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5400 字阅 读 需 要 18 分钟深秋的太行山中,枯黄的树木和遍地的落叶将山峦渲染成一片金黄。然而,就在大好河山的恬静和写意中,十余名荷枪实弹的日军身影却突兀地出现在山路之上。他们小心翼翼地靠近一处窑洞,根据情报,那里存放着当地百姓过冬的粮食。突然,窑洞中的一阵异响引起他们的高度惊觉,黑洞洞的枪口瞬间便齐刷刷地指了过去。直至一只老鼠从窑洞中窜出,这些侵略者们才长出了一口气,可就在他们以为一切都是虚惊一场时,一阵清脆的枪声在河对岸的树上响起,领头的日军当即倒地,而不等其他人反应过来,接连的三声枪响又撂倒了3人,剩余的侵略者当即抱头鼠窜,连同伙的尸体都来不及带走……以上这一幕,真实发生在1941年底辽县境内的小井坡,而孤身一人击毙4名日军的,正是被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亲自授予“杀敌英雄”锦旗的传奇民兵——刘二堂。放牧打猎练就好枪法刘二堂从15岁开始便在山中放牧打猎,练就了一手好枪法。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打破了刘二堂所在的羊角村的宁静。平津沦陷后,日军大举西进,从大同和张家口两个方向对太原盆地展开向心攻击。值此大厦将倾之际,开赴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各部成了英勇的“逆行者”。八路军129师师部便驻扎在辽县城西的西河头村。辽县也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以晋东南为中心,开创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军政枢纽。羊角村也在这一时期建立起党支部,并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先后成立民兵自卫队、武委会(全称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农会、青救会(全称青年救国会)、妇救会(全称妇女救国会)、儿童团等群众抗日救国组织。1938年2月,晋察冀边区颁布《人民武装自卫队组织条例》,将16至45岁男性编入基于保甲制的民兵网络,形成“每村有分队、每区有中队、每县有大队”的三级体系。拥有一定狩猎、射击经验的刘二堂大致也是在这一时期成为羊角村的民兵之一。随着各抗日根据地军分区的相继成立,对群众武装的领导得到加强,群众武装队伍也进行了调整。有的地方直接从农民自卫军中挑选骨干分子推荐入党,刘二堂成为其中一员。1939年春季光荣入党之后,刘二堂又被选派到了第129师随营学校。脱胎换骨的军校生涯我党我军历来重视创办学校,把培养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我们党除在陕甘宁边区昔日红军大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外,挺进敌后的八路军各师也相继组建了自己的随营学校。其中129师的随营学校于1938年2月由该师原教导团整编而成,校址选定于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的东黄须村。当时的129师随营学校编制有4个营、每个营4个连,每期招收学员900余人。所学科目包括投弹、射击、刺杀、爆破和伏击战、运动战、游击战战术等。刘二堂等民兵也正是在这个过程,逐渐学习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基层指挥官。可就在这时,战场的形势却陡然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1940年6月20日至22日的“武(安)沙(河)战役”(又称“刘石岗战斗”)中,八路军129师调集第385旅、新11旅及随营学校部分学员,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歼灭日本扶持的“皇协军”精锐特务旅一个团的兵力。虽然刘二堂是否参加了这场发生在自己故乡的战斗,现有史料中并没有留下明确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为了抗战大业,刘二堂不得不和其他学员一起提前从正在筹备中的抗大第六分校毕业,奔赴各自的岗位,为即将展开的“百团大战”作准备。“百团大战”中的“神枪手”1940年7月22日清晨,八路军总部一项命令传达到分处敌后的各师、军区领导人。这正是由朱德、彭德怀、左权签署发布的《关于破击正太路的预备命令》。