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预见能源面对净利润大幅下滑与债务压力,这家老牌化工企业将未来押注在“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上,期待借此实现绿色跃升。10月1日,滨化股份发布公告,宣布将通过控股子公司山东滨化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14.21亿元,建设滨化集团北海滨华新材料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这一重大投资标志着这家已有57年历史的老牌化工企业,正式向新能源领域迈出实质性一步。在化工行业面临环保压力与能源成本双重挑战的背景下,滨化股份试图通过“新能源+化工”耦合发展路径寻找新的增长曲线,这一战略决策背后的动机与风险值得深度解析。项目详解:风光储协同,瞄准绿电直供滨化股份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是一个融合多种能源形式的综合性绿色电力工程。据公告,该项目位于山东省滨州市北海经济开发区及无棣县境内,建设内容包括160MW风电、100MW光伏电站,配置130MW/260MWh储能装置以及110kV升压站(包含智慧能源综合调度管控中心等)。整个项目布局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风光资源,预计风电年均利用小时数可达2332.4小时,光伏为1338.5小时。项目计划建设周期为两年,预计2025年11月30日开工,建设地点在山东省滨州市北海经济开发区及无棣县境内。滨化股份在公告中明确,项目总投资14.21亿元,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及自筹资金。滨化新能源为项目实施主体,公司间接持有其100%股权。这一投资规模对于滨化股份来说不容小觑,相当于公司2024年净利润的6.5倍。从运营模式看,项目建成后所发电力将主要在公司子公司山东滨华新材料有限公司和滨州蓝润环境资源有限公司负荷端消纳。这种自发自用为主、余电上网为辅的模式,成为项目经济效益的核心保障。据滨化股份介绍,本项目负荷端依托滨华新材料和蓝润环境总用电负荷,电源端包含国网供电和新能源供电两部分,其中新能源供电端由160MW风电和100MW光伏组成,年均可对负荷端实现绿电直供4.24亿度,新能源电量在总用电量占比(负荷用电量)63%左右,余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按照山东省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印发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实施细则的通知》(鲁发改能源〔2025〕155号),就地就近消纳模式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应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管控平台,一体化项目可以作为整体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项目通过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保障项目收益,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关于该项目的经济评价,据滨化股份预测,基于自发自用电量4.24亿kWh/年,自发自用含税电价423.7元/MWh,余电收益2048.73万元/年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测算,项目投资回收期为12.06年(所得税后),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后)7.47%,项目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17.31%,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均净利润约为5035.47万元。这一收益水平对于新能源项目来说颇具吸引力,但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公司子公司负荷需求稳定且项目运营顺利。公司经营:业绩承压,寻求突围滨化股份此次大手笔进军新能源领域,与其近年来的经营表现密切相关。翻阅公司2024年财报,滨化股份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2.28亿元,同比增长40.00%。然而,营收增长背后却是净利润大幅下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2.19亿元,同比下降高达42.77%。预见能源注意到,海通国际2024年研报指出,由于需求端走弱,预计滨化股份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0、5.57和9.35亿元。针对滨化股份给出的风险提示有,产品价格大幅波动,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在建项目进展不及预期。通过海通国际这一预测可看出,滨化股份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远低于预测。而海通国际此前甚至预计滨化股份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11.15亿,后调低至4亿多,但现实是骨感的,滨化股份实际表现仅为调低后预计的一半。这种“增收不增利”的状况反映出公司主营业务面临的压力。更为严峻的是,公司现金流状况明显恶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从2023年的9.31亿元骤降至4.86亿元,降幅达47.81%。2025年上半年,滨化股份营收同比增长超六成,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仅增长6.01%,扣非净利润为-1327.52万元,同比锐减112.59%。截至2025年6月30日,滨化股份合并资产负债表显示,该公司资产总计约245.94亿元,负债合计约131.57亿元。滨化股份资产负债率为53.49%。在盈利能力方面,滨化股份加权平均资产收益率仅0.97%,同比仅微增0.05个百分点,增幅较窄,反映出公司运用股东资本创造利润的效率提升较为缓慢。这一收益率水平不仅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甚至很难覆盖公司的融资成本。面对主营业务的挑战,滨化股份将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视为摆脱困境的重要路径。这一项目直指公司两大痛点:一是持续增长的能源成本,化工企业属于高耗能行业,电力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显著;二是环保压力,随着双碳政策推进,化工企业面临越来越严格的碳排放约束。据滨化股份披露,光伏、风力发电是将太阳能、风能转换为电能,在转换过程中没有污染物排放。与燃煤电厂相比,可节约煤炭资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本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6.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5.0万吨、二氧化硫约46.1吨、氮氧化物约75.1吨、烟尘约8.2吨。这些减排量将有助于公司应对未来的碳约束,同时通过绿电直供降低能源成本,提升综合竞争力。区域战略:精准卡位,规避过剩风险滨化股份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与山东省的能源发展战略高度契合。2025年4月,山东省能源局发布了《2025年新能源高水平消纳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计划年内使此类项目达到30个左右。山东省的这一行动方案设定了明确目标:2025年完成煤电灵活性改造2000万千瓦左右,建成新型储能300万千瓦。同时,方案还特别强调“推动高耗能企业扩大绿电使用”,这正是滨化股份项目的核心特点。从全省布局来看,滨化股份项目所在的滨州市北海经济开发区及无棣县地处鲁北,是山东省新能源富集区域。这一区位优势使项目不仅符合地区能源规划,还能享受区域政策红利。关于项目是否会导致产能过剩和能源浪费的问题,从设计理念看,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核心优势就在于“就地就近消纳”。项目不依赖远距离输电,而是直接在负荷端消纳,大大减少了弃风弃光现象和减轻了电网调峰压力。此外,项目配置的130MW/260MWh储能装置,相当于为风电和光伏安装了“稳定器”,能够有效平抑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与山东省“加快新型储能建设”的政策导向完全一致。从行业视角看,当前新能源领域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风险,但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单一发电项目上。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通过系统集成和就地消纳,恰恰是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的有效途径。滨化股份项目预计新能源电量在总用电量占比达63%左右,这一高比例自发自用特征,使其与传统新能源项目有本质区别,更不容易造成能源浪费。总之,滨化股份这一14.21亿元的投资决策,折射出传统化工企业在能源转型大潮中的积极求变。项目成功的核心关键,在于其自发自用比例能否持续保持高位,以及负荷端生产经营是否稳定。公告中公司也坦言,项目面临手续办理、建设进度、负荷侧减产停产等多重风险。在化工行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时点,滨化股份的探索无疑为同类企业提供了宝贵样本。项目的实际效益,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发展,也将影响整个行业对“新能源+化工”模式的信心。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