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想和一条河、一棵树、一阵风一起长大?

Wait 5 sec.

图源:电影《怪物》近来,瑞士的“森林处方”(forest prescription)突然大火,作为确有其事的公共健康项目,与日本“森林疗愈基地”一样,它建议“不舒适的”城市人群请假去树林里待着,不能带电脑,也不能接电话。理由很简单:“树比会议对健康更友好”。大概是这句话让我们想起,所谓“生态友好”,其实不是工程名词,而是一种生活能力——比如我能不能和一条河一同生活,我的孩子能不能和一棵树一起长大,我的小猫能不能和一片云短暂共处。而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建筑也不再只是对自然的“回应者”,而应成为一种主动性生命体——它参与生态循环,感知气候变化,甚至能以自身的节奏去修复一片土地。真正的“生态友好”,不是被动地顺应自然,而是在有限的资源与制度中,重新寻求一种人与自然共处的方式。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生态友好奖的五个入围项目,分别提供了不同环境与气候下的“生活之道”:“亮马河滨水景观廊道”从拆掉栏杆,净化“水下森林”开始,让河流回到城市怀抱;“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荔园外国语小学(景田)”建筑主体顺着树林的形状生长,让学生与树木共生;“桃里—沼山村村民中心”由废弃炼土厂房改造而成,屋顶架起高窗,回收的砖石重新砌回墙上,为“节能减排”找到新的秩序;“香格里拉先锋书店”保留木梁与火塘,书页与空气一起变暖,让阅读成了当地生活的日常;“巴丹吉林沙漠之家”靠草砖保温、靠夜色散热,在寂静沙漠的夜里,亮如孤灯,成为牧民辨认方向的地标。五个地方,五种气候,分别展现“生态友好”的不同面向。但最终,核心都是如何顺着气候去生活,让人安心过日子,也让生态不再为人所累。采访 | 黄丹蕾 潘鸿撰文 | 黄子 张野光编辑| 黄丹蕾 李彦军:“亮马河滨水景观廊道”主创设计师AECOM中国区景观设计总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我接手“亮马河滨水景观廊道”项目时,心里其实有点忐忑。那是一条在城市地图上“存在”、却在生活感受里“消失”的河。它在工程图纸上有着完整的线形,却在人的记忆中被抹去了色彩。亮马河起于东护城河流经东三环,穿过三里屯、使馆区、燕莎、蓝色港湾、朝阳公园,全长五公里多,地理位置极好,却几乎没有人真正走过它。因为河岸被围栏切割,桥下是阴暗的灰地,沿河步道忽宽忽窄、忽有忽无,许多地段还藏在停车场或小区的高墙之后。它看上去像一条城市的“缝”,不属于任何人。我常说,亮马河的起点,不在水面的“蓝色”,而在“灰色”。那种灰,不仅是混凝土的颜色,也是一种制度、心理与感知的灰。灰色的线性空间意味着三层断裂:物理上,它被无数界面割裂;管理上,跨部门、跨地块的权责模糊;心理上,人被训练成“看水而不近水”。如果说我们做的是“生态友好”,那第一步,其实是让城市重新学会如何亲近自己的河。北京亮马河滨水景观廊道 / 北京 项目名称:北京亮马河滨水景观廊道项目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3年6月项目业主方:朝阳区水务局项目设计方:AECOM项目设计负责人:李彦军项目设计团队:董杰、张天扬、许静、刘媛媛、张喆、梁超、李佳辰、张莹颖、刘卓莹、周薇、刘凯、郭文俊、边晨我们团队定下的第一个关键词是“无界”。在亮马河,这个词不抽象,它意味着一点一点拆掉多余的栏杆、围墙与台阶。栏杆一旦拔掉,人和水的关系立刻改变——人不再是“看客”。我们做了上下两层步道:上层连接城市街区,下层贴着水面延展。白天,你可以在下层的木栈道散步,孩子能伸手去触摸水面;晚上,光线从河底反射上来,水体与人流都在慢慢呼吸。最艰难的一段在东三环下。原本,这里是整个亮马河的断点。要从三环的一侧走到另一侧,必须绕行十分钟。我们提出要做一条贯通的“滨水通道”,在桥下水面上方设置步行通道与采光窗。结构和防水都极其复杂,要协调的部门多到数不清。但那一刻我们明白,如果这段不通,全线都不算真正连贯。于是我们坚持下来。今天,老人可以牵着孙子顺着河直接穿过三环,不再抬头看车流。