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AI agent,您班级里,永不下班的“守护者”

Wait 5 sec.

当AI开始“陪伴”一个班级,我们是否也在重新定义“管理”的边界?本文尝试从钉钉AI agent的功能与案例出发,探讨教育场景中AI如何成为“情绪感知+任务协同”的新型角色。在传统的公立学校模式中,一个班主任往往需要面对几十个家庭,除了日常备课之外,还需要时刻和家长汇报当天孩子们的情况。一天下来,60%的工作时间花在和家长的沟通之中,非常疲惫。而家长呢,怕给老师添麻烦,也不敢多问,所以家校沟通的gap还是非常明显。钉钉面向KA客户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学校机构,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等,钉钉AI1.0推出的AI agent真的会帮助老师减负,成为家长群24小时的“定海神针”吗?以下将从设计和幼儿班主任双视角,一步步拆解用户路径,深入体验AI agent工作流,从易学性、有效性、效率、容错性和满意度,对钉钉AI 1.0 agent进行一次深度体验评价。易学性:新用户上手难度我们尝试从0-1开始建立,首先进入创建页面,假设我没有任何的经验,也没有接触过agent。对于新手而言,模板创建和AI创建是最合适的,几乎没有任何学习门槛。点击AI创建,进入创建页面,只简单描述了一些助理的职责,而AI则会自动润色。润色前描述AI色后描述除了极低的学习成本之外,界面还做了良好的引导与示能,清晰地告诉了用户“这里能做什么”,并通过AI自动补全欢迎语以及示例问题。第一步非常友好,美中不足的是,在找模板应用时,找不到匹配的行业模板,如果可以以行业作为分来:例如学校、科技公司等,有聚焦化的模板,对用户来说便利性会更高。有效性:是否能帮用户达成目标AI的能力出现得“恰到好处”。在创建AI agent时,它能帮你润色描述;在知识库文档中,它能帮你创作、续写、调整文风,这种设计确保了AI工具“有用”,而不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摆设。完美体现了目标导向的指令设计:降低了用户的思考成本,直接指向结果。效率:达成目标的速度与操作步骤来到了agent最头疼的一步,添加知识库文档。家长想了解的幼儿当天睡眠、吃饭、活动等,都是老师需要通过钉钉文档输入的。这里的内容可以分为计划性的和临时性的,关于每周的活动以及每周的菜单都是提前安排好的,且每个学校都有微信公众号在运营,这一部分的知识库可以和公众号打通,即时性的状态比如睡眠、吃饭等,老师则可以将照片整理放在知识库中,让家长通过agent一步唤醒。优点是家长可以通过agent一键唤醒,活动计划和每周菜单。也可以在AI的帮助下,一键生成短视频。但缺点在于,很多状态性的照片需要人工补录,效率会相对较低。容错性:对操作错误的预防和挽回所有的AI操作在最终被插入到输入框或文档前,都是可预览、可取消的。用户可以无限次地“重新生成”,直到满意为止,而不会对实际工作内容造成任何破坏性影响。但是目前的agent却缺少反问的能力。例如当用户输入的指令过于模糊或AI无法理解时,目前的错误反馈(生成一个不相关的结果)非常单一:只是告知无法回答。可以尝试更主动地引导用户,例如:“您的指令比较模糊,是想让我【生成列表】还是【扩写内容】呢?”,通过提供选择来澄清意图。满意度:主观愉悦感与体验当用户输入“/”后,AI瞬间生成一篇流畅的文案会产生强烈的惊喜感和愉悦感,极大地减轻心智负担,将用户从“空白页恐惧症”和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带来了巨大的解脱感和满足感。设计上那种“随时待命、有求必应”的感觉,增强了用户对工具的信任和依赖。而在等待期间的反馈则相对”机械“,可以考虑加入更多人性化的设计,比如更拟人化、有趣的反馈动画,或者在长时间等待时提供进度预期(虽然它通常很快),让等待过程不那么焦虑。总结与建议从易学性、有效性、效率、容错性和满意度角度,钉钉 AI agent完美地打破了家校沟通障碍。想象下一位家长工作忙碌到深夜,终于空下来的时候,此时打开agent,想了解下孩子今天在学校的情况,只需在agent输入想问的问题,就可以一键唤醒。再也不用顾虑夜深了,打扰老师会不会不方便。而老师呢,也不用焦头烂额地回复家长的问题,释放了多余的时间,能更专心的投入到幼教工作中。期待AI agent未来能通过更聪明的追问和澄清,减少因指令模糊导致的无效交互。专栏作家灰研走B,微信公众号:灰研走B,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专注于交互设计的新思路,新解法,为陪跑型SaaS企业提供项目实战经验。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