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不该是企业AI落地关注焦点,价值才是丨ToB产业观察

Wait 5 sec.

前不久,国务院引发《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这一政策信号不仅为中国AI产业发展划定了清晰路线,更将“企业级AI落地” 推至产业转型的核心位置。“《意见》的印发,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实现从技术突破向全要素赋能的关键跃升,将加速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全链重构、深向耦合,全面激发产业变革新动能、培育智能经济新范式。”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民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在IBM 亚太区总经理Hans Dekkers看来,企业级AI的价值激发,始于清晰的战略定位,“打造‘AI优先’企业,不是技术堆砌,而是从业务本质出发的系统性重构。”企业级AI落地仍有挑战以生成式AI为代表的AI技术在ToB领域的落地是今年各行业关注的焦点,IDC数据显示,66.5%的中国企业已在局部场景中应用AI,另有27.2%正迈向规模化部署。然而现实是,绝大多数企业在落地AI应用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据IBM委托的一项近期调研显示,在亚太地区,尽管85%的制造企业表示已做好AI准备,实际就绪者仅11%。显然,企业级AI概念很火,但在实际应用方面,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而企业也面临着比较多的挑战。众多挑战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认知,一方面,很多企业的CIO,以及企服类公司的负责人都曾向笔者表示,AI应用落地是“一把手”工程,需要企业真正的掌舵者对AI拥有一定认知。此外,AI技术前期需要一定投入,也会存在“走错路”的可能,这点需要企业管理者在开始对技术有一定的认知。另一方面,在“一把手”下定决定布局AI之后,还需要拉通管理者与基层员工之间的认知差。首先需要“拉齐”的认知是——AI不是替代员工的,而是将员工从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做产生更大的价值;其次,在AI应用落地过程中,业务人员需要深度参与到AI开发之中,AI应用不能仅仅是IT部门“一个人狂欢”,也切实走到业务场景中去。此外,IBM 大中华区董事长、总经理陈旭东还表示,许多企业对AI的理解仍停留在“追热点”层面,而忽略了落地的核心逻辑,当下企业在数智化转型的过程中,对AI存在比较大的认知差,“AI等于生成式AI,”陈旭东指出,“这是目前很多企业都存在的比较大的认知偏差。“目前,AI应用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新AI’,比如机器人、文生图,这些‘新AI’发展很快;另一类是‘老AI’,基于机器学习等传统AI技术的AI,”陈旭东进一步指出,“企业在选择AI技术的时候,不能盲目追求时下的热点,要结合自身业务场景,不同场景应用不同的AI,‘新AI’的出现不意味着‘老AI’就被淘汰了。”另一方面,在陈旭东看来,企业在应用AI的过程中,还容易出现两个误区,一种是:企业在AI领域盲目投资,“比如DeepSeek火起来之后,很多企业买了一堆一体机,就觉得是拥抱AI了。但经过半年的应用,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效果。”陈旭东如是说。另一种是:企业在计算AI的ROI(投产比)的过程中,存在错误的认知。陈旭东举例介绍到,比如有的企业原先的数据体系建设尚未完善,基础的数字化工程也做的不好,在探索AI应用之前,这些企业就需要“补作业”,将基础的数据体系搭建完成,并构建起完善的数据集,而企业却将这部分“数字化补课”的投资计算到了AI应用投资之中,“这些基础的数字化建设,即便没有AI技术,企业若想完成数字化转型,也是需要做好的,所以这部分的费用不应该计算到AI的投资之中。”陈旭东明确道。中小型企业AI应用落地“不同之处”除了上述两个误区之外,对于不同体量的企业来说,在落地AI的过程中,也有着不同的追求和路径。而对于这点,近年来业务调整的IBM看得更为清晰。IBM从1984年进入中国支持银行业、国企的信息化建设,到过去二十年从 “硬件为主”转向“软件+咨询为主”,再到如今将重点客户从国企拓展至民企与跨国企业。在从国营企业向民营企业业务转变的过程中,IBM也观察到了两者对待数字化转型的不同之处,对此,陈旭东表示,民营企业相对而言,对成本、灵活性和落地速度都有很高要求。这些要求在AI时代亦是如此。AI时代,中小企业的AI痛点很明确:成本高、适配差、落地难。