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走的女人》 “乡愁是属于男人的奥德赛,逃离是刻进女性身体里的史诗。”不久前我们发出征集,请看理想的女性朋友们分享自己想要逃离的瞬间,谈谈关于逃离的看法。我们发现,从家庭到社会,逃离都是女性处境的折射。有时候它帮助女性掀开了新篇章,而有时候女性根本逃无可逃。爱丽丝·门罗的小说《你以为你是谁》,勾画了女性不断逃离的一生。在与世界交手的过程中,包裹在层层社会身份下的自我开始显露。这时候,你以为的你,是谁呢?🤺是职场人@七七短时间内发现公司的晋升、外派以及各种好机会都优先给了男同事,哪怕他们的教育背景、工作能力和项目经历都不如同期的女同事。他们只说男生皮实、有潜力,女生早晚要结婚生孩子的。留在牌桌上一定会有机会。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女性留在牌桌上,大家一人一把,把同伴们拉上来。@吹风机4月份我离职了,逃离工作了5年的林业。这个行业里最高领导层里没有女性,女性最多做到中层。这个行业出差很多,领导会想当然认为女性要顾家,所以不能把心思全部放在工作上。这个行业经常要去野外,领导会认为女性无法胜任野外的工作。讨厌这些刻板印象,讨厌要向讨厌的人证明自己可以的过程。所以我逃走了,用现在的话来说,我下桌了,不是因为我做不到,而是因为心理上的厌烦。当然我也承认,如果一个场合时时刻刻存在隐形天花板,人很难去突破它。有时候逃离是一种无奈与自我保护,除了逃离可能就是斗争。我以前认为斗争必须在别人的规则里打败别人,但看了嘻哈的脱口秀后,我意识到,也可以用别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打回去。如果暂时没有想到办法没关系,第一次遇到问题谁都可能不知所措,等我想到了办法,就等着瞧吧!《未知的首尔》@AAAA当代林则徐之前在学术圈,一直觉得女性生存困难,而我的硕导总是轻描淡写,试图掩盖学术圈的性别不平等。为此我不止想逃离学术圈,甚至想换个国家生活。后来在一场女性话题的辩论中,我转发了和硕导相反观点的文章,自己也发了播客表达相反观点,然后被他拉黑。之前总觉得他在个人层面对我还行,不好批判,在被拉黑的一瞬间,我彻底完成了“退圈”,再也不在乎了。想逃离再正常不过,我会在学术圈之外为我关心的事、在意的群体继续发声,反而可以更自在,不用为了发表论文虚与委蛇。当然,我非常佩服愿意留在圈子里的女性,她们的努力才可能让圈子越来越对女性友好。留在圈子里的女性和出走转而在公共场域发声的女性可以共同努力,内外共治,改变现有规则。🙅🏻♀️是公共人@米公众场合有男性肆无忌惮地抽烟;饭桌上男性领导人不断开黄腔讲黄色笑话;男性领导一边跟我说话一边毫无顾忌地瞄我穿着丝袜的双腿;男性年长同事一上班就来我办公室让我给他煮咖啡。我们会想要逃离,本身就是将自己置于弱者的地位,如果我们足够强大,就不需要逃离。希望能有这样的环境和制度,让女性在任何时刻都可以潇洒勇敢地还击,也不用担心被报复。@花花读书时期在电影院兼职,遇到一位男士言语调戏,当即警告了回去。他有些许面露难色想走,结果与其同行的女士站出来说“不就是男人开开玩笑吗,有什么大不了?”那个瞬间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只想尽快逃离这场闹剧。后来领导赔礼道歉,安抚了他们的情绪。一起工作的男同事们,也都不觉得这是什么值得发生正面冲突的事情。我也想过是不是自己太较真了,但确确实实感到被冒犯。庆幸那个当下反击回去了,我为自己撑腰,尽管已经腿软得不行。《问题餐厅》@Misty rose裸辞后回家,十天左右就开始被所有人指指点点。县城里亲戚们的窥探欲密不透风,父母轻则说教,重则羞辱。后悔当时裸辞回家的决定,也怨恨过父母为什么没有把握就急哄哄地把我叫回来。但是我也清楚,重来一次也会做一样的选择。在深圳很苦,人太多了,我太渺小了。目前在积攒勇气,想要逃离凝固了的县城。一个令人窒息的环境,很大概率是周围人的成长速度赶不上女性的成长速度。我也不知道除了逃离还有没有别的选择,但是目前只能想到逃离。树挪死,人挪活。@小白被笼统地建议说女孩子当老师或者进体制就轻松了,听到的时候特别想逃。逃离要看最后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远离不喜欢的环境,没有改变行为方式就不算逃离,但如果自己感受好一些也算是一种治愈。