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世界变得越来越吵,视频的节奏越来越快,画面里的元素越来越多,一个几秒钟的短视频里,似乎塞满了几分钟都消化不完的梗和信息。如果你有这种感觉,那么你可能已经感受到了下一代内容浪潮的脉搏。最近,YouTube发布了一份《下一代创造力文化与趋势报告》,指出当今的Z世代正凭借其与生俱来的高数字素养,超越传统的消费者角色,成为网络内容的核心创作者、策展人与文化影响者。报告还提出了一个概念——创意极繁主义(Creative Maximalism),认为这种信息密集、共创共享、玩梗成风且融合全球视野的新创意语言,是Z世代的母语,正在重塑全球流行文化的面貌。极繁主义并非一个新词,它最初源于艺术与设计领域,以其反对极简、拥抱喧嚣、崇尚More is more的哲学而闻名。从Gucci色彩碰撞、图案层叠的时装,到草间弥生令人眩晕的无限镜屋,都是极繁美学的代表。它追求一种充满活力、近乎过剩的视觉表达和体验。而创意极繁主义正是在此精神内核上的数字时代延伸,但要真正理解这个概念,我们需要先回到 Z 世代的文化特征和内容偏好上。01 Z 世代的文化特征和内容偏好Z 世代的注意力已经从传统电视转向了网络创作的内容。数据显示,他们观看电视和电影的时间比普通人少26%,而花在社交平台和 UGC上的时间却多出54%。在他们眼中,主流媒体已不再是日常生活的中心,反而是同龄人的创作和表达,更能代表他们的真实世界。这种文化自信和影响力在数据中得到了体现:66% 的 14–24 岁年轻人认为,同龄人对网络热门话题有巨大影响,而成年人(25–49 岁)中只有 49% 持相同观点。换句话说,Z 世代不仅相信自己有影响力,也正在主动定义互联网的流行语境。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文化认知和日常行为深受网络塑造:58%认为自身幽默感由互联网塑造;60%表示从网络创作者处习得习惯、传统或仪式;59%承认个人风格受在线内容影响;62%会使用从视频或网络梗中学到的语言。这些数字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原生文化。对于他们来说,互联网并不是生活的补充,而是塑造身份、社交方式和美学趣味的主要空间。他们成长于 YouTube、Minecraft、《江南Style》等全球文化现象之后。YouTube 让他们从小就熟悉由创作者主导的内容;Minecraft 和 Roblox 这样的游戏,让他们习惯在开放世界中进行自由创造和社交;而《江南Style》的全球爆红,则让他们从小见证跨文化传播的常态化。这意味着,他们所处的媒体环境是无国界的、可定制的、参与式的,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创意极繁主义诞生,成为他们表达自我、连接世界的最佳方式。02 创意极繁主义的特征创意极繁主义通俗来说就是一种恨不得把所有好玩的梗、特效和信息都塞满屏幕,让内容看起来信息量巨大,又热闹非凡的创作风格,它有四个核心特征。视听复杂性和过去电视电影那种慢节奏、单线条的叙事不同,Z 世代习惯的是满屏信息的冲击。他们从小接触电子游戏的复杂界面、动漫的快节奏视觉语言,再到短视频时代人人可用的剪辑工具,天然适应这种多重输入的创作风格。YouTube 上爆红的《Skibidi Toilet》,讲的是马桶人和摄像机人之间的荒诞大战,视频里充满了快节奏剪辑、怪诞画面、荒谬设定,看似杂乱,但也是一种极繁主义的表达:不断堆叠的信息量和夸张的视听刺激,才让观众欲罢不能。内容共创性创意极繁主义不是作者独白,而是全民接力。Z 世代在内容里更习惯参与感,他们愿意通过二创、弹幕、评论去补充剧情,甚至和原作者一起扩展故事。比如,《EPIC: The Musical》最初只是作曲家 Jorge Rivera-Herrans 的个人作品,但很快演变成粉丝共创的庞大项目。有人为它绘制动画,有人写同人故事,还有人做翻唱,最终形成了一个集体叙事的同人宇宙。在中国,这种现象在 B 站也非常普遍。UP 主们会基于某个游戏、动漫或梗,创作大量的二次同人作品,而粉丝则通过弹幕、评论和二创视频继续接力。这是创意极繁主义的典型生态。热梗流动性极繁主义内容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把最新最火的梗塞进作品里。这一点不用解释太多,从发疯文学,到I 人 E 人,中国每年都会诞生不少热梗。这种方式既能增加内容的共鸣度,又能让创作保持高度在场感。毕竟,网络流行语本身就是 Z 世代的文化暗号。全球文化性和过去那种本土文化主导不同,今天的年轻人从小在 YouTube、TikTok 上看各种全球化内容,他们对跨文化接受度极高。韩国的《Alien Stage》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是一部关于外星歌唱比赛的虚拟动画剧,以其黑暗的主题、独特的音乐和精良的制作,吸引了全球范围的粉丝,其中美国甚至是其最大的观众来源地。