预备命令指出:为打击敌人“囚笼政策”,打破敌进犯西安之企图,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决定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击破正太路”。命令下达之后,两大抗日根据地下属各部队便积极行动起来。有趣的是,此时日军虽然在华北方面布设了由宪兵、特高科及伪军侦察队组成的情报网络,也一度发现了八路军各部正在大规模进行兵力调动和弹药、粮食储备的蛛丝马迹。但自以为兵强马壮的日军华北方面军却将其误认为八路军即将对国民党顽固派展开打击的信号,毕竟在他们的认知中既然国民党方面将“反共”视为首要任务,那么共产党方面没有理由引颈就戮,新一轮的国共内战自然即将爆发,他们只要等着坐收渔翁之利就好。另一个令日军方面托大的原因还在于,根据日军对华北方面兵力对比的估算,他们认定1939年仅有24万兵力的八路军各部是无力对坐拥25万正规军及数十万伪军的日军华北方面军发动主动进攻的,恰如其在1940年7月所总结的那样:“共产党的军事力量还未强大到如此程度,其作战方法也以游击战为主体……尚不能集中部队对我军进行攻击。”然而,向来自以为是的日本人显然漏算了八路军在各抗日根据地建立起来的地方部队和民兵。根据相关记载,1939年至1940年间八路军各部新组建的地方部队和各级民兵已有16万人之多,并已然具备与主力部队协同作战的能力。仅以刘二堂所在的辽县为例,日军虽然在平辽公路沿线的寒王、突堤和榆辽公路沿线的管头、小岭底、铺上、石匣等地修筑炮台,派兵驻守,控制沿线村庄,割裂抗日根据地。但遍布各村的党组织依旧在不断发展壮大。1940年8月20日夜,百团大战第一阶段打响后,中共辽县县委、辽县抗日政府迅速组织全县近万名民兵积极参战支前,在为主力部队运粮食,扛云梯、抬担架、送伤员、送水送饭之余,很多民兵小队还利用自身熟悉地形与驻防日伪军有过接触的便利性,承担了抵近侦察甚至混入敌据点内部里应外合的危险任务。9月7日夜,辽县下庄、芹泉等区50余名民兵,便在区武委会的带领下,配合主力部队沿平辽公路袭扰了日伪军的寒王镇等据点。至9月11日,平辽公路辽县境内寒王、石港口军事据点,县城至寒王主要路段大部破坏,所有桥梁全部炸毁,日军在平辽公路的交通全线陷入瘫痪状态。而在9月20日至10月5日的百团大战第二阶段中,辽县民兵又配合129师主力部队相继攻克榆辽公路沿线的小岭底、管头、铺上等敌据点。其中辽县民兵配合少数主力部队对日军管头炮楼展开了4天4夜的围困,最终导致该部日军在水源断绝的情况下仓皇出逃,最终为我主力部队及民兵全部歼灭。1940年10月27日,在百团大战第三阶段的反“扫荡”作战中,一队日伪军朝着羊角村的方向杀来。关键时刻,刘二堂沉着冷静地带领着他的民兵小队利用有利地形,对日军展开层层阻击,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战斗中,刘二堂利用自己早年在打猎中磨砺出的精准枪法和在129师随营学校中学习的军事知识,成功击毙日军2人,缴获步枪2支,令敌搜索部队铩羽而归,并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轻易向羊角村方向派出兵力。至12月5日,历时三个半月的百团大战把敌人煞费苦心装置起来的“囚笼”砸得粉碎,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日军的许多材料写道:“中国百团大战之奇袭作战……完全是乘虚而进。共军的这次奇袭使华北方面均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整个战役中,辽县军民配合正规军或单独作战23次,派遣民工6193人,征调毛驴4130头,用工20余万个,保证了前线部队物资供应和伤病员、战利品的及时转运,参战支前成绩突出。战后,辽县抗日民主政府举行全县民兵武装检阅大会,刘二堂在会上介绍了杀敌经过。县政府奖励给他一支“七九”步枪和50发子弹,羊角村自卫队被太行军区命名为“二堂战斗队”。此后,全县掀起学习刘二堂的热潮。1941年3月19日的《中国人》刊物上,曾登载了赵树理的一首诗歌《神枪手刘二堂》,诗歌这样写道:辽县老百姓,都学刘二堂。去年10月初,鬼子来扫荡,进到窑门口,遇见刘二堂,砰砰两子弹,一对敌人亡。到了第二天,鬼子又逞强,进攻烟子岭,自寻苦头尝;二堂早等候,子弹装上膛;对准黑影子,一击中胸膛。收拾胜利品,步枪大衣裳。从此根据地,都知刘二堂。民兵大检阅,奖旗空中扬,上写“神枪手,辽县刘二堂”。“杀敌英雄”百团大战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抗战热情,有力回击了国民党顽固派对我八路军、新四军“游而不击”的指责,粉碎了国民党投降派对日媾和的企图。但与此同时,胜利也令日军对我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更趋疯狂。抗战由此进入最困难的时期。