而这三个痛点之中,中小型企业最为看重的应该就是成本,或者更进一步的来看是:ROI(投资回报率),对此,凯傲集团亚太区信息技术及数字化业务副总裁张犇告诉笔者,AI不仅局限于生成式AI,还有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技术,凯傲集团整个AI应用过程是一个“取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遇见了诸如ROI如何算?如何在财报上体现AI对销售额,以及EBITDA带来正向影响等问题。”张犇指出。除此之外,在张犇看来,AI尤其是生成式AI技术,在ToB领域的应用仍处于初期阶段,“现阶段并不是有完整的、成熟的产品/服务可以‘即插即用’,并让企业直接获得商业价值。”张犇如是说。在初期阶段,相较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型企业对于试错成本的考量,也是AI应用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而这点对于凯傲集团而言,也是一个挑战,“应用AI过程中,需要有在容错、时间和耐心上的调整,这其实是拥抱AI过程中比较大的痛点之一,”张犇进一步指出,“我们拥抱AI目的是要快,但快不一定代表能成功,AI是一个智商增长和长期训练的过程,整个过程企业还是需要有一定的耐心,不过最终AI要导向能呈现出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贡献。”面对这些挑战,许多企业认为,只要引入AI工具,就能实现转型,但实际上,AI需要与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人员能力深度适配,比如,要实现设备预测性维护,不仅需要安装传感器、搭建数据平台,还需要生产部门与IT部门协同,甚至调整考核机制。基于此,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部署AI应用不仅是一套或几套软件就能解决的事情,“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不是买一套软件就完了,而是企业在组织和技术能力上的‘破茧’。” 陈旭东曾向笔者表示。 企业级AI落地三要素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来说,在落地AI应用的过程中,选择一家具备从顶层设计,到底层应用,全链路都拥有“成功”经验的企业公司是一条不错的路径。另一方面,汉鑫科技董事长刘文义向笔者表示,以前,企业内部都在谈技术路线,但现在这种有所转变,企业关心的不是用了什么 AI,而是能不能带来收入增长、成本降低。这种“经营导向”的落地逻辑,在民营企业中尤为关键。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就需要关注三个要素——模型、数据、场景。无独有偶,创新奇智CEO徐辉也曾告诉笔者,企业级AI若想更好地落地,需要做好三件事,第一是,模型本身能力的提升;第二是,高质量数据集的积累;第三是,应用场景的不断挖掘与拓展。而与模型技术相比,数据和场景将成为企业级AI能否在企业内部落地的关键抓手。在数据方面,IBM大中华区技术销售总经理、首席技术官翟峰曾向笔者表示,企业想要通过AI获得收益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面对三个问题:第一,高质量的数据有没有?第二,有没有在用?第三,有没有发挥作用?“企业级AI落地的关键因素是数据,这是核心生产力,没有数据一切都是空谈,”翟峰进一步指出,“现在大家在谈的大模型,可能有很多互联网数据,但是企业最核心的数据有没有整合出来?这是最关键的因素。”在场景方面,陈旭东一语道破了场景对于企业级AI落地的重要性,他指出,智能体技术本身还在快速迭代的阶段,而智能体本质上就是AI应用,也就是场景,“中国有丰富的场景,所以在AI应用上,如何找准场景,选对场景,就成为企业能否顺利落地AI应用的关键,”陈旭东进一步指出,“而IBM在服务各行业企业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也是全球范围内,唯一一家同时具备科技服务能力和咨询能力的科技企业,在帮助企业寻找场景方面,能让企业少走很多弯路。”确实,场景已经当前企业级AI落地最为核心的关键,此前曾有多位企业CIO与笔者分享了他们企业寻找AI应用场景的方法,他们的方法“大同小异”。总体来看,企业需要从技术成熟度与价值两个维度对场景进行评估,确认率先落地AI的场景。具体来看,企业应该首先将目光聚焦在AI技术成熟度高,数据就绪程度高等“技术”层面成熟度高的场景上,因为这些场景AI落地较为容易。进而在这些场景中选择AI落地后能够带来提升更大,实现价值更大的场景率先落地。而对于一些技术成熟度低,又价值小的场景,则是企业级AI落地过程中,需要“避开”的场景。立足当下,企业级AI不能是实验室里的技术狂欢,而是要深入企业内部,融合企业业务流程的 “手术刀”,既要解决 “老系统改造” 的硬骨头,也要满足 “中小企业用得起” 的现实需求。(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张申宇,编辑丨盖虹达)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