除了逃离,就是改变自己或者改变别人。人会习惯性保卫自己的立场,还是改变自己更容易些。🏃🏻♀️是女儿@一只羊我是家里的二女儿,每次妈妈和我吐槽家里的事和父亲时,我是真的心疼,但我也真的很想逃。妈妈很痛苦,她把痛苦讲给我听,我也痛苦。越想越觉得女性天生会心疼母亲,所以也无法真正地逃离。@晓单亲家庭长大,从小就懂事,会考虑很多。读本科和研究生学费是贷款,需要自己还,但哥哥不需要,甚至花钱读高中,上私立大学。妈妈让我工作后一起还她和哥哥做生意失败欠的账。最近谈了恋爱,哥哥玩笑着说到彩礼,说以后要啃我,听得我很不舒服。妈妈觉得对方年龄比我大,说不分手就跟我断绝关系。如果注定要被吸血,那我选择出逃。在各种关系里,女性就像波伏娃所说是一种处境。在家庭关系里,我是被高要求高捆绑,但鲜少有人给我帮助、支持和指导。在爱情关系里,尽管我常常感觉幸福,但也会被要求穿衣不许暴露,被置于比较的境地。除了逃离,女性当然也可以选择改变或是忍耐、无视、麻木,但我相信自己无论在什么样的关系里,都会以尊重自我的感受为先。《欢乐颂》@sherry二十岁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不必将妈妈的期待放在肩上,选择了出国留学,毕业后工作也没有回到家乡。离家已经四年,妈妈逐渐接受女儿有自己的想法。作为家族里唯一一个在外地生活的人,说不回望未曾选择的道路是假的,说在外面一直一帆风顺也是假的,但逃离了之后才有喘息的机会、思考的时刻、不曾见过的风景。逃离并未唯一的解药,只是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sunny~我是10年的小姑娘,只有一个妹妹。过年时,亲戚们总会催促爸爸妈妈再要一个男孩,还会问我是否愿意。父母是爱我的,会将最好的资源给我和妹妹,但是他们也曾想再要一个,只是困于经济条件。他们让我在家跟他们讲男女问题就行了,对外表达反对意愿必须说是因为经济原因和妈妈年纪大了。只有这样回答,亲戚们才不会说我自私,才能维持我在他们面前懂事、识大体的“好形象”。@akira我妈说,你要是不结婚不生孩子,早知道不让你读书,早知道不让你出国。非常伤心想哭,但也意识到父母有自己的局限。想起门罗笔下的主人公们,没有逆转命运的结局,只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在日常中寻找一点慰藉,或者做一点小小的改变,清醒地继续活。@-chiyan在成长中,慢慢有了不生孩子的想法。后来患上了卵巢巧克力囊肿,当医生告诉我会影响生育的时候,我有一种被上天眷顾的高兴,这样我就不用说服谁去同意我不生孩子了。然而这个病来得又没那么猛烈,医生建议我趁早结婚生孩子,妈妈得到了权威的支持,开始无休止催婚催育。我告诉妈妈不想生孩子,但没有告诉她这是因为我对婚姻没信心,也不想被孩子捆绑。从小一次次看到妈妈背着爸爸掉眼泪,我不想责怪她,她好辛苦,好累,她一辈子都困在家庭里,而我只是不想变得跟她一样。我不知道怎么逃。👰🏻♀️是恋人@小鱻刚工作的时候因为贪图美色,大胆追求了一位帅气的男同事。在我无微不至的贴心下得偿所愿,但是这场关系只维持了不到一个月。起因是他来我家吃饭时一个掉落的玻璃杯,我担心玻璃渣伤人埋头收拾,他则站在一旁,悠然自得地打电话,仿佛这不是他的事。我被理所当然地看作一个付出者或者老妈子。那个瞬间,让我看到了跟他继续相处下去无限复刻的未来,所以结束了这段关系。从那以后,我不再轻易为长相出众的人添加光环。《东京女子图鉴》@Cong Cong前男友是美国华裔,张口闭口都是“我妈”。比如,我妈觉得你老,她想有至少两个小孩。我妈觉得你的大学不够好,说明你笨,以后带不好小孩,所以得她来带。他问我,你以后可以早上五点起床送小孩去游泳吗?我说起不来,他说你这么懒可不行。他问我,你后不后悔没有小时候就来美国?我无语,这又不是我能决定的。所以分手了。@一枚努力的贝壳和相恋八年的男友在婚前和平分手。我们已经装修好了婚房,见过了家长,准备年底结婚。但就在确认婚礼出席人员名单的瞬间,所有的“理所当然”轰然倒塌。没有什么具体的原因,仅仅是内心深处一个无比清晰的声音:我不想。在男朋友不解、无奈的眼神中,我收拾了所有行李,离开了婚房,重新一个人生活。那一刻,除了逃离,我看不到别的出路,我害怕被婚姻吞噬。当然,代价是沉重的:离开八年来建立起的信任与亲密,离开一个我依然深爱的人。这并非胜利,而是一种带着巨大痛感的自我切割。我知道,逃离不是终点,它更像是在别无选择中,为自己撕开的一道缝隙,透进光,也通向更复杂的重建之路。