这种韩国制作、全球消费的模式,已成为新常态。要说极繁主义的极致案例,就不得不提 2025 年最火的现象——“意大利脑腐”,在中国也叫” AI山海经“。它起源于脑腐这个网络词,带点中二+恶搞的荒诞意味。后来加上 AI 生成技术,各种怪诞角色和奇怪的名字不断出现,配合意大利语和魔性音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邪典式宇宙。截至 2025 年,仅“意大利脑腐”相关视频就超过45 万条上传。在中国,这种风格也有类似案例。比如短视频平台上的 “林黛玉大战孙悟空”,甚至“林黛玉联手伏地魔乱战”的视频。粗糙的特效、混乱的叙事、各种毫无逻辑的角色乱入,夹杂 AI 痕迹和网络梗,完全是一种“中国版的脑腐”。03 对品牌与行业的启示抛开那些看似古怪的内容形式,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创意极繁主义代表了一种新的内容创作趋势。随着 AI 工具的普及,这类内容的创作门槛持续降低,其数量和影响力必将与日俱增。事实上,一些前瞻性的品牌和机构已经开始接纳这种风格。零食品牌 Nutter Butter、体育巨头 NFL,甚至好莱坞的影视公司,都已在尝试用极繁主义的语言与年轻观众对话。对于品牌和行业来说,我认为这拥抱这种趋势,要做到以下几点:拥抱数字原生场景与语境Z 世代的娱乐、表达和社交,几乎完全以网络为载体。要真正触达他们,品牌必须立足于网络空间与文化语境。这里的语境不仅是语言层面的模仿,而是对年轻人文化内涵的深度理解。一个经典案例就是雷军的“Are you OK”。原本是一句略显尴尬的英语,但在 B 站上,被无数网友二创成鬼畜视频,加上特效、剪辑、音乐,成为网络狂欢。小米也没有制止,反而默许这种创意。结果,品牌和用户站在了同一文化场域里,真正玩到了一起,至今还是小米重要的品牌资产。从小众文化中寻找灵感与其费力追逐稍纵即逝的大众流行,不如将目光投向那些充满活力的亚文化圈层。这些圈子往往是新梗、新思潮的源头,也是创意极繁主义的天然孵化器。品牌可以在这里找到最鲜活、最前沿的创意火花。例如,淘宝举办的丑东西大赛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它没有选择传统的美,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将这种混乱、多元、不完美的丑作为一种独特的品牌文化来庆祝。这契合了当下年轻人热衷于审丑、发现和分享丑东西的网络行为,将一个小众趣味转化为了大众话题。鼓励二创,放弃控制权品牌不应害怕用户“玩坏”自己的形象。相反,主动提供易于二次创作的素材,如一段简单的旋律、一个开放式的话题、或是一个可供 P 图的吉祥物。通过发起挑战赛、评选活动,并对优秀的用户创作给予奖励,品牌能有效地让用户成为自己的免费宣传队。国民品牌蜜雪冰城的主题歌“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便是通过这种方式,在各大平台被用户进行海量二创,从一首简单的广告歌,演变成为了一个深入人心的网络梗。拥抱不完美,追求网感而非质感在极繁主义的语境下,过度精致反而显得疏离。年轻人更偏爱有网感的内容,看起来就像是他们自己做的,而不是广告公司花大钱制作的。多邻国的吉祥物猫头鹰穿着奇装异服,在办公室里尬舞,会追星(,还会 P 图、吐槽、玩 TikTok 热门挑战。很多视频制作粗糙,用的就是平台原生滤镜、贴纸和背景音乐,但信息量大、随性即时,反而让用户觉得真实、有趣。这种不完美,其实是互联网时代的真实感,它不是缺陷,而是年轻人认定的社交货币。结语创意极繁主义看似嘈杂、混乱,但它背后折射的是 Z 世代的文化逻辑:他们希望参与、希望表达、希望在内容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在这场转变中,AI 扮演了至关重要的催化剂角色。它将复杂的视听创作门槛大大降低,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成为极繁主义艺术家。这预示着未来的内容生态将变得更加拥挤、混乱,但也无疑会更加多元和充满活力。对于品牌和创作者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传统意义上追求质感和可控性的传播逻辑正在失效。而机遇在于,内容的价值不再仅仅取决于其本身的精美程度,更取决于它能激发多少互动、衍生多少梗、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用户自我表达的素材。未来的内容战场,胜利可能不再属于那些讲述完美故事的人,而是属于那些最擅长发起一场好玩的游戏,并邀请所有人参与其中的玩家。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寻空】,微信公众号:【寻空的营销启示录】,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