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产品思维?我们该怎么去做?

Wait 5 sec.

“产品思维”早已成为职场热词,但它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用户导向、数据驱动,还是价值创造?本篇文章从定义澄清到实践路径,系统梳理产品思维的核心逻辑,帮助你在复杂业务中建立更清晰的判断框架与协作方式。嘿,朋友!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吭哧吭哧做了个功能,用户却压根不用,甚至吐槽“画蛇添足”。跟同事跨部门沟通,感觉像在跟两个星球的人说话,谁也说服不了谁。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千头万绪,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越想越乱。如果这些场景让你感到似曾相识,那么,你可能需要了解一下“产品思维”。我发现一个普遍的误解:很多人觉得,产品思维是产品经理的专属技能。但实际上,产品思维是一种普适性的底层能力。它不是让你去“做产品”,而是教你如何像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那样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无论你是在设计一款APP,运营一个公众号,组织一场活动,甚至是规划自己的人生。今天,不想跟你掉书袋,聊那些生涩的模型和理论。我想用大白话,结合我们生活中的例子,跟你聊聊到底什么是产品思维,它需要哪些具体的能力,以及你该如何拥有它。产品思维的核心:解决“特定用户”的“特定问题”忘掉那些复杂的定义,产品思维的内核其实异常简单,就一句话:找到对的人,为他解决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并让他因此受益。听起来是不是像废话?但“魔鬼”恰恰藏在细节里。1. 一切从“用户”开始,而不是“我”我们大多数人思考的起点都是“我能做什么?”、“我有什么资源?”、“我想实现什么?”。“我会写代码,所以我要做个APP。”“我有很多货源,所以我要开个网店。”“老板让我做个新功能,我就把它加上去。”而产品思维的起点是:“我的用户是谁?他遇到了什么麻烦?”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想在小区里开个便利店。常规思维:我去找个铺面,装修一下,把烟酒、零食、日用品铺满货架,然后开门营业。产品思维:我的用户是谁?是小区里早出晚归的年轻上班族?还是白天在家带娃的宝妈,或是早睡早起的老年人?他们有什么痛点?上班族是不是经常加班,回来晚了想吃口热的但外卖都凉了?宝妈是不是偶尔想解放双手,但孩子没人看?老年人是不是腿脚不便,买米买油很费劲?我如何解决?针对上班族,我能不能提供即食的便当和关东煮?针对宝妈,我能不能开辟一小块儿童角,让她能安心购物几分钟?针对老年人,我能不能提供送货上门服务?你看,同样是开便利店,思考的出发点完全不同,最终呈现的“产品”(也就是你的便利店)形态和服务,就会千差万别。前者只是一个“商店”,而后者是一个“为小区居民提供便利的解决方案”。从“功能导向”转向“用户价值导向”,是产品思维的第一次跃迁。2. 挖掘“痛点”,而不是“痒点”明确了用户,下一步就是找到他们真正的问题。问题也分两种:痛点和痒点。痒点:有了更好,没有也行。比如,你希望视频APP的播放器皮肤更好看。痛点:不解决就很难受,甚至无法忍受。比如,你看视频时,每隔30秒就弹出一个无法跳过的广告。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被表面的“痒点”迷惑,而忽略了深层的“痛点”。一个优秀的产品思考者,会像侦探一样,不断追问“为什么”,直到找到问题的根源。想想“微信读书”。在它出现之前,已经有很多电子书APP了。但大家普遍的痛点是什么?“买的书太贵了,看不过来很浪费。”“不知道该读什么书,选择困难。”“一个人读书很孤独,坚持不下去。”微信读书精准地抓住了这几个痛点,然后用它的产品方案来一一击破:付费无限卡:解决“贵”和“浪费”的问题。好友排名、好友在读:解决“不知道读什么”和“孤独”的问题,利用社交关系链做推荐和激励。它没有在“书城的UI好不好看”、“翻页特效够不够酷”这些“痒点”上过度纠结,而是把资源集中在解决核心痛点上。这,就是产品思维的洞察力。产品思维的能力地图:从“看见”到“创造”的五项修炼理解了产品思维的核心理念,你可能会问:“这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具体该怎么做?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呢?”这就像我们知道了“健康饮食”很重要,但具体要补充哪些维生素、蛋白质,怎么搭配,就需要一张更清晰的“营养成分表”。如果说产品思维是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OS),那么接下来我要为你拆解的这五项能力,就是这个OS上必不可少的“核心应用(App)”。它们涵盖了一个人从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到最终推动落地、拿到结果的全过程。一、洞察力:看见别人看不见的需求洞察力是产品思维的起点,是“输入”的功夫。如果把产品经理比作猎人,洞察力就是那双能在繁茂丛林中发现猎物的锐利眼睛。1.同理心(Empathy): 真正的同理心,不是“我以为”,而是真实地“代入”用户。