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模型时代,技术的深度固然重要,但真正释放价值的,往往是“广度”的应用。作者以亲身实践为线索,分享了从“钻技术”到“用技术”的心路转变,揭示了大模型落地过程中常被忽视的认知误区与应用策略。作为一名在AI大模型领域摸爬滚打的产品经理,我发现很多刚接触大模型的伙伴,容易陷入一个误区:把大模型“供”起来,觉得它高深莫测、晦涩难懂,不敢轻易去尝试。但在多个场景实践后,我想分享最朴实的认知:大模型就是个“黑盒子”,我们要做的不是敬畏它,而是玩命探索它的能力边界,最终让它为我们所用。一般人接触大模型的心态变化:高深莫测-不屑一顾-有点意思-晦涩难懂-原来如此。没有接触过大模型觉得高深莫测,无从下手;用了下智能体又不专业,觉得它也就这样;开始使用大模型做一些业务,觉得还有点意思;随着业务的复杂,大模型输出的准确性,各种调优,需要了解大模型能力边界等,又开始研究大模型底层,觉得大模型晦涩难懂;经过一些大的业务项目,了解了大模型的运行机制,发现原来如此。到达原来如此这个地步就像你去餐馆点餐一样,不需要了解这道菜具体的制造工艺,你只需要说出你的需求即可。一、破除对大模型的“高深“滤镜大模型的底层原理(如千亿参数、Transformer架构)确实复杂,但对产品经理而言,大模型更像“能力未知却可交互的黑盒“,但它不是“输入问题就出完美答案”的魔法棒。比如我最初做大模型应用时,曾默认它能“通吃”所有领域,能够理解我所有的问题,结果往往结果不随我所愿。这让我明白:大模型是有能力边界,只有通过“投喂任务+观察结果”的反复测试,才能摸清它在哪些场景“超神”、哪些场景“拉胯”。与其敬畏它的“高深”,不如把它当成需要琢磨的“工具”。二、为了“用得准”,需要做哪些事?既然大模型是“黑盒”,如何让它在业务中输出准确结果?我们围绕“准确性”落地了三类手段:1. 微调:让大模型更“懂”特定领域大模型预训练的知识是通用的,但每个行业(如金融、医疗)有专属术语与逻辑。“微调”就是用行业专属数据再训练大模型,让它贴合领域特性。比如做金融客服大模型时,我们用银行产品手册、理财案例等微调后,它回答“基金定投怎么选“在这几款基金方案上给与我建议和选择”的专业性,远胜通用大模型。2. RAG(检索增强生成):解决“知识过时+专业深度”问题大模型训练数据有时间局限性(如训练到2023年),且对超细节专业内容记忆有限。RAG的逻辑是:先从外部知识库(企业文档、行业数据库等)检索相关信息,再“喂”给大模型,让它基于最新、最专业的内容生成答案。像做法律文书辅助生成时,通过RAG实时调取最新法条与案例,大模型输出的文书就不会出现“引用旧法”的低级错误。3. Prompt优化:用“精准指令”引导输出Prompt(提示词)是我们与大模型交互的语言。一份好的Prompt能让大模型更精准理解任务。不同场景有不同样式的prompt,当然这是其他前辈的总结,我们不能按部就班,应该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优化prompt,直到输出我们需要的结果。三、AI产品经理的终极落点:回归业务流所有技术手段(微调、RAG、Prompt)都不是目的,让大模型解决业务问题才是核心。不要把大模型当成孤立的“答题机器”和“神”,它只是业务流程的一环。比如做“AI面试助手”时,我们设计了“简历上传→大模型匹配度评估→生成问题→用户回答→大模型总结→生成新问题”的闭环工作流,让大模型在每个环节精准出力,同时通过流程保障结果连贯性。比如做企业智能客服,业务目标是“降低人工压力、提升问题解决率”——此时大模型的价值,不是“话术多优美”,而是“能否准确识别问题、调用正确知识、给出能解决问题的回答”。再比如做AI内容生成工具,业务目标是“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大模型就得快速生成符合平台调性、无差错的文案,同时降低运营的修改成本。大模型脱离业务,技术玩得再花,也只是空中楼阁。最后结论:别被大模型的“技术光环”唬住,也别沉迷于调Prompt、做微调的“技术快感”。作为AI大模型产品经理,核心任务永远是:理解业务痛点→思考大模型能在哪环节创造价值→用技术手段(微调、RAG等)让大模型精准出力→最终让业务变得更好**。把大模型当成需要琢磨的“黑盒工具”,扎根业务去试、去调、去优化,才是落地大模型应用的正确姿势。本文由 @luffy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CC0协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