那一公里的改变,意义远超过它的长度。“无界”,不仅仅是一种物理层面的开放,也是一种心理的修复。城市曾经害怕水——怕洪、怕脏、怕管理麻烦,所以筑起了层层防线。我们做的,是让人重新信任水,让水重新被感知。无界的河,不是毫无边界,而是边界柔软。亮马河滨水廊道第二个关键词是“开源”。我喜欢用“开源”来形容这个项目,因为我们确实是在做一场跨专业的“协作开发”。亮马河穿过的区域极为复杂:有中央的使馆区,也有老社区、商业区、绿地与高速桥;每一段地块的产权都不同,涉及水务、园林、交通、城管等多个系统。传统的设计方式无法应对,我们就把这条河当成一个“开放系统”,像写代码一样模块化:每个节点都可以独立运行,又能组合起来形成整体。从水下到岸上,我们建立了一套可复制的“做法库”:水下是“水下森林”,通过曝气、跌水和植物分层布植来重建生态自净;岸上是“蓝绿交织”的群落体系,让植物随季节变化成为城市的呼吸节奏。我们还接入了水位与水质的智慧监测系统,能实时调节闸门和流速,让河流以接近自然的节奏“呼吸”。这种“开源”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条河的项目,更是一种方法的测试。它可以被复制到其他河流、湿地或城市更新场景中去。亮马河是第一次运行的“实验版本”,但它给城市留下的是一种思路:生态系统不应是封闭的工程,而应是可以被学习、被更新的代码。亮马河沿岸第三个关键词是“共享”。这既是检验的标准,也是亮马河真正被激活的关键。我始终认为,如果生态不能被人使用,它就只是被观赏的背景。真正的生态友好,是让自然重新融入生活。我们把河道划分为“生活休闲水岸”“国际交往水岸”“商业活力水岸”“生态自然水岸”四种节奏。靠近社区的部分更生活化,有儿童活动区、休憩平台和遮阴空间;靠近使馆区的部分保留更多开放的弹性场地,可以举办市集、展览与音乐会;商业河段则让平台自然探入水面,人可以从咖啡馆直接走到河边。沿途的亲水坡岸由石砌改成柔性的绿坡,老人能坐下,年轻人能跑步,划桨的人在水面上穿行。我最喜欢的是那种日落时分的景象:有人在跑步、有人推婴儿车、有人遛狗、有人静静坐在台阶上看光影。每个人的节奏都不一样,却在同一条河岸上和平共处。那一刻我觉得,这才是城市的呼吸。“共享”还体现在管理机制上。我们把监测、照明、清洁等数据系统全部打通,交给区级水务与社区联动运营。设计不是终点,运营才是生命。亮马河不是一个“完工”的项目,而是一个可以被持续使用、被不同群体更新的空间。 居民在亮马河水面游玩亮马河改造的成功,不在于建成了多少新的设施,而在于它让人重新理解了“生态”的意义:生态不是远离城市的自然,而是嵌入城市的日常;不是指标体系,而是一种温度;不是景观的修辞,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当一个孩子在桥下的风口里放风筝,一个老人坐在亲水台阶上看天光,一个上班族沿河慢跑时抬头看见灯光打在水面上——那一刻,生态友好不再是概念,而是一种真实的、可被感知的幸福。我想,这就是一条河的意义:让城市重新学会呼吸。董功:“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荔园外国语小学(景田) ”主创设计师直向建筑创始人深圳荔园外国语小学(景田)的基地位于福田区核心地带,四周是正在修建的超高层和早年开发的住宅小区。但当我第一次走进那片树林时,像是进入了另一个时间层。一整片的榕树伸展着粗壮的气根,阳光从枝叶缝隙间落下。那一刻我就想,在这样的地方盖一所学校,不如说是要学会在自然中“让位”——让建筑退一步,让树和树下的土地成为真正的主题。后来我了解到,这片地并不只是“自然”。四十年前,它是深圳第一批建设兵团的工棚与宿舍。后来拆除、废弃,黄土裸露,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人们在上面种了小树苗。十几二十年后,它们长成了如今的榕树林。也就是说,这片树林蕴藏着一段真实的城市记忆,是废墟瓦砾和时间共同长出的风景。对我来说,设计要做的,就是让这些看似平凡的物质遗存被呈现——因为它们才是城市最深的根。过去三四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建设常常以“速度”和“量”为价值,但我认为如今我们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这个阶段要求我们更敏感、更有耐心、更包容地对待平凡的日常事物。