构考虑到特朗普政府执政风格,认为该政策后续不完全落地可能性较大,同时MNC等利益集团游说动力强、具体实操难度大,以及出于医学伦理考虑,也会对草案实施形成压力。中国不止卖管线,还把IND从“季度”压到“月份”在美国制裁阴云密布之际,国家药监局的审评提速政策如定海神针。根据9月12日《关于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药监局将符合要求的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的审评审批时限,从原来的60个工作日压缩至30个工作日。通道范围为满足三条标准之一的中药、化学药品、生物制品1类创新药临床试验。2018年,国家局发布了《关于调整药物临床试验审评审批程序的公告》,实行临床试验默许制以及pre-IND沟通流制度,大大加快了符合要求的创新药I期临床试验申请的审评速度。此次增设30日通道,是对默许制的进一步优化,把审评效率从“季度”压缩到“月份”。这一政策将产生多重连锁反应,最直接的影响是研发周期的大幅缩短。在创新药研发“三个 10”(10年、10亿美元、10%成功率)的行业定律下,时间就是生命,审评提速能使企业更快推进临床试验,加速产品迭代。一方面,增强中国在全球研发网络中的吸引力,推动MNC将中国纳入早期研发计划,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另一方面,本土企业拿到临床数据的速度优势,将反向提升在国际交易桌上的议价权,谁拥有更快读出数据的管线,谁就拥有下一轮融资和对外授权的主动权。更重要的是,这将引导创新药企业在战略布局上形成更清醒的共识——当出海通道可能遇阻时,国内审评效率的提升使本土市场成为更可靠的“基本盘”。根据国家药监局统计,2025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获批数量达43个,同比增长59%,其中国产创新药占比高达93%。最新统计显示,我国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数量比例超过20%,跃居全球新药研发的第二位,创新药研发上市加速起跑。从政策方向上看,国家鼓励创新药研发的基调是一直延续的,支持创新药全链条发展的工作部署正逐个落地。国家医保局7月发布的《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构建了“研发+支付”的全链条支持体系,增设商保创新药目录解决高值药支付难题,医保数据开放助力研发精准定位,完善入院通道保障临床可及性。特别是“三除外”政策(商保目录药品不计入医保自费率等指标),解除了医疗机构使用创新药的后顾之忧,为加速上市的创新药提供了市场消化渠道。整体而言,通过研发端、准入与支付、临床应用等多个层次的政策组合拳,构建了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闭环体系。政策推动下,从IND到NDA(新药申请),时间差被政策压缩,也加速了临床资源的集聚效应。头部CRO(合同研究组织)凭借更成熟的试验管理体系、更高的数据质量把控能力及更充足的site资源,能更好承接药企对临床试验提速增效的需求,临床资源或进一步向头部CRO集中;同时医保支付端“简易续约”降价温和,留给真创新的利润空间反而扩大。从长远看,中国创新药企需在技术主权与全球合作之间找到新平衡。通过审评提速、医保支持等政策,练出真正技术主权的同时跨出国门,以多元、分散、合规的国际合作网,对冲任何单一市场的制裁风险。全球化仍然是“必选项”。(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丨曹倩)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