为应对困难局面,1941年11月中央军委发文指出:“敌寇对我抗日根据地的残酷‘扫荡’,我军人力、物力、财力及地区之消耗,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敌我斗争,进入新的更激烈的阶段。”在这一新阶段中,应对方针是“熬时间的长期斗争,分散的游击战争,采取一切斗争方式(从最激烈的武装斗争方式到最和平的革命两面派的方式)与敌人周旋,节省与保存自己的实力(武装实力与民众实力),以待有利的时机”。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华北各敌后抗日根据地采取适当的精兵主义,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化,在某些最困难的地区,取消主力军和地方军的区别,使全部武装地方化。八路军拨出超过1/3的兵力分散至各县及日军侧后进行游击活动,地方武装也缩小战斗单位进行活动。作为对手,日军也借鉴吸收八路军游击战快速灵巧的特点,强调加强山地作战、夜间作战,强调急袭、突袭,尽量避免战术形式的固定化,力求做到出其不意,此外,日军还通过修筑碉堡和挖沟开路的办法来扩展控制范围,一时间双方虽然战斗规模明显变小,但突发的遭遇战数量却明显增长,斗争形势也变得更为残酷。在这样的小规模战斗中,基干民兵的作用变得更为关键。一支精锐的民兵武装不仅能够第一时间拖住日军的奔袭小队,更能在地方化的主力部队配合下将其消灭。在1942年初的一次反“扫荡”作战中,刘二堂带领民兵小队便成功击毙日军2人、击伤2人,缴获步枪2枝、掷弹筒1个、炮弹1箱、子弹2箱,成为根据地民兵杀敌的标杆。3月14日,《新华日报》(华北版)以《刘二堂率队显威羊角》为题对战绩予以报道。同年3月18日,刘二堂出席晋冀鲁豫边区民兵检阅大会,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授予“杀敌英雄”锦旗一面,并号召广大民兵学习英雄,开展杀敌竞赛运动。然而,刘二堂的声名远播也引起了日军的注意。1942年5月,在反“扫荡”斗争中,日军以千余兵力围剿羊角村民兵队,其弟假报名为“刘二堂”,被捕遇害。辽县各村民兵闻讯万分悲愤,争为报仇,袭扰日军,一时自称“刘二堂”者不乏其人。敌军屡遭打击,慌恐惊呼:杀了一个“刘二堂”,为何又出现如此多的“刘二堂”。1943年冬,刘二堂被任命为左权县五区抗日武委会副主任,次年其英勇杀敌和带领民兵练武的模范事迹被《太行民兵报》连续报道。1943年11月,刘二堂在太行区首届群英会上被授予“杀敌英雄”称号。在历次“反扫荡”斗争和对敌作战中,刘二堂先后亲手击毙日军23名,成为抗日战争期间名震太行的民兵杀敌英雄和神枪手。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刘二堂只是万千民兵的代表人物。创“一雷杀伤七个敌”纪录的于化虎、“爆炸英雄”李勇、创造了30余种地雷战术的“爆炸大王”赵守福、杀敌英雄郝庆山、徐顺孩、黄小旦、孙双保;神枪手李殿冰、高运成、陈丙昌……他们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蕴含民兵智慧的战法层出不穷,人民战争伟力显现。从高山密林到江河湖泊,从平原地道到青纱帐里,抗日根据地的民兵摆开杀敌的战场,配合支援主力部队作战,“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为抗战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改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5年9月上,原标题为《钢铁太行,遍地英雄 神枪手的淬炼与万千民兵的征程》,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END作者 | 赵恺编辑 | 胡心雅 主编 | 周斌排版 | 徐沁(实习)校对 | 戈雨推荐“没有国,哪来的家”1944年初台湾籍青年林正亨加入远征军赴缅对日作战此时,他的第二个孩子正待出生……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团结一致,挺身共赴,汇聚成全民族抗战的洪流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进“全民族抗战”的那段历史看八路军战士、民兵、堡垒户、儿童团战地记者、文艺界人士、医护人员、科技工作者爱国企业家、科普作家、宗教界人士……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汇成全民抗战的磅礴全景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 “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