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正在重塑工作方式与产品形态的关键力量。本文从技术原理、市场热度到国内外玩家布局,系统梳理AI Agent的发展脉络,并指出普通人可以切入的真实机会,是一份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南。一、先搞懂:AI Agent到底是“啥玩意儿”?和普通大模型有啥不一样?咱们先别被“智能体”这个词唬住,简单说:AI Agent就是能自己“感知、思考、干活”的AI,不用你一步一步给指令。比如你让普通大模型写一篇行业报告,得告诉它“先找2024年数据”“分3个部分写”“重点讲国内市场”;但如果是AI Agent,你只需要说“帮我出一份2024年中国AI市场报告”,它会自己去搜数据、搭框架、甚至调整逻辑——这就是差别:普通大模型是“按指令办事”,AI Agent是“按目标办事”。它的核心能力其实就3个,咱们掰开揉碎说:能“记事儿”:有短期记忆(比如你和它聊到一半,它不会忘了前面的内容)和长期记忆(比如它能记住你常用的工作风格,下次直接匹配);会“用工具”:能自己调用搜索引擎、代码编辑器、文件处理工具,不用你手动传文件、搜信息;能“调策略”:如果第一次没做好,比如报告数据不全,它会自己反思“是不是漏了某个数据源”,然后重新调整,不用你催。不过要提醒一句:现在的AI Agent还没到“无所不能”的阶段,核心还是靠大模型撑着,大规模落地还得等技术再突破一步。二、市场现状:全球热、国内冷?用户画像藏着大机会咱们先看一组关键数据,感受下市场的“温差”:全球规模:2024年全球AIAgent市场才52.9亿美元,但到2030年预计能涨到471亿美元——翻了快9倍,增长空间不用多说;中国潜力:2021到2026年,中国AI市场规模从103.8亿美元涨到264.4亿,每年都稳涨,未来肯定是AIAgent赛道的“主力玩家”。但有意思的是,国内外的“热度差”特别明显:国内:大家对AIAgent的关注度还很低,搜索量只有“AI”的零头(前者几千量级,后者百万量级),而且用户更爱搜“Manus”“Tars”这些具体产品,不是直接搜“AIAgent”;海外:热度高多了,比如DeepSeek(一款AI模型)推出后,海外相关的科普、教程视频爆增,截至2025年5月,AIAgent相关内容周均访问量稳定在6万次,而且随着新模型上线,还会再涨。再看用户是谁在关注——30-39岁男性是绝对主力:国内搜索“AIAgent”的人群里,30-39岁占了44.2%,比20-29岁(24.7%)、40-49岁(10.7%)都高;海外也类似,比如字节的Coze平台(AIAgent开发工具),25-34岁男性占比33.6%,男性整体超70%,而且用户平均访问时长超10分钟,都是真·有需求的人。简单说:现在国内AI Agent还在“概念期”,但目标用户(中青年男性、开发者、职场人)已经很明确了,谁先抓住这些人,谁就能占先机。三、玩家们在干啥?海外拼技术,国内拼落地不管是海外巨头还是国内公司,现在都在AI Agent赛道“悄悄发力”,但打法不太一样:海外想做“底层框架”,国内想做“场景落地”,咱们各举几个典型案例。1. 海外:Google、OpenAI带头,先把“工具链”搭起来Google:靠CLI圈住开发者谷歌去年推出了GeminiCLI(命令行工具),简单说就是“在终端里用的AIAgent”,支持每分钟60次模型调用,每天免费1000次请求,还能直接用Gemini2.5Pro模型——这对开发者太友好了,截至2025年7月,Github上已经5万+星,热度涨得飞快。谷歌的思路很明确:先靠免费、好用的工具抓住开发者,再慢慢铺场景。OpenAI:小步快跑试场景OpenAI今年上半年动作不断,一会儿出“能操作电脑的Agent”,一会儿出“文件检索工具”,6月还开源了客服Agent方案“cs-demo”——它不贪大求全,而是先在客服、文件处理这些具体场景试水,慢慢完善功能。2. 国内:字节、腾讯抢赛道,“零门槛”成破局点国内公司更懂“接地气”,比如字节的Coze、腾讯的元器,都在帮普通人“轻松搭AI Agent”。字节Coze:零基础也能当“AI开发者”Coze是字节的AIAgent开发平台,2023年先上了海外版,2024年调优后回国。