荔园小学的意义,不在于保留多少棵树,而在于它尝试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在高密度的深圳,我们能否学会珍视那些普通的、通常被忽略的存在?树林所在的场地本身就有七米的高差,榕树密布。因此,在竞赛一开始,我们的设计的出发点就最大程度去“保留”——让建筑绕着树林走,不去占领,而去环抱。最终的校园像一堵环形的界墙,轻轻包裹着那片树的领域。孩子们在树下奔跑,风与光穿过枝叶,也穿过建筑。这不是造景,而是一种共生。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荔园外国语小学(景田) / 深圳 项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3年12月项目业主方: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深圳市福田区工务署项目设计方:直向建筑项目主创设计师:董功项目合作设计方: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鸟瞰图 图源:存在建筑荔园小学是一个“慢项目”。从竞赛中标、设计深化到动工,经历了漫长的论证、调整与审批,整个过程是多方协作的过程。很多人问我:“保留这些树,真的值得吗?花费更高、工期更长。”但我始终觉得,公共建筑的意义不在效率,而在态度——对自然、对教育、对时间的态度。学校不该只是知识的容器,而应成为孩子与世界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场所。在这片有限的土地上,我们重新想象了学校的形态。操场被抬高,跑道悬空,运动与学习、自然与建筑交织在一起。半户外的灰空间——走廊、平台、架空层——成了孩子们最爱的地方。午后,阳光透过百叶,微风掠过,孩子们趴在栏杆上聊天。我相信这片树林就是一个大教室,空间也能够成为教育的方式。北侧入口楼梯 图源:存在建筑 我越来越觉得建筑更像是一种媒介,需要组织、调动关系——人与自然、人与制度、人与时间的关系,最终形成有质量的生活,带来美好的感受。“小森林”与微地形 图源:存在建筑在我看来,未来的校园不该是一座“孤岛”,而应成为城市公共空间和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节点。它应该能够平衡校园的开放性、公共性和安全性。也许校园能够成为城市中生态条件最好的地方,而不是永远都是硬质化铺地的操场。当然,这个概念需要来自城市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和建筑师各方的一起努力,让校园成为城市当中一个让人向往的自然的触角。从跑道看向“小森林” 图源:存在建筑  孙菁芬:“大冶桃里-沼山村村民中心”主创设计师之一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素朴工作室主任在乡村更新的语境里,大多数项目都从“新”开始——新材料、新工艺、新形象。但我们遇到“桃里”的那个午后,却从“旧”开始。中规院正在做片区的乡村振兴规划,希望找到一个能承载公共活动的“村民中心”,我们便受邀前往湖北大冶市的沼山村勘察。需要改造的厂房位于湖北大冶沼山水库下方,北接村庄,西临堤坝。这里曾是炼土厂,出产高岭土,厂停了,人走了,机器锈在原地。宋晔皓老师与我心里都想的是:既然这片土地已经承受过工业的重量,就不要再去开垦新的地。让新的生活在旧的痕迹上生长。他当时提出的原则很简单:我们不重建,而是“顺势”。顺着场地的坡度、顺着旧有的梁柱、顺着原有的秩序,让建筑以最小的代价恢复生命。建筑师的职责在制造“新”之外,需要理解“已有”。说回厂房,原建筑是村民自建的混合结构。梁柱虽然老化,但框架依然稳固。我们团队在现场测绘时决定尽量保留原有的结构体系,只在必要部位做加固。屋顶采用了分层的坡面,让光与风重新进入空间。侧高窗和亮瓦的组合既解决了采光,也自然形成了通风对流。宋老师说,“通过设计对气候做出响应,比靠设备更有意义。人不一定要老待在空调房里。”新的屋架由工程木与轻钢结合而成,保留了原厂的厚重感,却让空间变得轻盈。阳光顺着坡面滑动,空气在屋架间穿行。我们希望这座房子白天不用开灯,夏天不用空调,村民就能自然地使用它。