👩🏻🍼是母亲@沫沫一直在做母亲和做自己之间拉扯,在母职责任与自我实现之间拉扯,随时都有从母亲的位置逃跑的念头。日常的逃离是在自己的兴趣上投入精力和时间,但时常在幻想中抛弃孩子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想到了门罗的小说《你以为你是谁》,女主也一直在逃离,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从一种生活到另一种生活。这大概是因为没有人可以肯定地说女性就该是什么样,她们的路需要自己去探索,这些探索中便包含了一次次地试探、前行和逃离。《秘密日记》@May生娃之后的两三个月,天天困在房间里,对着一个特别哭闹的娃,还有不可能会贴心的伴侣和家人。夜里持续被打断的睡眠,白天对家人的忍耐,连对着伴侣诉苦也需提醒自己不要“过度”。这个世界上我真正可以全心全意依赖的就是我妈,但她早已离我而去。于是在深夜痛哭,想要逃开这种无望的生活,没有帮助,没有亲人,无穷无尽的烦恼琐事。妈妈这个称呼,是终生无法逃离的责任。现有文化里,女性很难获得归属感。到了某个年纪,女性总会意识到,父母的家不是自己的家(尤其是非独生女),婚姻组成的家也不完全是自己的家,子女的家当然更不会是自己的家。女性没有家,她被默认是一个奉献者,而很难成为一个所有者。所以女性需要拥有自己的资产和对人生的主导权,这样才能在某个时刻不是仓皇逃离,而是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别人说,请你离开!@连轴转的多多妈作为一个离异单身妈妈,没有一天得闲。孩子忙碌了一学期还可以放2个月暑假,我暑假还要接着忙。有一次趁她回爷爷家去了一趟海边,看着椰林和沙滩就觉得我还活着,挺好。回去再接着奉献,还能如何?中间有个插曲,我在酒店大厅办入住,等待期间旁边有个小女孩一声声喊着“妈妈,妈妈,妈妈”。她每喊一声我就PTSD,听不得这两个字,别的小孩喊也不行。没离婚的时候,觉得离婚就是逃离。其实不然,围城罢了,离了婚也是三餐四季,没离婚的时候还有公婆帮衬。不过,就算离婚更忙,压力更大,还是觉得离婚值得。除了短暂逃离,还真的别无他法了。《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Y想说一下我闺蜜的故事。她生活在小镇,从小是一个听话的乖孩子,成绩非常优越,在离家乡不远的地方上了大学,毕业后又很快结婚生子。但是她却在婚后得了产后抑郁症,被一步步被逼到精神崩溃。起因是生下小孩之后,大家的注意力都在孩子的身上,产妇的需求被忽视。在自己睡眠不足等情况下,仍然被要求24小时照顾孩子。花钱请月嫂也被拒绝掉,除了经济原因,主要是面子问题。在家人看来,在婆婆和母亲健在的情况下,请月嫂是丢人的事情。在各种要求下,她的情绪积压到极端,两次因为太过激动而昏厥。最终她的父母和丈夫,将她骗进了精神病院,她的母亲和她同住。她在精神病院期间一直在说,我不是谁的妻子,不是谁的女儿,不是谁的母亲,我只是我自己。但在十八线小城市里,没有人能够听懂她的自我觉醒。她和我说,母性是反人性的,精神病院比在家还要好,因为终于找到了和自己有共同经历、可以说话的人,以及在精神病院的很多人都是女性……目前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两年了,闺蜜的精神状态已经好转。曾经她一度认为,我是由于太过叛逆,而一路逃到离家最远的地方。现在她对我说:你活出了我想要的人生,我终于理解你了。她说我能够逃离,是因为我很有勇气,还有选择的权利。能够逃离或许也是一种特权。💨你以为你是谁?再谈逃离,多了很多复杂的意味。逃离不是爽文剧本,胜负从开头就见分晓。除了与世界搏斗,还要与自我搏斗。后者往往更惨烈,因为对自我诚实很难,与好坏掺半的东西告别很难,与过去的自己割舍很难。不过无论如何,逃离都肯定了生的意志。 “她清楚自己的固执,她并不想改变。她不受制于任何东西,她不处于过去或者未来,不处于爱情,或者任何人的掌控之下。她想脱胎换骨。她想要勇气和能量。”编辑:B策划:看理想新媒体部封面图:《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商业合作:bd@vistopia.com.cn投稿或其他事宜:linl@vistopia.com.cn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