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零售的“食物链”有多残酷?谁在吃肉,谁在喝汤,谁连碗都快没了?

Wait 5 sec.

即时零售正在重塑消费链条,但在这场效率革命背后,谁是真正的受益者?本文以“食物链”为隐喻,深度剖析平台、品牌、供应链与履约体系之间的利益分层,揭示行业表象下的残酷生态逻辑。当消费者在半小时内收到即时送达的商品时,其背后是一个由平台、商家、加盟商和品牌商构成的,协作紧密却又利益博弈的复杂生态系统。这并非天然形成的分工,而是在流量、数据与话语权的竞争中,逐渐固化下来的利益分配格局。处于这个格局顶端的,是掌握规则与流量的即时零售平台。 它们虽不直接销售商品,却通过算法决定着商家的曝光权重,并以“流量位”和“补贴活动”作为杠杆筛选头部玩家。同时,平台通过设定抽佣比例与服务标准,将运营压力持续向下传导。尽管平台间为争夺用户不断进行“补贴战”,但行业已清醒地认识到,这实质上是一种“内卷式竞争”。行业的集中化与用户的多平台游牧习惯,共同巩固了平台作为规则制定者的核心地位。承接其下,并扮演着关键中转角色的,是即时零售商家,尤其是闪电仓品牌方。 它们一方面需要遵循平台的规则,在流量竞争中突围;另一方面,则通过整合下游资源来维持自身利润。为了构建“高SKU、快履约”的能力以留住用户,同时分摊高昂的成本,许多商家转向了发展加盟模式与探索仓店一体等优化模式。即便如此,许多头部品牌也面临着“增收不增利”的普遍困境,其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而身处一线、直接承担着运营风险的,是数量庞大的闪电仓加盟商。 他们看似拥有自己的店铺,实则受到平台与品牌商的双重约束:从统一的装修采购,到必须遵守的配送时效,都缺乏自主权。平台抽佣与品牌运营最高可占到其营收的30%-40%,而房租、人工等硬性成本则需自行消化。正因盈利如此艰难且脆弱,那些能提供“全周期扶持”的闪电仓加盟品牌,才更受创业者青睐。处于这个链条最末端的,是商品品牌商,尤其是中小品牌。 它们是即时零售的供给基础,却最为被动。为了进入渠道,它们常常需要支付各种费用,并需要想尽办法获取更多闪电仓资源,同时承担平台促销活动中的部分折扣成本。更关键的是,在由平台和商家主导的定价体系中,品牌商自身的定价权严重缺失。与此同时,平台和闪电仓品牌方为追求“性价比”而大力推广白牌商品的趋势,进一步挤压了传统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这套环环相扣的阶级关系,本质上是 “流量垄断”、“资源整合”与“风险转嫁” 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导致了利润分配的显著不均:平台与头部商家能维持增长,而加盟商与中小品牌商则在微薄利润中挣扎。而当前,行业已开始呼吁从“内卷式”价格战转向“价值竞争”,这或许将成为打破当前固化格局的潜在力量,你认为呢?撰文:刘老实 排版:柯不楠 校对:十 三公众号:即时刘说本文由 @即时刘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Pixabay,基于CC0协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