最牛的是它“零门槛”——不用懂代码,也能搭自己的智能体,比如你想做一个“电商客服Agent”,直接选现成的模板,改改规则就行。数据也能证明它的火:2025年1-3月全球访问量1012万次,PC端占了97%(因为要做API调用、功能调试),在国内程序开发类产品里排190名。而且它还在拓展场景,比如给硬件厂商做“语音交互Agent”,给职场人做“协同办公Agent”,未来还会推“专家Agent”(比如法律、财税专用),进一步降低使用门槛。Kimi、Manus:抢用户规模现在国内百万级用户的AIAgent平台不多,Manus靠海外用户基础,周均访问量稳定在400万左右;Kimi虽然现在访问量没追上,但它的“深度研究功能”(比如长文档处理、数据分析)很有特色,未来大概率能反超。还有个细节:国内用户主要靠APP用AI Agent,比如5月AI月活榜里,字节、腾讯的AI助手APP都在前几名,月活最高的超1亿——这和海外靠PC端不一样,说明国内用户更习惯“随时随地用工具”。四、未来能期待啥?3个趋势要盯紧,普通人也有机会AI Agent现在还没到“爆发期”,但几个趋势已经很明显了,不管你是想入行,还是想找工具提效,都得盯紧这些方向。1. B端和C端“分家走”,垂类场景先爆发未来AI Agent会分成两条路:B端(企业用):帮人“省时间”主要做“重复性任务”,比如财务记账、数据录入、客服回复,核心是“提效”。比如现在有些公司已经用AIAgent处理发票审核,原来1个人1天审200张,现在AI能审1000张,还不容易错。C端(个人用):帮人“出创意”侧重设计、教育、娱乐这些场景,比如AIAgent帮你做PPT排版、写短视频脚本,甚至陪你练英语口语。比如5月活跃跃升榜里的“万能AI盒子”,月活增长269.4%,就是因为它能帮普通人做简单的文案、图片生成,够实用。现在还没有“万能AI Agent”,但垂类场景已经有机会,比如法律(合同审核)、医疗(病历整理)、教育(个性化辅导),这些领域对“专业知识”要求高,先做透的公司容易成龙头。2. 技术瓶颈要突破,“L3级别”很快来现在的AI Agent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不会“跨平台干活”(在微信里的Agent,没法直接调用电脑里的文件),不会“长期优化自己”(做错了下次可能还犯)。但行业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先实现“L3级别”AI Agent(能自主完成复杂任务,比如写一整篇带数据的行业报告,不用人干预),再往“L4级别”(专家级,比如能帮医生做诊断、帮律师打官司)走。按照现在的技术进展,L3级别很快就能实现,咱们再等1-2年就能用上更“省心”的AI Agent。3. Web3.0+AI Agent,别被“炒作”带偏现在还有个热点:Web3.0和AI Agent结合,比如用区块链让AI Agent自主完成交易、身份认证,目前相关项目总市值近40亿美元,智能合约超3700个。但要提醒一句:现在这个领域“炒作大于实际”,很多项目只是贴了“AI Agent”的标签,实际功能很简单,普通人别盲目跟风。等未来技术成熟了,真正能落地的场景(比如跨境支付、数字资产管理)才值得关注。最后总结:AI Agent离我们不远,现在该做啥?看完这些数据和案例,你应该能感觉到:AI Agent不是“遥不可及的黑科技”,而是正在慢慢走进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现在的工具已经能帮你处理文档、写文案、编代码,未来还会更强大。如果你是普通人:不用等“完美的AI Agent”,现在就可以试试Coze、Kimi这些工具,比如用AI Agent帮你整理会议纪要、搜行业数据,能省不少时间;如果你是从业者:垂类场景和低代码工具(帮人快速搭AI Agent)是两大机会,比如做“教育AI Agent”“电商AI Agent”,或者帮企业定制解决方案,都有很大市场;总之,AI Agent的“爆发期”可能还需要时间,但“准备期”已经到了——现在看懂趋势,未来才能抓住机会。本文由 @山顶见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