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來源,Getty Images香港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於周三(9月17日)公布,有傳媒引述消息稱,政府可能進一步放寬八所受資助大學招收非本地生的上限比例。近年香港政府以「高才通」等計劃吸引新移民,政策允許新移民子女以「本地生」資格入讀資助大學,但隨之而來的內地「考試移民」引發爭議。這一群體指的是一些內地無意來港工作的「高才通」人士,為其子女安排參加相當於內地高考的香港大學升學考試DSE,然後以「本地生」身份申請入讀香港八大。港府早前已修改大學生資助門檻,受養人身份的新移民子女須居港兩年才有資格獲資助學額。在此之前,有香港學校被揭發涉嫌向從未在香港就讀過的學生提供「香港學籍」,以助其在深圳等地以香港「本地生」身份參加DSE考試並申請入讀香港八大院校。BBC中文整理數據,採訪大學職員以及立法會議員,解釋這一現象的由來和未來走勢。什麼是香港DSE考試?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是香港六年制中學課程的評核,功能類似於中國內地的高考,每年約4月開考,7月發放成績,作為大學錄取的成績依據。Skip 熱讀 and continue reading熱讀羅馬尼亞成為第二個報告俄羅斯無人機侵入領空的北約國家柯克槍擊案疑犯「不配合」調查 猶他州長多次批評社群媒體「我們認識這家人」:猶他州小鎮居民被指控殺害查理·柯克,其鄰居表示難以置信台灣「八點檔一姐」江祖平控訴遭下藥性侵,權勢性暴力引關注End of 熱讀考生分為兩種,分別為在註冊中學就讀的「學校考生」及「自修生」,並沒有限制考生的國籍、戶籍或所居地。香港共有八間獲政府資助的大學,每年合共提供1.5萬個學士課程學額。本地學生在四個核心科目——中文、英文、數學及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社科)——及其他選修科目達一定要求,便符合資格可透過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申請本地資助的課程,每年學費約4萬多元,這一價格只相當於非本地生學費的1/4至1/3。JUPAS申請人必須為本地學生,當中包括香港永久居民、單程證持有人,或以受養人簽證來港未滿18歲的學生等。教育局2024年初回覆立法會的提問表示,過去幾年,以文憑試成績入讀資助大學的學生比例,佔所有本地學生總數約八成。內地就讀的學生為什麼能考香港DSE?內地背景學生要報考香港DSE,一是要到香港註冊中學就讀,成為「學校考生」;否則須符合以下其中一項條件:曾應考文憑試,或在考試年份已足19歲,以「自修生」身份應考。8月中旬,有港媒曝出內地教育機構與香港本地學校合辦DSE課程,有個案懷疑涉及「雙重學籍」問題,即香港本地學校向內地讀書的學生提供香港學籍,被指是「借殼辦學」。香港教育局隨後成立「突擊巡查小隊」,並設立「舉報機制」打擊違規行為。自2024年起,考評局還收緊自修生報考要求,如持非文憑試的學歷報考,須經特殊報考申請,提交指定表格及相關學歷證明文件,2024年及2025年內地分別有約1170名及約2370名自修生經此途徑報考。考評局向BBC中文表示,因近年申請個案大增,決定適當修訂2026年及以後文憑試關於特殊報考的申請安排及所需證明文件,加強核實與審批。去年,一間深圳教育中心為一批內地考生以自修生身分報考2025年的DSE,但因為未能夠提供官方辦學證明,大部分學生被考評局拒絕報告。該中心入稟申請司法覆核獲批,最終考評局改為批准報考,涉事機構則撤回司法覆核。區先生(化名)在一間本地大學工作,熟悉院校收生情況。他解釋兩者關連:內地考生以自修生身份報考DSE,考評局或需逐個核查,「有一個不穩定因素,不確定考評局是否批准」,若不獲批,變相浪費備考工作;坊間機構聲稱能與香港中學掛鉤,提供學籍,「若然能夠跟學生保證,一定能為你報考DSE,那是否很不同?」他分析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內地學生毋須來港就讀,減省住宿開支,甚至保留內地學籍,能兼顧高考及DSE。內地背景考生從何而來?綜合傳媒報導及官方數據,自2022年各項人才計劃實施,2023年至2025年7月底逾12.6萬名18歲以下未婚及受養子女獲准來港。申請JUPAS的受養學生人數上升,由5年前的200人升至2024/25學年的1048人,升幅逾4倍;至2023/24學年,受養人獲資助課程錄取人數已倍增至185人。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會長、香港立法會議員尚海龍向BBC中文表示,根據幾年的跟縱調查,有三分之二人才計劃來港者,其主要目標都是為了子女讀書。上述區先生向BBC中文解釋,「一定是拿著香港身份證以及報考DSE,才能以JUPAS報名。」但據他了解校內部分收生數據,今年該大學至少有約40至50錄取學生雖是名義上JUPAS「本地生」,但屬於「完全大陸背景」——例如就讀的中學及過去曾參與的活動均在內地,並不限於大灣區,甚至遠至北京、瀋陽,「他們不可能是來香港上課」,註冊資料或沒有本地電話號碼、採用內地常用的電郵註冊,估計這批考生就是以自修生形式報考DSE。他表示,過往只有零星同類個案,估計今年大幅增加與政府的高才通政策有關,質疑若這批受養人學生未曾來港讀書,「享用本地人身份去享受一個資助的大學學位,是不是公平呢?」