桃里-沼山村村民中心 / 大冶 项目地点:湖北省大冶市保安镇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4年7月项目业主方:湖北省保安镇沼山村村委会项目设计方: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素朴工作室项目主创设计师:宋晔皓、孙菁芬项目设计团队:高唯芷,解丹,刘昆朋,官晓晴,张卓然,褚英男,罗悦慈,俞海跃,彭力夫,Giulia Montanaro项目策划及规划设计团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村镇规划研究所结构设计:刘召军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分院结构工程所景观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素朴工作室室内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素朴工作室照明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原照明工作室土建及室内施工方:湖北三木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景观施工方:湖北楚河源建设有限公司改造的过程更像一次修补。我们没有推倒重建,而是尽量让材料在原地循环。厂房拆下的旧砖被清洗后重新砌回墙体;破碎的梁木被截短铺成座椅;附近石雕厂废弃的石片被运来,铺在广场和堤脚。那些石头有的厚、有的薄,工人凭手感一块块拼接,错落之间反而生出节奏。那一刻我们都觉得,这种“顺手”的智慧,比任何造型语言都更贴近土地。建筑的形态最终保持了极高的简洁度。中央是通高的大空间,两侧嵌入农产品商店、阅览室和咖啡馆。中间的大厅保持开放,不设空调,只在小房间做局部制冷。热量在冬天外溢、凉气在夏天扩散,气候自我平衡。宋老师说:“建筑能和自然相处好,人就能在里面舒服。”这句话成了团队反复提醒自己的标尺。屋面上铺设了碲化镉光伏板,与金属瓦浑然一体。白天发电供电扇与咖啡馆设备使用夜晚又为照明和广场活动提供电力。雨水沿着屋顶沟槽收集至池塘,回灌梯田和农场。技术被隐藏在生活里,不炫技,却默默运转。宋老师称之为“低技生态”——低不是退步,而是一种节制的智慧。桃里-沼山村村民中心中央区域 摄影:高唯芷有意思的是,项目建成后发生的一切,几乎都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我们以为那是一个可以开会、展示、接待的多功能空间,结果村民很快把它变成了生活场。有人自发摆上旧桌椅,捐了几百本书,成了“乡村图书馆”;孩子们在屋里写作业;老人们坐在平台上乘凉;夏天的夜晚,舞蹈队在广场上排练。那些被时间遗忘的空间,重新被人使用的那一刻,我们才真正理解“生态友好”的意义。这并不是“设计预期”,却比预期更重要。我们原本的目标,就是让一个被废弃的工业遗址重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它确实成了村民的公共客厅,也成了村庄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一扇窗口。建筑的变化同时带动了社区的变化。原本闲置的广场开始举办集市和展演,周边的农家乐和民宿也逐渐活了起来。有人说“桃里”带来了游客,我们更愿意说,它带回了节奏。村民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使用者、创造者。这种变化不靠政策,而是靠空间自身的能量。生态友好不是高冷的概念,它不该只存在于城市的实验建筑里。它也可以落在乡村的土地上,落在一块旧砖、一阵自然风、一束天光、一群正在使用它的人身上。真正的可持续,不是靠昂贵的技术维系,而是靠人与环境重新建立温柔的关系。北侧廊下日常使用场景   摄影:高唯芷如今的“桃里”,每天都有不同的声音:读书的、聊天的、练舞的。屋顶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微光。我们团队常常在回访时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宁静。