它要求你放下自己的专业和偏见,去感受用户的感受。如何锻炼? 别光听用户说什么,要看他做什么。用户说“我想要个功能更全的遥控器”,但你观察到他(尤其老年人)每次都只用音量和换台键,甚至经常按错。他的真实需求不是“全”,而是“简单、不犯错”。2.好奇心与批判性思维(Curiosity&CriticalThinking): 对习以为常的“不合理”保持愤怒和好奇。为什么这个流程这么麻烦?事情一定要这样吗?如何锻炼? 多问“为什么”。公司的报销流程特别慢?为什么慢?…一路问下去,你可能发现根源在于最初的采购系统没有和财务系统打通。3.数据敏感度(DataSensitivity): 如果说同理心是产品思维的“右脑”(感性),那数据就是“左脑”(理性)。它帮你验证猜想,发现异常。如何锻炼? 理解数据背后的“用户行为”。看到“页面跳出率80%”,你要想:是页面加载太慢?还是标题党,用户感觉被“骗”进来的?数据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你的洞察力需要去解释为什么发生。二、定义力:精准地画出“靶心”找到了问题,不等于就能解决问题。定义力,就是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核心问题并清晰地描绘出来的能力。1.抽象与归纳(Abstraction&Generalization): 能从用户五花八门的“想要”中,提炼出他们底层的“需要”。福特那句名言:“如果你问用户想要什么,他们会说要一匹更快的马。”用户的“想要”是“更快的马”,而抽象出的“需要”是“更快地从A点到B点”。如何锻炼? 每次听到一个需求,都试着翻译一下。同事说“我想要个一键导出的功能”,他的真实需求可能是“我需要快速把数据整理成周报”。那么,解决方案就未必是“导出”,也可能是“生成周报模板”。2.拆解与排序(Deconstruction&Prioritization): 再大的问题,都能被拆解成小任务;再多的需求,都能分清轻重缓急。如何锻炼? 学习“MVP”(最小可行性产品)思想。你想做一个完美的“社区App”,别!你的第一个版本可能只需要一个核心功能:“让校友们能匿名发布二手书信息”。先验证核心需求,再逐步迭代。三、构建力:设计优雅的解决方案有了靶心,现在要造出那支能正中靶心的“箭”。构建力,是将抽象的需求,转化为具体、可用、优雅的解决方案的能力。1.逻辑思维(LogicalThinking): 确保你的解决方案流程清晰、没有断点,能让用户顺畅地从“开始”走到“结束”。如何锻炼? 画流程图。不管是工作流程还是生活决策,试着用流程图画出来,你会发现逻辑的断点和不顺之处。2.系统思维(SystemsThinking): 你的解决方案不是孤立的。你要加一个“优惠券”功能,就要思考:谁来制券?谁来发放?用户怎么用?财务怎么结算?会不会有刷券的漏洞?如何锻炼? 玩一玩模拟经营类游戏,比如《模拟城市》。你会直观地感受到,修一条路可能会导致交通堵塞,牵一发而动全身。3.审美与品味(Aesthetics&Taste): 这是一种“软实力”,决定了你的解决方案是“能用”还是“好用”,是“及格”还是“优秀”。它关乎简洁、优雅和情感共鸣。四、执行力:将蓝图变为现实再好的想法,停留在纸面上都是零。执行力是产品思维闭环的“最后一公里”。1.项目管理能力(ProjectManagement): 设定明确的目标,协调资源,控制风险,确保事情在预定的时间、成本和质量要求下完成。2.驱动力与抗压力(Drive&Resilience): 你需要像一个发动机,推动团队前进;又要像一个减震器,吸收过程中的颠簸和压力。五、表达力:让所有人理解并支持你“一个人的产品部”是不存在的。你需要让工程师理解你的需求,让老板给你资源。表达力是产品思维的“放大器”。1.故事叙述能力(Storytelling): 人是感性动物。与其罗列一堆功能和数据,不如讲一个动人的故事。练习: 向老板申请预算时,不要说“我需要开发A功能,提升B指标3%”。而是说:“老板,想象一下,我们的销售张三,现在每天要花2小时手动整理客户资料。如果有了这个功能,他能一键生成报告,多出来的2小时,他能多打20个客户电话……”2.跨团队沟通能力(Cross-functionalCommunication): 本质上是“翻译”能力。能用工程师听得懂的语言讲需求,能用市场部听得懂的语言讲卖点,能用老板听得懂的语言讲回报。写在最后你看,产品思维绝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词。它是一个由洞察力、定义力、构建力、执行力、表达力这五大模块构成的,非常具体的“能力模型”,也是一把能帮你应对复杂世界的“瑞士军刀”。它能帮你穿透现象的迷雾,回归用户价值的本质;能帮你理清混乱的思绪,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路径;能帮你平衡理想与现实,做出更具性价比的决策。希望你从今天起,不再把“产品思维”看作一个遥远而专业的名词。试着去刻意练习这五项能力,去观察你的用户(你的家人、朋友、客户),去洞察他们的痛点,去思考你能为他们提供怎样的“产品”或“服务”,哪怕只是帮楼下的邻居带一份早餐。当你开始用“创造价值”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你会发现,你不仅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也能把自己的生活,经营成一个最棒的产品。记住,它更像是一场修行,贵在日常,难在坚持。与你共勉。本文由 @刘天真0101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