他亦指出,另一原因或是早年「雙非」學童回流。「雙非」即父母是內地居民,但因港出生而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自2001年人數不斷增加,直到2012年「雙非」孕婦赴港產子被叫停。前香港特首梁振英日前亦撰文表示,從明年開始的五年,共有15萬餘名年屆18歲的「雙非」可以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報讀香港大學,認為要及早妥善處理相關議題。熟悉教育事務的區先生認為,近年DSE連番改革,包括中文取消「聆聽及綜合能力」及「說話能力」試卷;通識科由「很本地」的內容,改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社科),評級只有「達標」與「不達標」;數學科延伸部分(M1、M2)成為獨立選修科目,而內地考生強項為數理科目。「讓內地學生可以考是一個很重要的考慮,」他認為。圖像來源,Getty Images港府正如何堵漏?根據大學聯合招生辦事處資料,2022年至2024年的香港DSE申請人數不到4萬,惟今年突然增至約4.2萬人;過去三年獲得錄取資格的百分比一直約為40%,今年則跌至36.53%。社會有聲音關注,「雙非學童」及受養人子女湧港報考DSE,一方面拉高成績,另一方面會影響本地資助學額。不過,教育局日前發表文章,強調文憑試與俗稱「拉curve」(鐘形曲線)的制度不同,香港學生的成績不會受內地自修生成績影響。文章又指,部分「雙非兒童」或許選擇留在內地生活和就學,又或者在中小學階段已到香港就學,並沒有在將近適齡報考大學時,大量來港參與DSE以升讀香港院校的情況。面對受養人子女的情況,教育局在今年7月底加入居港年期規定,要求持受養人簽證者申讀資助課程時須居港滿兩年,否則不能申請資助學費。新規定2027/28學年起實施,首年設過渡期,申請者只需符合一年居港要求。過去曾經有受養人長居國內,報讀內地和本地學校合辦的課程,變相以「掛單」方式用本地生身分報考JUPAS。當局表示,新措施下即日來回會視作離港,將不符合居港規定。如果受養人不符合居港年期,仍然是可以透過大學聯招報考學校,只是無法享受學費資助。立法會議員尚海龍表示,新政策出台,大部分高才亦滿意安排,認為本地大學主要誘因仍在,受養人仍然是「本地生」,只是讀書成本「貴了些」,預計日後政策再改動的機會不大。據他目前估算,有不少於200名家長在新政策出台後立即帶子女來港叩門入讀本地中學,甚至會有零星家長擔心未能在質歷較好的中學插班,直接帶同子女來港先修讀補習社,以滿足居港年期要求獲取資助學額。圖像來源,Getty Images未來趨勢在新政策下,受養人和「雙非」學童帶來的競爭仍在。區先生認為,「多了人跟你競爭,入學的機會自然是小了,這個是很自然,我不明白為什麼會沒有影響」,而目前政府沒有規劃,亦無法規劃,「不知道明年有多少人考、有多少人爭大學」。教育局發言人回覆BBC中文查詢時表示,政府進行人口估算(包括相應的學位估算)時,會考慮過往的趨勢和現行的政策,並一直有將「雙非兒童」包括在內。區先生坦言,問題不在於招收「內地背景學生」,院校按例是「擇優而錄」。「若然大學聯招的本地學額,最後是由內地學生佔用,那我們的比例就改變了。」他認為最終有可能演變成「本地生變成少數,內地生是多數」。自2024/2025學年開始,政府資助的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已從20%提升一倍至40%。投考香港DSE的風氣近年進一步漫延至沒有香港身份證的內地背景學生:即他們沒有香港身份證,無法參與JUPAS享有學費優惠。本地大學職員陳小姐(化名)向BBC中文透露非本地生的收生情況:過去幾年僅有零星學生會採用DSE成績報考,近年此類學生則上升至10%以上。熟悉另一間大學收生工作的何先生(化名)表示,在2024學年,約有200多名學生選擇以文憑試成績報考大學,2025學年以此形式的報考人數則倍增,急升至接近2000人。「他們不介意付出這一筆錢,也要來香港讀書。」政策背後的考慮教育資源是香港吸引新移民尤其是內地移民的主要因素之一,對於香港政府來說,需要平衡「搶人才」帶來的正反影響:新人口帶來的資金、技術、消費和隨之產生的新就業機會,以及他們可能佔用的本地資源尤其是公共資源。港府似乎頻頻出招應對人才政策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卻在繼續引進更多非本地生。陳小姐分析,生育率下降導致收生不足,多間中小學已殺校,大專院校所獲得的資助與學額直接掛鉤,對於院校來說,「每一個學生就是錢」,某程度並不會在於學生是否來自「本地」,「在一個大趨勢、大環境的框架下,本地生不是優先事項」。她亦質疑,目前的教學及宿位等資源能否應付如此龐大的學生人口,過去曾有內地學生無法適應本地生活而輟學,但認為在目前政策下,處境最困難的是本地基層學生,因先天資源已不足,面對的競爭對手由本地名校學生,變為「與大江南北的同胞去比拼」,「他們可能會處於一個更加弱勢的環境」。被問及高才通受養人子女是否爭奪本地生資源,立法會議員尚海龍表示,大學的目標就是希望招收更聰明、拔尖的學生維持學校聲譽,他指曾與大學招生負責人商討,對方稱「如果MIT和哈佛大學只可以在波士頓地區收生,會造成甚麼呢?它一定不可以成為全球知名大學。」他又指,日後如果沒有「雙非」學生,加上本地少子化,原定的1萬5千個資助學額都可能無法用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