设计完成后,建筑依然在“长”。墙角多了花坛,平台多了桌椅,门口多了晒干的玉米。那些细微的增生,恰恰说明建筑已融入生活。它不再属于我们,而属于这片土地。北侧梯田 摄影:褚英男赵扬:“香格里拉先锋书店”主创设计师赵扬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我第一次去小中甸,是在冬末的一个早晨。山还没完全醒,牧场上的霜白得像一层薄盐。阳光从雪山背后缓缓推过来,藏房的屋檐闪着一点光,牛铃声和早起的炊烟混在一起。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在做的,不是一座“书店”,而是要让一个地方的生活方式继续被看见。先锋书店落地在这片坝子上时,原有的三栋藏式“闪片房”已经残破。它们的木架、夯土墙、屋顶都在风里塌陷,但仍站得笔直,像在等一个合适的理由去延续。我不想把它们当成旧建筑去修复,也不想盖成一座新房子去“展示”传统。我想做的是,让它们在今天还能呼吸。所以,我们决定采取最小介入的方式,不拆、不重建,而是“接着它们的呼吸往下活”。那些能留的木梁、墙体、房间关系都尽量保留,新的材料只在必须的地方补充。屋顶腐坏严重,我们就用轻钢结构和可调光的阳光板加盖在原木架上,让阳光透进来,也能在冬天打开,让高原的热量进入。这样白天几乎不用灯,冬季也能自然取暖。这不是“绿色科技”,而是重新拾回一种被遗忘的常识——顺着气候去生活,而不是用机器去对抗它。香格里拉先锋书店 / 迪庆藏族自治州 项目地点: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4 年6 月项目业主方:先锋书店、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人民政府项目设计方:赵扬建筑工作室项目主创设计师:赵扬项目设计团队:廖辅鸿、王贺、苏洛(实习)结构设计方:马智刚机电设计方:孙晶、李鑫(kcalin 卡林机电设计)照明设计方:离火照明设计(重庆)有限公司项目施工方:云南东启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很多人把生态理解为节能、减碳,我更在意的是人文生态。生态不只是自然与技术的关系,它还包含人如何安顿在土地上、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藏民几百年来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生态的平衡:牛在下面,人住在上面,农田种在房前屋后,放牧不过度,开垦不过线——这是一种人和自然之间长期形成的默契。我们要保存的,不是“原始风貌”,而是这种秩序本身。因此,设计的每一步都在努力维持这种平衡。我们把咖啡馆的那栋房子里原有的火塘保留下来,用新的家具轻轻“框”住它;那是藏房的灵魂,是一个家和村子的中心。旁边的水亭也在,只是我们不再放水罐,而是让它成为通往二层的小窗,依旧能看见远处的田。走进书店的人,也许不会立刻明白这些符号的意义,但身体会感觉到一种“熟悉的秩序”——空间的温度、光线的方向、空气的流动,都延续着过去的逻辑。香格里拉先锋书店内部 我常被问:这算是绿色建筑吗?我说,是,但它的“绿色”来自节制与诚实。我们没有使用复杂昂贵的设备,没有去追求那些国际认证的标签。真正的环保不是花更多的钱装更多的系统,而是少做一点、少浪费一点,让房子自己会呼吸。我们国家消耗建材的速度惊人,我想,如果每一栋房子都能多保留一点、少更换一点,其实就是对环境最大的善意。在我看来,这家书店更像是一座窗口。它连接着外来的旅人,也反射出本地的风土。外来者通过它看到藏区的生活,村民则通过它看到自己被世界关注。开业那天,全村的人都来了,穿着节日的衣服,孩子们在门口围观,老人们坐在墙根聊天。那是一个极其自然的场景,没有被安排,没有喧闹。那一刻我觉得,他们已经接受了这座建筑,它成为了他们的一部分。有人担心,游客的到来会不会打扰他们的生活。我也想过。镜头本身带着侵略性,当我们举起相机时,其实就带着一种现代人的优越感。所以我常提醒自己,所谓“人文生态”,首先是不冒犯。建筑的存在不能让原本的生活失衡,我们在设计里也尽量保持这种距离:书店与田地之间留出一条过渡带,光可以走进去,人不轻易闯入。香格里拉先锋书店内部 摄影:王策香格里拉的气候和工艺也带来了挑战。