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截图成为流通的“证据”,当舆论开始倒逼企业反思,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为什么这样的事件会发生?它揭示了什么样的职场生态?近日,小米高管王腾被辞退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随之而来的是一张号称“内部泄密”的聊天截图在网上热传。(篇幅原因仅展示部分截图)这张图其实由小米的“超级小爱”生成,其真实性无法考证,更像是对公众猜测的整合,但它描绘的场景却无比真实——一次看似寻常的私下聊天,几句模糊的利益暗示,就可能轻易越过了公司最敏感的红线。无论这张图是真是假,它都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每个职场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手里那些公司信息,到底哪些能聊,哪些打死也不能说?“泄密”这两个字的背后,远不止是商业间谍式的窃取,更包含了无数模糊地带的人情世故和虚荣心作祟。不是所有 “内部消息” 都叫 “机密”,但你分得清吗?不少人觉得,只有苹果新机型的设计图、华为的芯片代码才算机密。其实不然,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信息藏着不同的“安全等级”,可以按“风险程度”分三类:1. 绝对红线区:动了就可能 “卷铺盖走” 的这一类没任何商量余地,碰了就是职业风险,甚至可能触犯法律。未发布的产品核心信息:任何未官宣的产品设计、代码、参数、价格、发布时间等信息,都是最高级别的机密。哪怕是发给“关系铁”的媒体朋友、行业熟人,都是在雷区蹦迪。核心财务与战略数据:详细的月度销售报表、年度盈利计划、重大投资并购方案,这些绝不能外泄。要是偷偷告诉亲戚朋友“公司要涨股价”,让他们提前炒股,这就不只是违规,而是涉嫌内幕交易的违法行为了。客户资源与核心源码:客户的联系方式、合作合同细节,或是公司吃饭的“家伙”——核心程序源码、技术专利,这些是公司的命根子,敢动基本就告别这个行业了。2. 灰色高危区:在‘炫耀’和‘违规’之间,只隔着一层模糊的窗户纸很多人栽跟头就栽在 “觉得小事无所谓” 上,这类信息破坏力藏在细节里,后患无穷。内部薪酬福利:“你这个月奖金发了多少?”“新来的同事工资比我还高?”大部分公司都要求薪酬保密,不是怕员工知道“差距”,而是怕公开后引发攀比、不满,搅乱团队氛围。你要是把部门奖金分配表随手发在群里,不出半天准炸锅。未敲定的人事变动:“听说XX要被调走了?”“老板要裁XX部门了?”这种没实锤的消息传得比谁都快,很容易造成人心惶惶,大家没心思干活,就想着“会不会轮到自己”。匿名区的吐槽与八卦:觉得披个马甲在匿名论坛骂老板、吐槽公司政策“没人知道”?可一旦说漏了“我们部门上周丢了个大项目”“老板昨天在会上发了火”这类细节,很容易被对号入座。严重时,企业也有权通过法律途径向平台申请“掀马甲”,实名上网时代,别抱侥幸心理。模糊的“行业交流”信息:比如朋友问“你们公司这个业务利润率多少啊?”“你们接下来要重点推哪个产品?”,别觉得“随口聊聊没事”,这些模糊信息拼起来,可能就是竞争对手想要的“战略方向”。3. 安全分享区:可以聊,但要讲究 “姿势”不是所有内部信息都得藏着掖着,巧妙地分享这些信息,不仅能展示你对公司的认同感,还能为你个人的职业品牌加分。公开的公司动态:比如公司官微发的团建照片、年会抽奖活动、面向家属的开放日,这些正能量内容晒出去,还能帮公司做免费宣传。行业公开信息:比如公司参加行业展会的照片、CEO在公开峰会上的发言、官网能查到的业务介绍,这些随便聊,不算越界。守住边界不难,记住这几个原则光靠员工自觉不够,公司得有“硬规矩”;但对我们自己来说,更要绷紧脑子里那根弦。分享几个接地气的建议,照着做准没错:1.对公司:别再“亡羊补牢”,提前做好规范给信息贴“标签”:重要文档明确标“绝密/机密/公开”,比如“产品规划书(机密)”,让大家一眼知道轻重;用案例做警示:培训别光念条款,多讲“某同行员工因传薪酬被辞退”“某公司因泄密丢了百万订单”这类真实案例,比空道理管用;工具上“设防”:涉密文件禁止微信转发、加水印,公司电脑限制U盘拷贝,从工具上堵死“失手”的可能。2.对个人:记住 4 个 “不”,少踩 90% 的坑“不确定的,就不说”:拿不准某件事能不能聊、能不能发,最优解就是闭嘴。别觉得“就说一句没事”,很多泄密都是从“随口一提”开始的;“拿不准的,就去问”:不知道作品集里哪些数据要模糊?直接问领导:“老板,我想把之前的项目放进作品集,哪些信息需要处理一下?”一句话的事,能避免一堆麻烦;“工具不混用,就少失手”:涉密信息只用公司电脑、企业微信、内网邮箱,别用私人微信发方案、用个人邮箱传报表;私人手机别拍会议白板、涉密文档,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物理防线”;“不碰利益线,就不栽大跟头”:别为了数码博主请的一顿饭、几百块红包,就把公司信息当“人情”送。王腾事件就是教训——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小恩小惠换不来好前程,只会砸了自己的饭碗。我的亲身经验:个人展示,最考验 “分寸感” 的地方我想再专门分享一个真实案例,前两年我带过一个下属,能力挺强,准备跳槽时犯了个错 ——他把负责的项目原封不动做成了作品集,连具体销售额、内部设计稿、未公开的策略方案都放进去了,直接挂在了公开网站上。没两天就被同事看到,捅到了老板那里。虽然他只是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但老板觉得他泄露了商业机密,最后离职时闹得很不愉快。这件事给我敲了警钟,马上安排内部培训,后来团队有人要离职,我都会特意提醒:“作品集可以做,但一定要‘脱敏’,别把公司家底露出去。”那怎么科学的“脱敏”呢?这里我给大家几个明确的建议:1.能展示的你在项目里的具体角色(比如“负责用户增长模块”);项目的公开背景(比如“为提升产品复购率做的优化”);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论(比如“通过用户分层运营提升转化”);模糊的数据信息(比如“复购率提升20%”,别说“从5000单涨到6000单”)。2.不能展示的带具体数字的原始报表、核心数据图表;未公开的战略文档、内部会议纪要;源代码截图、技术实现细节;客户的联系方式、未公开的合作需求。你要秀的是“你的能力”,不是“公司的内部情报”。同时,务必注意场合:某些情况下,私下给面试官现场看可以,但不能公开发布到网上。最后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是我们职场行走江湖的通行证。而 “嘴严”、“有分寸”、“守边界”,就是这张通行证上最重要的 “防伪标签”。守住信息红线,不只是 “不踩雷”,更是在攒 “职业信用”——领导知道你 “靠谱、嘴严”,才敢把核心工作交给你;同行知道你 “守规矩、有底线”,才会真的认可你的专业。别让一时的虚荣、侥幸,毁了自己攒了很久的职业口碑。与各位共勉。本文由 @硬核PM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