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资深班主任大实话:最受老师喜爱的,反而是最麻烦的孩子……

Wait 5 sec.

作者:主创团·瑾山月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前几天,我去女儿学校旁听了一堂公开课。课堂讨论环节,有学生就难点问题反复与老师沟通。整个过程,老师讲得仔细,学生听得认真,效果非常棒。当天回家,我就问女儿:“你平常也这样向老师求教吗?”女儿很不屑地摆摆手说:“我才不,那样太麻烦人了。”“那你从来没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的吗?”“我都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就不管了,反正我不好意麻烦别人。”听女儿这么说,我忽然明白了。怪不得她成绩一般,和老师的关系也比较疏远,原来是“太独立”了。虽说孩子独立点好,但现在看来,凡事只靠自己,也有弊端。就拿学习来说,不懂的地方孩子不去问,硬靠自己想,很可能最后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如果能问问老师,得到有效的指导,说不定就茅塞顿开了。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单个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学会求助,懂得借力,是孩子应有的生存智慧。图/摄图网因为独立太多孩子走入“不敢提需求”的误区到底该不该麻烦人?就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一位执教15年的朋友。作为资深班主任,朋友说:“你先弄清什么是‘添麻烦’和‘求帮助’。”一句话,瞬间理清了我的思绪。对啊,孩子认为的麻烦别人,大多是正常需求。问个问题、帮个小忙、寻求指导、排解情绪,诸如此类,算不得添麻烦。那为什么有些孩子,就是不好意思呢?网友@郑老师曾探讨过这个问题。他分析:“脸皮特别薄的孩子,往往害怕被拒绝、被讨厌,很容易内耗。”为了避免这些,这些孩子无论多难,都不愿开口求助。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被称为“依赖无能”。从根源上说,源于父母对孩子的一些引导与影响。比如,夸大独立的重要性,凡事要求孩子自己搞定;比如,陪伴时间少,缺乏情感链接,导致孩子性格孤僻;再比如,经常敷衍或拒绝孩子,给孩子留下“大人不好说话”的刻板印象。武志红老师曾说:“很多人怕麻烦别人,但不麻烦彼此,关系就无从建立。”我那个班主任朋友也说,老师很喜欢主动的学生,与这些孩子也比较容易亲近。反而是那些很独立、很要强的孩子,总让老师找不到突破口,不知道怎么帮助他们。还看过一个案例。有位妈妈,为了培养儿子的独立性,专门送他去寄宿学校。临行前,妈妈反复叮嘱:“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要给老师添麻烦。”孩子谨记于心,结果去学校后,他难以适应,几周后就患上了轻度焦虑症。妈妈接他回家,一番询问才知,儿子在宿舍被同学孤立,功课也跟不上。但他就那么硬扛着,直到情绪出现异常,才被大人们发现。走出家门,没了父母的帮衬,孩子若不懂得寻求帮助,那他的路会很难走。图/摄图网越会“麻烦别人”的孩子将来越容易成功看过一个话题#为什么有些人,越活越封闭#。一个扎心的回答:因为太要强、太腼腆,太克制。我的高中同学小吴,就是很好的例证。她是我同桌,班里的尖子生。记得当年在学校,一到课间休息,她就向老师们请教问题。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竟然向体育老师请教怎么长跑。小吴说,高三压力大,她想每天长跑三公里,缓解压力。体育老师是个五大三粗的小伙子,同学们向来躲着走。只有小吴,大胆走过去,咨询这咨询那。老师告诉她:“练长跑,你得有科学的方法……”随后,老师就跑前热身、呼吸节奏、跑步姿势、发力点、跑后拉伸,做了很细致地分享。之后几周,老师还给小吴当了好几次陪跑员,直到她能顺利跑下五公里。很多年后,小吴对我说,其实当时的她特别焦虑。她不擅长体育运动,就怕自己毕业前的体育考试不过关。尤其是跑步这一项,她自己怎么练也不行,这才找老师求助。有了这次成功经验,在之后的求学和工作中,小吴碰上搞不定的问题,都能及时向外求助。她自己很努力,又有外界的支持,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非常好。美国神经心理学家路易斯·科佐利诺说:“一个孩子的生存竞争力,不取决于他自己能够做多少事,而是取决于他能获得多少人的帮助。”这世上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需要向外借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收起没必要的“不好意思”,大胆地打开自己,寻求帮助。就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面对九九八十一难,他从不硬拼,该请救兵就得请。黄风岭上请灵吉菩萨,通天河上请来观音,金兜山上请来太上老君……跟大圣学学,该麻烦别人就麻烦。脸皮厚一点,没什么坏处。图/摄图网父母要做的,是鼓励孩子向外走与世界产生链接自从踏入社会,我越发看清了一个现实。能力再强,若没了与外界的链接,人就是一座孤岛。只有加强合作,人才能轻松打开学习工作的局面。班里的学霸,大都把各科老师当成了私教;单位里的精英,也特别会团队协作,借力打力;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做研究、搞创新,也都会向前辈取经……所以,要鼓励孩子向外走,加强与世界的链接。但我们的“鼓励”,得综合安全、教养等各个因素。第一点,消除孩子心中的顾虑。你可以问他,如果有人找你帮忙,你是不是很开心,觉得自己做了有意义的事。那你求助别人,就不要觉得那是一种过分的打扰,大部分人都会真诚地对待你。即便被拒绝也没关系,你总能找到那个可以热情帮你的人。第二点,非常重要,识别哪些人可以求助。不是随便一个人,就可以跑去“麻烦”对方,一定得是信得过的人。比如,在学校,求助老师、同学;在家里,求助哥哥、姐姐;在外面,找警察、社区工作人员、大型连锁服务机构的前台人员……第三点,注意分寸,展现出礼貌与教养。不要一点小事就去麻烦别人,向外求助的前提是我们试过了,自己搞不定。而且,也要有点“眼力见儿”,别人不方便的时候、状态不好的时候,就不要去打扰了。如果对方明确拒绝,也不要难过,更不要纠缠,礼貌地转身离开就好。第四点,麻烦别人后,最好有及时的正向反馈。就拿麻烦老师讲解难题来说。老师用休息时间给你开小灶,你不能随便听听,不珍惜这样的机会。之后要好好总结,老师看到你真的学会了,学懂了,成绩也提高了。这样,人家下次才愿意继续帮你。图/摄图网写在最后看过一个小故事。有个男孩在院子里搬石头,但是石头太重,他怎么也搬不起来。男孩沮丧地告诉爸爸:“我已经尽全力了,我失败了!”然而,爸爸笑着摇了摇头:“你并没有尽全力。因为我在你旁边,你都没有请我帮助你。”英国诗人约翰·那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谁都无法自全而活。”大部分情况下,人若想很好地完成一件事,离不开外界的支持。教会孩子麻烦别人,就是教会他于复杂的生活中如何处理问题。人这辈子,没有谁能一直孤军奋战。与世界多一份链接,人生就多一条出路。共勉。【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5年第18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新东方家庭教育: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ID:xdfjtjy▽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