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不可挡”,这是中国领导人在评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使用的词汇,旨在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信息。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宣告了中国的“回归”,那么最近的纪念活动及其发生的背景则告诉我们,这种回归将持续下去,而且中国在各个领域所代表的立场显示,中国希望参与能够影响整个国际体系的决策,并且中国也将更加积极地维护自身观点。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以及随后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以上信息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了全球治理倡议,旨在纠正当前国际机构当中存在的“严重缺陷”:发展中国家代表性不足、联合国和国际法权威遭到削弱。中国以此呼吁提升全球治理有效性,克服因普遍使用双重标准和强权法则所造成的失败、空白甚至是愤怒。近年来,中国成功塑造了自己的理念框架。对于越来越多的国家而言,中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伙伴或理想的投资者。这些国家包括来自五大洲的众多国家,它们非常多样化,从巴西到马来西亚,再到南非。首先是出于经济上的迫切需要,中国既有雄心壮志,也拥有实力,但最重要的是它需要参与制定全球规则,这些规则需要对从技术标准到太空资源,再到绿色创新等所有新兴事物加以管理。世界不能在将第二大经济体排除在外的情况下,解决以上所有问题。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将通过更加有力地重申尊重主权平等来对此作出回应。在西方于19世纪占据主导地位之前,中国曾长时间处在世界领先经济强国的位置。如今,中国再次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参与者。否认新的现实以及具有足够强大实力的联盟的存在,或者完全拒绝建立一个用来谈判的共同利益框架,或是通过加征关税、增加军事开支等手段强行施压,这些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我们从西方的角度解读中国,认为它对霸权构成了公开挑战,并且认为这是它的主要目标,那么我们可能就是在过于简单化甚至误判形势:中国确实有意愿参与构建秩序,但这种参与是通过谈判而不是对抗来实现。中国将其经济实力转移到全球治理权力的其他维度只是时间问题。西方已不再是全球体系无可争议的构建者。随着美国在象征和实际意义上的倒退,中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打造的机制,以及提出的吸引了众多对大国态度感到失望的全球南方国家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概念,现在都有了更广阔的拓展空间。当前的全球秩序已经受到重创,特朗普反复无常的决策更使其雪上加霜。国际体系的适应与改革必须从现有基础出发,并以法治国家、对话和多边主义为依托。然而矛盾的是,美国却背离了这些基本准则。正是中国接过了接力棒,成为秩序的捍卫者。中国可以发起倡议,并在那些对美国将武力原则变成全球处世哲学持怀疑态度的国家中赢得支持。(编译/王萌)▲上海外滩(新华社)本文由西班牙《邮报》网站9月11日发表,原题为《势不可挡的中国》,作者是西班牙中国问题专家胡利奥·里奥斯。来源 | 参考消息智库审核 | 邓媛编辑 | 董磊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