冬季寒冷,混凝土无法施工,我们只能在有限的工期里反复调整。预算并不充裕,总造价只有四百多万,还包含设计费。我们真的是一点点数着钱去盖的,既要控制成本,又要保证安全与耐久。我不觉得这是困难,反而让建筑回到“节制”的本质。有限的条件逼着我们放弃奢侈的表达,只留下最必要的。有时候,缺钱也是设计的一种约束力。如果要我为这段经历下一个总结,我想说:生态的本质,不是自然的完美,而是人的参与。建筑和自然都不该是被观赏的对象,而是一起生长的生命。只要这座房子还能继续被阅读、被进入、被呼吸,那么它就还活着。那就够了。书店周围山景 摄影:王策  梁宇舒:“巴丹吉林沙漠里的家”主创设计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在巴丹吉林沙漠里建房,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风太大,昼夜温差太大,材料太远,施工的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可正因为如此,这片沙海反而成了用建筑重新思考“家”的意义的起点。团队最初来到这里,是为了完成一个由课题基金支持的公益项目——在世界遗产地范围内,为牧民建造一座既能居住又能示范的实验性私人建筑,但我们最终决定把它建在公共牧场、嘎查队部一侧,这座建筑是村集体的公共财产,属于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这个转变让建筑功能从居住走向公共,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空间的开放性。我们取消了一面内墙,让它既能作为家庭住宅,又能承载聚会、教育或旅游接待等功能。项目的意义不止于建一栋房子,而是通过高校师生的长期实践——访谈、测绘、设计、建造——让“巴丹吉林沙漠里的家”成为一次持续三年的社会实验。 巴丹吉林沙漠里的家 / 阿拉善 项目地点: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雅布赖镇巴丹吉林嘎查苏敏吉林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3年10月项目业主方:无(科研经费资助下的公益项目)项目设计方: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项目主创设计师:梁宇舒、张准设计团队:甘静雯、董一凡、郭士博、王世龙、王潇、罗宇豪在建筑外层,我们设计了一个轻盈的棚屋。那是建筑真正的“呼吸系统”,由拱形钢桁架、木椽与草绳“编织”而成。聚碳酸酯阳光板透光柔和,冲孔金属板抵挡风沙,底部的毛毡既能挡沙又能保温。白天,气流在两层皮肤之间流动,带走热量;夜晚,空气被包裹在内层,缓缓释放温度。整个建筑没有空调系统,只有自然的风在调节。我们监测了气象数据,也做了计算机模拟,但最终的许多判断都来自现场。风从哪边吹、太阳落在哪个角度、窗要开向哪里,这些决定都是在沙子里一点点试出来的。设计师的精确,最后都回到了身体的感知。其次,沙漠里几乎没有木头,也缺乏稳定的水泥和砖块。于是我们从牧民的生活中得到启发——草。牧民家家户户都有打捆的牧草,那是最自然的建筑材料。起初我们也曾尝试工业化的秸秆压结板,希望提高保温性能,但成本高、运输远、难以推广。最终,我们决定用传统的草砖工艺,但引入现代模具和施工逻辑。干燥的沙漠气候让草砖天然防腐,墙体厚度约500毫米,保温性能在实际中得到了验证。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体现在这种朴素的组合方式中——草砖墙、木窗、冲孔铝板、聚碳酸酯板,每一种材料都被放回它最合适的位置。巴丹吉林沙漠里的家内部 摄影:吕晓斌到了夜晚,这栋房子像一盏漂浮在沙海中的灯。光从半透明的聚碳板渗出,照亮周围的沙丘。那并不是刻意设计的“效果”,而是功能的自然结果。为了保证室内照度,我们在双层结构之间布置灯带,灯光勾勒出轮廓,也让这座小小的建筑成为夜行牧民的方向标。电力全部来自光伏系统,白天吸光、夜晚发光,建筑像一个有生命的生物体。在空间布局上,我们同时考虑了牧民的生活与游客的使用。房子两侧各有独立走廊,一侧宽敞,为牧民一家所用;另一侧较窄,面向游客开放。夏天,牧民可以在宽廊里做饭,减少室内热源;冬天,厚重的草砖墙体保持温度,棚屋成为气候缓冲区。不同的动线互不干扰,却又在中央空间交汇。房子因此有了两个尺度——日常的与公共的。巴丹吉林沙漠里的家内部 摄影:吕晓斌这座建筑严格意义上是一栋“临时性建筑”,但在南京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与阿拉善右旗政府的共建合作下,它被赋予了合理的身份。所有材料都可降解或拆卸:草砖最终会回到土地,金属结构可以再利用。建筑的生命与沙漠的节奏保持一致——建造、使用、风化、再生。如今,牧民在夏天把烹饪搬到廊下,孩子在棚屋里玩耍,游客在傍晚坐在沙丘上远远望着它。那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而是一场正在进行的事件。周围的牧民听说这里建起了一栋“草砖房”,会骑摩托过来看,甚至有人想照着建一座。建筑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造型或技术,而在于它激发了人们重新思考“如何在沙漠中生活”。巴丹吉林沙漠里的家内部 摄影:孙骁我希望这座建筑做到成为一个引子,为现在沙漠中关于“家”的困境提供一种解决方案。我始终坚信真正的“生态友好”是向乡土建筑学习,与土地重新建立“联结”。运营编辑:杨纪萌公共空间奖 (人与场所)旨在表彰体现人文关怀、推动社会公平、提升城市公共生活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包含建筑/规划等实体空间实践。建筑贡献奖 (人与建筑)旨在表彰出色的建筑单体或群体设计,通过建筑本身及其赋予的空间功能,为改变人们的生活起到积极作用甚至带动区域或城市整体人文发展:可以是新建、改建或修复的建筑项目。社区营造奖(人与社区)旨在表彰有规模的、对居民共同生活具有启发意义的营造活动,可以包含社区空间营造、社区环境治理与社群运营等社区实践。生态友好奖 (人与自然)旨在表彰尊重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城市实际发展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设计实践/技术研究,包含生态修复、绿色建筑、城市景观等。城市创新奖 (人与城市活力)旨在表彰在城市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上积极探索的、有实验性和创新性的项目,包含空间设计、公共艺术、城市事件等实体或非实体项目;或者积极寻求更好城市人居生活,为解决包括交通、医疗、教育等城市问题而做出创新探索的长效实践。2023/04/01-2025/03/31 期间建成的、在中国境内的实体或非实体项目,包括建筑单体、景观空间、生态系统、社区营造、创新实践以及非实体的城市公共性事件和系统解决方案。在地LOCALITY我们的城市空间应该根植于地域文脉,将历史记忆融入当代生活场景,重构人与场所的深层联结。融合INTEGRATION我们需要兼容城市不同群体的需求,打破多重边界,构建多元共生的社会生态和城市文明。创新INNOVATION我们需要以创新的方式来应对更为复杂时代的挑战,在环境友好、经济繁荣与社会公正三个方面,探索中国城市的未来范式。可持续SUSTAINABILITY我们倡导人与环境的平衡共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延续生命系统,推动居民福祉的世代共享。组委会主席李鸿谷组委会成员贾冬婷/李伟/吴琪总策划贾冬婷项目执行活动:潘鸿/宋洋品牌:袁潇雪策划:俞冰如/吴佩珊/吴小霜传播:沈雨潇/李靖越/黄丹蕾商务:蒲军强/申倩倩指定独立计票机构北京市东方公证处负责统计和复核选票的工作,终审统计结果将在颁奖典礼前对外保密。视觉设计4aC Design战略合作伙伴行业合作伙伴2025.05评奖启动,提名团提名2025.06初审团针对提名项目进行投票,评选出入围项目2025.07-09终审团针对入围项目进行实地考察2025.09终审团终评会2025.11.1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典礼 平台地址:http://www.jintiankansha.me/t/gZ1ruOK1Y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